APP下载

中国女排“大国家队”的思考与积极作用

2018-01-29杨洁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杨洁

1.中国女排“大国家队”发展模式的提出背景

中国女排是我国三大球项目中唯一一个拿到冠军奖杯的队伍,曾在1981年和1985年的世界杯、1982年和1986年的世锦赛及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冠军,成就了第一个五连冠,随后又在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上四度夺冠,为国家争得荣誉,振奋了民族自信。

中国女排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队伍队员都是相对固定的,基本上是一套整容“打天下”,这种模式能够保证队伍及成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是容易导致主力队员在超负荷的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疲劳和运动损伤的现象;其次是队伍的固定让替补队员得不到锻炼,一旦主力队员不能上场,将没有合适的人员能够顶替;再次是不利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年轻的队员需要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才能对技战术和心理不断得到提高。

因此,在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上,虽然获得了多次的荣誉和辉煌,但也经历了几次低谷,最近的一段低谷时期就是2009年至2012年。在2009年度的世界女排大奖赛的三站分站赛上,新组建的年轻中国女排队伍以7胜2负的成绩进入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但9月13日,蔡斌率领的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上决赛输给了泰国,获得亚军,创造了记录。之后俞觉敏率领中国女排在2012年6月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以1胜5负的成绩仅获第5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输给了从未在奥运赛场上输输过的日本女排,无缘四强。

在2013年5月,郎平再次挂帅执教中国女排。在上任伊始,郎平面对的是一支年龄老化、伤病多发、士气低落的中国女排队伍,而且因为中国女排运动职业化发展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规律性,导致中国女排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面临女排队伍状态低迷及后备人才培养不利的局面,郎平结合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和训练理念,结合多年的执教经验,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战略设想。

2. “大国家队”的概念内涵

“大国家队”的模式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女排集训与培养模式,在集中国内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基础上,注重对具有排球运动潜力人才的挖掘,通过引入新人,激活竞争机制,加强队伍后备力量建设,并完善训练理念、培养机制和保障体系。

郎平所建立的“大国家队”模式首先体现的就是队员人数的增加,以往国家队最多由十七八个人组成,郎平在执教后划出的大名单多达30多人,每次参加集训的也有20多人,在每个位置上总是保持三到四个人的竞争。其次是将国家队分为一队和二队参加各类国际比赛。一方面改变了以往中国女排一套阵容打天下的传统,减少了运动疲劳和损伤的发生几率。二是增加了板凳深度,二队队员在比赛中得到磨炼,能够作为一队的重要后备力量。再次是建立了复合型的管理团队。“大国家队”不仅体现在运动员队伍上,还体现在管理团队上。在2015年的教练组人员上除了主教练郎平和领队赖亚文外,还有六名教练,分别负责助攻、一传、发球、接应等。队里还有三名队医和康复师,组成了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的庞大的管理团队。

3. “大国家队”理念的积极作用

3.1 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能力

如前文所述,所谓的“大国家队”就是体现在队伍人数较多,每个位置都存在竞争。在郎平的国家队中,每个位置上始终保持三到四人竞争,根据集训中队员的状态和表现来确定最终的组队参赛名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每位队员都需要经过自身的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获得机会。因此,这种良性竞争机制的引入使运动员无论名气大小,都始终处于与他人的竞争之中,时刻存在危机感,进而充分调动运动训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训练的动力。在教练员团队的配备上同样如此,除了主教练和领队外,还设置教练员1名、助理教练5名,对教练员根据不同的位置进行分工。“大国家队”战略的实施,能够在运动员及管理团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每位成员通过竞争激发不断进步的动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3.2 为优秀排球运动员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

“大国家队”战略的实施,为每位队员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在大名单中基本包含了当前国内女排的精英运动员,既有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名将,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只要具备相应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就能在国家队这个大舞台上展示自我。诸如2015年世界杯最佳运动员朱婷,为中国女排赢得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作出重要贡献的张常宁、颜妮、丁霞等,还有在里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龚翔宇,这些都是通过“大国家队”的集训而脱颖而出的。这种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方式,能够打破以往教练员受运动名气、资历的影响,为组建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选拔合适的人才。比如在二传位置的竞争上,当时呼声最高的是老将曾春蕾,但龚翔宇凭借自身良好的竞技状态赢得了竞争,最终在奥运赛场上也获得优异的表现。“大国家队”的模式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流入到女排国家队伍中,使中国女排迅速摆脱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困境。

3.3 为构建多元化技战术体系提供保障

“大国家队”几乎囊括了当前我国所有顶尖的女排运动员,并且这些女排队员各有其特点,从而拓展了人才选拔面。在以前中国女排的队伍相对保持稳定,阵容固定,打法也不变,给对手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机会。往往在对手将我们琢磨透彻之后,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战术,给我们的技战术发挥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从2013年成立“大国家队”之后,组建了女排一队和二队,二队由年轻队员组成,分别参加不同级别的国际大赛,在国际大赛中经过洗礼和磨炼,使技战术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实战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在比赛中,教练能够有较多的队员可供选择,可以灵活地根据对手的情况和比赛的需要选取队员。比如在2015年的女排世界杯上,当主力队员惠若琪、徐云丽、杨方旭因伤病而无法参赛,郎平便启用了张常宁、刘晏含、颜妮和林莉等二队队员。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郎平根据场上的形势和对手的特点,在对巴西的四分之一决赛中,除了发挥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等老将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将朱婷、龚翔宇、张常宁、丁霞等年轻球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由此,“大国家队”的构建能够为排球后备队员的培养、教练员的选材、战术体系的多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4.构建“大国家队”的路径

4.1 改革创新理念

中国女排有过辉煌的经历,但从“五连冠”到“黄金一代”,主力阵容几乎都一成不变。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教练员认为,亚洲队员的身体素质不如欧美强队,在身体对抗上的弱势只有依靠队员的技战术配合来弥补,只有在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配合下达成高度的默契,熟能生巧才能战胜欧美强队。因此,多年来中国女排一直是靠六七名主力队员包打天下。二是因为国人对金牌的渴望,希望在每一次国际比赛中都获得冠军。因此,在舆论的压力下,为了保证最稳定的成绩,教练员只能让主力队员上场,替补队员上场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不仅是对主力队员的一种“过度消费”,也是对年轻后备队员的一种浪费。因此,为了构建“大国家队”战略和模式,首先要求教练员及管理人员要改革创新理念,为了女排长远的发展,在培养核心球员的同时,也要注重年轻后备球员的培养。另外在一些国际比赛上,应该有所舍弃,不是所有比赛都以拿金牌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以为了中国女排长远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因此,可以让二队积极去参与一些国际比赛,在实战中进行磨炼和提高。

4.2 不拘一格选人才

“大国家队”需要人才的支撑。虽然我国有13亿人口,但参与排球运动的人口却不多,国内正式注册的女排职业球员不到300人,所以虽然我国目前排球竞技水平较高,但实际上排球后备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如何在排球后备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选出最优秀最优潜力的排球人才,就需要做到“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2013年,郎平将国青队的朱婷破格提拔进国家一队,经过两年的锻炼,朱婷成为中国女排的“关键队员”。2014年,郎平将年仅17岁的小将袁心玥招入国家队,其在世锦赛上的发挥一鸣惊人。另外,郎平还将前沙排运动员张常宁招入女排国家一队,经过磨练成了队中最稳定的第二的分手。因此,在决定国家队人选的时候,应该是 “谁有潜力谁上,谁的状态好谁打”。只有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才能扩大人才的选拔面,使优秀的排球运动员不断涌现,最终为构建“大国家队”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4.3 改进战术体系

在历史上,中国女排以“高”制亚洲其他队伍的“快”,又以“快”制欧洲队伍的“高”。靠着“小快灵”的战术赢得了“五连冠”。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黄金一代”逐渐退出,中国女排很难坚持原来的技战术和打法。此外,“高大化”成为当今世界排坛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原有的技战术体系进行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当前,中国女排的首发阵容的平均身高超过了1.90米,如何既发挥小、快、灵的看家本领,又积极发挥身高方面的优势,就要求将“高”和“快”结合起来,创建“立体高速”的打法,在打发上既注重发挥身高的优势,以高度来制约对方,同时又提高战术性速度,提高防守和反击的效率。

5.结语

“大国家队”作为郎平主教练上任以来提出并实施的一种队伍发展战略、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对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彰显了实用价值。因此,“大国家队”应该是中国女排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应该对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与推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女排竞技水平和推动排球运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