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理念下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机遇与挑战

2018-01-29张少兴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赛事资源共享

张少兴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空前高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综合利用高校体育场地(馆),在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场地实现资源,给高校体育场地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体育场地的运营以及发展带来了机遇。

1. 全民健身的内涵

全民健身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全国人民来健身这样浅显的字面意义了,它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民族综合实力,倡导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内涵更加丰富。其主要包含:全民健身活动的法规法律与组织;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与资源开发;全民健身活动分类与基本内容;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市民健身、农民健身、学生健身、特殊人群健身;全民健身效果评价以及全民健身的国际借鉴等。

2.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概述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主要包括传统的足球场地、篮球场地、排球场地、乒乓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田径场地、舞蹈房、游泳馆以及新兴的轮滑场地、跆拳道场地、网球场地、综合体育馆等组成。伴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冲击,传统的公共体育场地已不能满足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新兴项目的场地成为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但是,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矛盾:体育教学的时间与对外开放时间问题、体育赛事与日常训练问题、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的问题、场地日常维护与资金投入问题等都会制约高校体育场地的发展,给体育场地资源共享带来压力。

3. 高校体育场地共享面临的挑战

3.1 体育场地的数量与规模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高校在校生数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在此期间,高校体育场地的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增长,但两者的增长速度均落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高校人均场地数量和人均场地面积均出现负增长现象。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追求“量的增加”仍然是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发展的重点。在全民健身大环境下,参与运动人数的增加,场地的数量与规模存在的问题将会日益凸显,场地的人均占有率也会大大降低。由于场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运动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导致矛盾的出现,这时,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将面临巨大挑战。

3.2 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及利用率

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和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决定了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校体育场地建设数量的增加,给校内外健身人群提供了平台,在场地设施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学校应根据学生和社会居民的健身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场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外开放的时间,规划好教学和对外开放之间的时间节段,避免体育教学与课外健身之间的时间冲突,扩大开放程度,以提高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率。由于高校体育场地管理主体以及校园安全问题的考虑,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还处于“封闭”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以及利用效率,不利于高校体育场地实现资源共享。

3.3 体育场地维护经费的缺乏

体育场地作为健身群体的活动场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耗或损坏现象。即使场地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损坏,随着风吹日晒自然气候的风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校学生的增加,全民健身群体规模的壮大,必然会对场地造成一定的损耗,降低场地的使用寿命,那么高校对体育场地进行维修的费用就会成为场地正常运营的一大难题。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所需的投入较多,它要占用大量资金建设相应的运动场地,还需要投入资金用于日常维护、购置各种器材设备等,而且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学校做出“回报”。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自然不重视体育,也不会将有限的财政拨款用于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与发展。

3.4 空间拓展与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

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高校体育场地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校人口总数的增加促进运动人口基数的增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就会大幅下降。高校的原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只能有效利用地下或空中的空间资源,可以缓解场地不足的压力。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有超过 2/3 的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这极可能影响学校体育场地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理论上讲,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与其他系统相似,也可来自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和其他企业资金等不同渠道。然而,地下空间和空中资源的利用成本太高,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因此,资金的投入是制约学校对体育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

3.5 体育场地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体育场地资源是一种社会公共需求。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健身群体愈加广泛,当健身群体的需求多于体育场地资源供给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因此,可根据不同区域和群体对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实际需求,对高校现有的场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对高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改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空间布局,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配置水平,使不同性质院校及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资源的布局与结构更趋于合理,让健身群体能体会到体育场地资源带来的福利,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均衡配置的效率,才能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发展。

4. 高校体育场地面临的机遇

4.1 开发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在校大学生参与运动人群以及社会健身群体对体育场地的需求是多元的,各个高校体育场地和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各有异同,而且各高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要满足在校大学生和社区居民的不同体育需求,有必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各社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和体育项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基础,逐步完善体育场地资源的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数据,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体育场地资源服务网络和平台,提高体育场地资源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均衡配置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绿色发展。

4.2 优化高校体育场地投资建设方向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发展方向,在高校体育场地发展亦是如此。在传统体育场地建设中,以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为主要建造对象,对网球场、游泳馆、综合体育馆等现代化场地相对匮乏。体育场地规划应该朝着现代化方向努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对体育场地的建设。高校在未来体育场地的建设中应该在保持原有场地的基础上,新建一些现代化场地,增加综合体育场馆的建设,以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的需要以及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这样既符合全民健身理念的要求,也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以及群众体育进步的表现。

4.3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多元化

高校体育场地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管理管理模式多元化现象,根据管理主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体育部门自主管理模式;学校体育中心管理模式;独立体育场馆经营公司;全物业管理模式;体育管理中心与物业管理合作模式;承包、体育管理中心与物业管理合作模式的混合管理模式。不同的学校对体育场地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看似有利于体育场地的发展,实际上阻碍了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的复杂性和运营的多级性,导致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的多样性,因此,高校体育场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主体的具体化,协调好管理者和运营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高校体育场地的长远发展。

4.4 提高承办社会体育赛事及体育活动的能力

随着体育场地数量的增加,高校体育场地逐渐与社会的体育赛事相衔接。社会体育赛事的承办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校营取部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体育场地资源的优化。但是,对社会体育赛事的承办,关键是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完善的合作机制,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体育场地使用制度,对不同性质的体育赛事采取区别对待原则,提高承办社会体育赛事及体育活动的能力。加强与政府进行合作,在进行比赛、展演等活动时,高校积极筹备、辅助其工作的进行,同时面对学生上课、训练场地与场馆的使用问题,也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便利。

5. 结语

全民健身理念被提出以来,其主要宗旨就是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众的积极参与下,全民健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健身意识增强的同时给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带来了挑战,高校体育场地作为全民健身场所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挑战,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样带来了机遇。在全民健身理念的影响下,高校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体育场地的运营机制,完善体育场地的开放制度,整合场地资源,优化体育场地的投资方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场地的有效利用及资源整合,而且能更好的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赛事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我国体育场地规模现状下运营服务的升级路径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