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的必要性

2018-01-29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学习者

王 丽

一、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一)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我们通常会把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界对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教学仅仅关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轻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侧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学习,忽略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因此,学生只学会了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而对母语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出现文化单向性传输——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由南京大学学者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水平较高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显示不出应有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几乎已经成为很多英语学习者的通病。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互动过程,交际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对目标语和文化的理解,还取决于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如果忽视甚至放弃一方的文化学习,必然影响到互动交际的效果,交际就会流于形式。

二是英语学习者主观上不注重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文表达。 从专业性质来说,英语学习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英语语言和文化,因此学生往往将之视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标。笔者经常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甚至对中文字的书写和表达都普遍存在遗忘的现象。他们认为中文和中国文化与专业学习无关,久而久之,他们会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

三是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有限,是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短板。 受课程设置所限,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自身在读书和教学期间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文化课程,所以不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是高校在英语专业的学科设置中,中国文化课程长期被边缘化。课程设置为零或者为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还是大班授课。授课教师也经常选用汉语教材,因此课程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对策与思考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其一,英语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给予中国文化及相关课程显著的地位,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引起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充分重视。其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要对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并鼓励教师以观看纪录片、安排专题讲座、公开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授课。其三,完善和出版适合英语专业学习者使用的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教材和参考阅读书目。其四,加强师资建设,选择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也能够学习兄弟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二、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明确了英语专业必须开设三类课程,即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要求提高学生对外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并规定设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高校英语人才是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主体。中国文化可以使英语学习者充分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高准确表达文化现象的能力,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课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能继承发扬本土文化的精髓,取长补短,学贯中西。中国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林语堂、钱钟书等,他们既是英语文化大师,更是国学大师,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光辉典范。《大纲》还指出,高校英语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国文化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成为优秀的中外交流使者。

(二)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英语学习者不仅要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更要积极地传承中国文化。世界人民对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英语专业学生承担着时代赋予的文化传播的使命。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完成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宗旨是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今天被广泛地重视和强调,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热点。

(三)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学习的需要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涉及太少,年轻人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的由来。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这与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是不符合的。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久经磨难、坚韧不屈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素材。中国文化具有感召力,学习中国文化,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层次地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常常被师生忽视,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而阻碍了跨文化交流。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势在必行,并且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注重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努力肩负起跨文化交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学习者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