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德育,精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1-29刘亮元
刘亮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在于贯穿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抓小落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实施生活德育,精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种价值观如果想真正起到作用,必须贯穿到社会生活之中,在实践中让人们领悟它,理解它。作为目前最重要的精神引领,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实施生活德育进行有效传播。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一、生活德育理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实践性的教育问题,生活德育便是这样一种区别于脱离生活的“说教德育”的一种新机制,对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生活是“生活德育”的来源, 核心是教育本身, 并贯穿于整个社会化过程;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吸收现实生活中的直观和本真, 充分挖掘教育主体的认知、感知和道德领悟能力, 实行人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教育实践强调道德体验的一贯性和整体协调性,启迪大学生真善美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生活德育是利用和创造有意义的生存物质和情景,从而对个人的知性发展产生影响。以有意义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在创建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教育,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创造出道德知性和道德原则,培养美好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行为。它不但是一类德育观念,而且是一类方法论。[1]
二、实施生活德育的意义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实施生活德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健康开展社会生活与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价值期待。[2]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高校的有力保障。大学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大学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重要之处在于德育。一个高校的德育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文明程度,一个文明高校必须以强大的德育作为基本保障。实施生活德育是建设民主、文明、美丽、和谐高校的前提与保障。
二是推动高校课程“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更多的是照本宣科,缺少实践的分析和联系,手段单一,索然无味。要改变这种状况,德育应顺势而为,知行之间相互促进、知行合一。针对新问题、新焦点、新热点设计课堂内容和德育形式,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道德情境体验。加强山区支教,关注留守儿童的帮扶等生活德育建设,让学生在道德实践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德育,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识,最终提高学生德育实效,提升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水平。
三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表面来看,中国缺少的是工匠制度,而从内涵来看,我们国家“工匠精神”极度匮乏的重要因素是制度背后相互作用的文化。在传统文化里学习优秀就能够从政,有学问的人管理着劳动者,每个人都想成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而实施生活德育,精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甘于奉献、勤于奉献的工匠精神的。生活德育的建设能够让“工匠精神”深植于学生们内心,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匠人”。
三、加强高校生活德育建设的途径
实施生活德育,精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一)以现代化、开放式教育手段增强德育实效性
当前高校德育更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但是仅凭这种强硬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的人格是行不通的。因此,实施生活德育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创建、课程建设、材料创造、师资力量的建设和课堂育人有“深度”等方面着手。
一是凸显专业个性。从现实和实际出发,改革思政课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使之有料、有趣、有用,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与选择性。比如拍摄价值观培育微课,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报,整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人物及优秀事迹等,让学生成为“主人”,用作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是凸显教学育人。要求教育者持续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培养理论素养,主动探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革模式。例如,推行课前三分钟“德育微教育”,让德育化于无形、潜移默化;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弘毅、诚信、允能、笃行的学习活动;开展诚实守信活动,等等。
三是凸显方式多样。要将原本培育的理论化发展向具体化、实践化转变。例如将网络伦理、社会腐败、生态环境等较强现实性的话题带入教学,以贴合学生思想实际及需求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然融合。
(二)通过拓展日常德育工作提升内在认同感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利益矛盾得到化解,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逐步将其内化到自身的行动上。
一是实施“唤醒教育”。激励、唤醒教育需要从大学生的生活细节着手,如开展主题知识竞赛,使学习活动形式多样,易于接受;开展课堂“三不运动”(不迟到、不睡觉、不玩手机),塑造良好的学风,进而提升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举办“课后环保一分钟”活动,下课后自觉清理垃圾,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方便他人;开展“身边十大不文明行为”的征集活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而实现自我监督。
二是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积极构建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通过管理规范有序、配强指导老师、常态开展活动等手段,做到每半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读书活动,每位社团成员每月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参观考察、一次学习论坛和一次相关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汇编一本学习研究成果集子。着眼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起带头引领作用。
三是开展“身边榜样人物”系列主题教育,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自我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以评促建,以新媒体手段传播榜样人物。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拓展创新创业,促进大学生的实践体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落细落实为共同的行为指导,才能通过实践去验证其内涵与活力。所以,准确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在实施生活德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身体力行、自觉行动起来。
一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会遇到学校生活中不会发生的状况,会遭受挫折与挑战。通过学会解决现实生活的困难,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不断丰富,道德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二是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大众。“职业引领全程、技能递进提升”,高校可组织开展各项技能大赛,培育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坚持接受教育、擅长实践、甘于奉献的原则,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去,到山区去,到贫困地区去,让大学生深入基层感受生活,参与专业服务实践。
三是公益服务先行。组织大学生为学校周边社区居民提供经常性的助残服务、家教服务、敬老服务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家教”项目、“拗九节关爱留守老人”项目、“爱传递”自励团爱心义卖项目等。通过实践和体验,养成优秀的品行,以践行促培育。
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德育的衔接转化互补相容,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以燕子筑巢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以蚂蚁啃骨的韧劲,解决高校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以老牛爬坡的拼劲,做好做优高校德育工作。用切实有效的德育规范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性循环校园氛围。
[1]魏婧洁.生活德育的理论研究及运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10-11.
[2]张有武.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J].大理大学学报,2016(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