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国际传播研究
2018-01-29邓正龙李连杰
邓正龙 李连杰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思想观念、文化传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以至于世界各国对我们的战略、方针、政策等不能客观解读,从而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权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远逊发达国家。美国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占到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仅占2.5%,[1]武术文化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更少。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发展的春天来临了,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蓝图正自上而下迅速启动。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的步伐”的要求,旨在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自然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的排头兵。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找准出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对武术走向世界的反思
2.1 传播对象层次不清、界定不准
武术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体育运动项目的代表,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阶层的传世经典体育运动项目。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要继承、发展、传播、推广武术文化,让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中华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武术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推广过程中无论是在中国正面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众人数的增加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武术文化在传播对象的人群、层次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和人们的期待差距甚远,最好的证明就是武术入奥名落孙山。季建成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对武术存在着不同的需求。[2]孟涛调查发现,青少年学员在美国武术馆校中所占比例较大,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 86%;中老年人只占1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有65.2% 的学员为大、中、小学生;其余 34.8%的学员分别是教师、电子工程师、公司职员和个别政府工作人员。[3]上述调查资料和数据表明,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从事的职业、该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受众习练的目的紧密相连,表明受众习练的目的是分层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武术文化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传播、教授对象的人群、层次上划分不清晰是一个重要原因。
2.2 传播内容单一乏味,缺少吸引力
笔者通过访谈国内外武术大师、问卷调查海外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设置内容、会议上与海外武术拳师的交流等渠道,一致认为武术在向世界的推广传播过程中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与人们的期待是有差距的,主要是没有根据受众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需求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是分不开的。武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主要功能、特点、定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不断的补充、丰富、完善。从武术的作用特点变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科技时代,武术的功能、作用、特点分别适应于对应的阶层人群上。正因为不同的阶层、人群对武术的需求不尽相同,武术在走向世界的推广、教授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应该根据习练者的需求设计相对应的教授内容。
2.3 传播姿态居高临下,缺乏亲和力
武术传播是一个文化的输出、传播过程,也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过程,更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塑造过程。自古以来,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姿态具有居高临下的传统,师者高高在上,学生绝对服从,这种传播姿态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传播者如何转化为一名新时期社会主义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取决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对学生的态度。对自己和学生的正确定位和态度,是成为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前提。武术传播者有着一种先天的优越感,目空一切,不容人质疑,这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传播姿态严重影响了传播主体及武术本身的国际形象,从而使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的亲和力不足,最终影响了武术的传播进程。
2.4 传播理念以我为主、缺乏变通
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剧了不同文明、文化系统的紧张关系。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希望展示自己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个性魅力。然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依然是西方国家文化侵略的突出表现,这就导致文化交流与冲突让人爱恨交加的现状,以至于许多国家的人们徘徊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文化民族性与文化世界性之间。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贫穷国家的民族文化遇到了前说未有的生存危机。体育项目的国际化,致使一些集修身、娱乐、健身、竞争、分工合作迅速的抢占体育市场,迫使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的体育项目无立身之地,走向灭完的境地。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必然对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也会分流一部分体育人口,影响该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发展。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输出为主、以我为主”的传播理念必然使得该地区的有识之士产生戒备心理,甚至拒绝、抵制武术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影响武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体育文化潮流。
2.5 传播主体只专不通、能力不全
在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传播者素质高低。从至2015年在全世界成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在传播平台上更为坚实,但在传播主体上却问题重重。“武术师资缺乏、武术教学水平低下是目前制约各国武术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4]大多数孔子学院教师仍处于一种亟需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状态,还没能真正锤炼成为一名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者。[5]武术传播者大多数是武术专业队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民间武术大师等人士,这些传播主体的技术出众、专业功底扎实,但是,在外语基础、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却明显不足,与国人期待的武术文化高素质传播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3.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应对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可见,“多元文化、文化多样”已经得到了国际推崇。在此背景下,武术文化的传播应当体察国外习练者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武术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用武术去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武术的一部分;如果企图用武术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武术的一部分,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将会阻力重重。
3.1 传播对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乒乓球作为国球,几十年长盛不衰,国家队的各个队员技术一流却又风格迥异,究其秘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让武术从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走进国外体育爱好者的视野,并吸引他们去了解武术文化是非常不易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毫无疑问都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因为人们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推广武术文化,必须对武术的习练者进行划分并扩大习练者的规模,这就需要转变武术文化传播的理念和方法,让武术达到适用于我。
武术习练者的划分,是根据武术习练者的不同需求,把武术习练者划分为多个习练群的过程。冯骥才先生对文化层次的划分为:高峰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类,与其对应的分别是高峰人群、精英人群、大众人群。高峰人群引领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精英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众人群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对划分武术习练者在方法上提供了参考。
3.2 传播内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
因为同类武术习练者学习武术目的具有相似性,他们关心和感兴趣的武术内容基本一致。基于此,我们便可以根据习练者的目的制定出相细化的传播策略。对于修身养性类,我们要改变传统思维,在传授武术技艺时注重道德教化和智慧的激发,从而让武术升华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心智之法;对于武术文化,我们主要理清精髓,如仁爱伦理、孝义之道、济世之责、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对与攻防格斗类,要注重传授攻防技巧,培养竞争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对于健身类,要注重传授技艺,强健身体,健全人格;对于表演类,要注重培养审美情趣并给传播对象以艺术感受。
3.3 传播姿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平等互利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就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典范。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传播理念下,武术文化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便有了根基和出路,世界各国自然不会再把武术文化的传播看作文化侵略,武术文化走向世界并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便不再是空谈。
3.4 传播理念——输出为下、融入为上
佛教是古印度文明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东游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儒教、道教交流、融合,创造了超越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禅宗,禅宗和中国武术相结合,创造了“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佛教是印度文明的产物,却在中国获得了丰富、生动的实践,使得中国化的“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少林功夫更是中国武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成功的体育文化国际传播都是主动调适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6]武术文化的传播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就是融入当地体育文化的过程,接受他们对武术文化的改造,适应本土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共生。武术文化在融入当地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传播对象,包括他们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其次要传递善意,让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为传播对象了解中国武术,补充、完善本土体育文化的途径,而不是对其进行打压,促其灭亡;最后要以诚为本,主动适应。
3.5 传播人才培养——夯实基础、苦练内功
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者作为当代的优秀中华文化使者,不仅要求传播者具备扎实的武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拥有全面的中华文化知识与才艺,例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琴、棋、书、画、赋、诗、词、烹饪、茶、酒等。这需要武术传播者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深刻的把握武术文化教育的量与度,这是武术文化国际推广的必然要求和实施文化传播的客观前提。除了上述文化素养外,还应当具有广博的异域文化背景知识,这是消除文化冲突的前提。具备了对他国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便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沟通两种文化的使者,在通过文化的对比中强化中华本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得到异域文化族群的理解与支持,[7]从而较为稳妥地应对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话语体系与解释框架不同的现象,这也是跨文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国际交流能力较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武术大师,借助他们的国际影响力,以点带面地推动中外之间的体育文化沟通、理解和融合。
4.结束语
武术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饱受了中华民族170多年血与火的洗礼,蕴藏着建国60多年的艰难探索,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武术文化的传播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在新时代、新情境、新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中,激发、延续它的生命活力,开放包容地融入到世界各类体育文化中去,使得世界体育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创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