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共识及其价值

2018-01-29

关键词:共识人格个体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2.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一、道德共识概念界定

道德共识主要属于道德认识活动的第二个向度,即将对象道德化,通过善、恶、应当、失当等范畴,对对象价值进行鉴别、评价、选择,将对象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1] 246道德共识也可以说是对道德价值的共识,因此道德价值在道德共识中处于核心地位。道德共识就是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的碰撞、融合和趋同的动态过程。

由于道德本身的层次性,既有个体道德又有社会道德,既有底线道德又有高尚的道德,导致道德共识就有不同道德层次之间的共识,这只是从理论或道德本身来寻找共识的途径。道德共识最为重要的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134所以,概念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目的,道德共识这一概念也是如此。

所谓道德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在道德的认知上所达成的一致性认识和理解。但并非涉及道德价值的对象都能形成道德共识,因为道德共识是一定范围内的,且与道德共识主体所内化的道德认识相关。可这并不能否认道德共识内容的开放性。因为道德共识的内容并非在共识之前就已经形成确定,而是要在共识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之间对其进行道德认识,并达成一致性理解和意见,所以其内容必须是开放的。此外,由于道德本身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不断发生改变,道德共识的内容也就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会随着主体之间对道德共识对象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扩大。

二、道德共识的价值

道德共识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变化反映着人类道德生活的变迁和进步。道德共识对人类道德生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共识的价值之中。具体而言,道德共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道德共识的历史价值

道德共识作为人类道德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其对维系人类道德秩序的稳定、推动人类道德生活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1.道德共识与人类道德生活的历史推进

人类道德生活的进步首要前提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为人类道德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道德生活也是简单狭隘的,道德关系也是原始的。从愚昧时代步入到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人类道德生活从简单狭隘到丰富多彩,道德关系从原始的到全面丰富的,人的道德意识也从动物式的到自主的。人类道德生活的进步除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一必要基础外,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道德共识是其重要推动力。

一方面,道德共识缓解和降低了社会对个体所造成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人类社会步入现代文明后,个体个性得到解放和彰显,可现代性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使得个体产生了焦虑和恐惧,这导致了个体价值感的缺失,也引起了个体对能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共同体的追求。从表面来看,个体的发展形态在现代社会中展现为一幅多样多元的画面,给人一种个体可以脱离社会而展示其个性的错觉。其实,现代社会中个体所追求的不是无差别的同一,而是个性和自由,但这并非表明个体可以脱离社会发展而独立。个体对社会的那种焦虑和恐惧,说明个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减少和共识度的降低。道德共识的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或恢复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共识度,从而降低个体对社会的焦虑和恐惧,由此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同步发展。

另一方面,战争暴力作为调解利益冲突的极端手段,极大阻碍着人类道德生活的发展进步。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人员死伤,以及战争后遗症给人类留下的沉重的战争阴影。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为调解各国利益冲突做出重大贡献。之所以会诞生联合国,就是人类共识的结果。道德共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在尊重彼此差异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极大地避免了战争暴力等极端非道德手段的出现,保障了人类的生存生命权利,也推动了人类道德生活的稳定进步。

2.道德共识与人类道德文化传统的传承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包括道德方面,这都为丰富多彩的道德生活提供了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一种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并被人们所接受,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反映着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现实追求,体现了人们之间的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东西,包括道德共识。不可否认,历史上存在各种不同的道德文化传统,例如已经消失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等,但是人们去感受和认识这些道德文化传统时,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其所体现的道德共识的内容。因为道德共识能够反映出这种道德文化传统的特色和内涵,也能直接让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魅力和特色。例如,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那些传统经典、礼仪和制度。这些是历经几千年被中国人不断传承发展,不断对其形成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从而造就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精华部分。其他道德文化传统也是这样。

历史总是为现实服务的,道德文化传统也是如此,其为当前人类解决诸多问题提供借鉴参考,而道德共识则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3]408在1993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和《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西方伦理学家提出建立一种全球伦理的共识,因为他们发现在各种不同的道德文明中存在着道德共识,即“金规”。虽然在不同的文明中具体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基本都有关于“金规”的思想,而且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表述。西方基督教的“你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不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伊斯兰教中“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也是痛苦”,中国儒家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印度《摩诃婆罗多》说“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律法”,从中可以看到,无论古今中外,道德共识不只是人类道德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更是包含着人类道德文化传统的精华部分。

3.道德共识与人类道德记忆的刻写

道德记忆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过去”的回顾。由于人类道德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道德记忆的内容也是丰富而复杂的。从理论上而言,人类过去经历的一切道德生活内容都可以进入他们的道德记忆这一王国中。人类不愿忘记他们在过去经历过的道德生活内容,这既为道德记忆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了道德合理性基础,也为道德记忆提供了具体对象和内容。道德记忆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和再现人类过去的道德生活经历,以保证人类道德生活的历史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一般而言,某一特定文化共同体的道德记忆主要保留着该文化中被生活实践反复验证了的良善生活价值,主要表现为传统美德或道德理念。道德记忆就是一种历史记忆。通过建构这种历史记忆,过去的道德生活能够为现在和未来的道德生活提供历史启示,为人们继续追求和践行道德的努力提供理由支持。如果过去人们做的事是好事,那么人们希望依此继续做同样的事;如果过去做的是不合乎道德要求的事,它就为现在和未来避免做同样的事提供了理由。道德共识作为融合人类道德理性和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着人类对于道德的共同思考和共同认可,自然就会保存于人类道德记忆之中,成为刻写人类道德记忆的主要载体。

道德共识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里面包含着人类在道德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的核心道德价值和规范,其中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到人类的基因之中,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人类最初形成的道德共识也经过一代又一代保存下来,有些随着社会发展而消失,有些则随着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更新,一直保留在人类道德生活之中。这些道德共识随着人类道德实践和历史长河的积累,成为了人类的道德记忆,保留在人类道德生活的陈列馆中,并不断被实践所检验所改造。人类的道德记忆就是依靠道德共识来维系、来刻写、来传承,其中蕴含着对现实的伦理观照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正是人类所形成的道德共识,凝结着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体现着人作为类存在于世界的特性,表明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延续和传承,也实现着不断刻写着具有丰富内容和内涵的人类道德记忆。

(二)道德共识的现实价值

道德共识不仅对人类道德生活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人们实现和谐的现实道德生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道德共识对现实道德生活的指导作用

凡是肯思考的人,必然会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义务,他会承认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他会研究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弄清自己对决定他本身幸福的那些存在物的义务,所有这些思考就自然而然产生道德原理。[4]186-187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并存且流行于社会之中。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为个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提升。这种丰富多彩的背后则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个性的极大彰显。人类道德生活从原有的一元化进入到现在的多元化,道德共识也从单一的内容进入到各种各样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那么在多元化社会,道德共识的作用是否会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马克思早已给出答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存在物。道德共识之所以能够指导人的道德生活,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因为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可以追求和实现自身丰富性,满足自身的需要,道德价值观念也可以呈现出多元性。但是人的丰富性和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脱离社会,摆脱了与他人的关系而实现的,而必须是在个体不断与他人发生交往、进行交流过程中,在不断确证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道德共识形成和确定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在当前全球化的社会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个体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利益,更对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产生影响,人类已经成为了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所以,如果没有一种或某种我们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道德性内容,并以这种道德性内容为指导,那么全世界人民就很难真正和平共处、共同生活。因为有诸多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国家矛盾本质上就是利益的矛盾,通过某种手段可以暂时缓解,例如谋杀、战争等暴力手段,但这只是以消灭他者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其最终结果不是双赢,而是造成整个人类或世界的毁灭。认同和共识总是有限的,但却说明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性认识不断增多,人们相互理解、包容彼此的意识不断提升,整个人类的道德共识不断得以形成和更新。生活于每个社会的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生活于共同的环境中的人类更是如此。一个群体的道德共识是维系群体生活的重要纽带,一个社会的道德共识是保障文明秩序的重要因素,一个全人类的道德共识则是实现人类道德生活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群体的共同性产生了群体的道德共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催生了道德共识的形成,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包容则推动了人类道德共识的出现,正是在这种共同性中,人类道德生活虽历经时间的长河却始终彰显出人的主体性和人的特殊性,体现出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2.道德共识对人类道德理想的建构作用

社会虽然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人们的选择却不是绝对自由毫无限制的,每个时代和社会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同的制约发展的问题。在个体尚未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前,社会也尚未进入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人的发展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可由于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人的需要不可能都会得到满足和实现。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也使得人们产生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需要,形成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即社会的共同理想。需要的多重性造就了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是客观的,其内容会因共同体条件不同而不同;需要是主体性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并理解自身的需要,并通过工具和手段来满足需要;需要是多重的,如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一样,个体不仅有基本生理和安全需要,还有交往、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个体需要的内容是随着共同体的演变而不断更新的,个体的全面性也是逐步丰富和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个体局限于狭隘的社会关系中,个体主要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体现为对人的依赖性阶段。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随着个体的独立和抽象共同体的出现,其需要也由基本生理需要转为高层次的物的需要,尤其是对资本货币等的需要,但是由于货币这一抽象共同体对个体的异化,个体需要仅仅是私人的需要,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的需要,是一种占有性的需要,从而便带来了个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包括伦理冲突,在这种需要内容中的个体也逐渐被物所奴役,体现为对物的依赖性阶段。共同体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关系的极大扩展,个体才能自主自由活动,才能控制和支配物,外部条件成为了个体实现本质的手段,个体需要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多样,人成为发展的目的。所以,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人类未来的道德理想世界。

道德共识就凝聚着个体和社会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当然不同的时代由于所处的时代主题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不同的个体和社会也会产生不同的共同道德理想。例如在原始社会,人类的道德生活是原始的,人的道德意识是朴素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原始的关系;在氏族公社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是自然差别,个人的意识也是一种动物式意识,把自身看作是自然界和公社的同一体,这时的共同道德理想是朴素的、简单的。进入文明时代,人的道德意识不再是动物式意识,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利益观念;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也不是原始的关系,而是发展为较为丰富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语言。”[5]487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和社会对于共同道德理想的规定就是个体自由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实现。总之,道德共识体现了个体和社会的共同道德理想,凝聚着人类道德生活对未来世界的伦理期许。

3.道德共识对人类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

道德共识既以形成一致性意见为目的,其就包括对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认可,又涉及道德行为的评价,而道德行为的评价相应涉及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共识中关于道德人格的塑造,既可以是社会具体的某一人格形象,亦可以是对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人格内涵、道德人格范式等方面的共识。人格在哲学上的本质意义是指“自我、自我意识、自制和认识的力量”[6]71。道德人格主要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7]道德人格是个体意志自主性、自我同一性和主体完整性的体现。道德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个体的道德准则意识、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道德人格并非个体先验性的存在,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自身道德意识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和塑造的,是个体自我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把道德价值和规范逐渐内化,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确立了自己的道德人格。每个个体的道德人格都是每个个体所特有的,由于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人格是个体通过社会活动不断形成和塑造的,因而道德人格就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即道德人格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加以培养、提高和改变。道德人格表明了个体在道德自我方面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也说明个体道德自我的整体性。从这个意义而言,道德人格是评价个体道德素养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人们总是赞美和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例如圣人、君子,而对那些卑劣丑陋的人格加以厌恶和鞭笞,并在不同道德文化系统中形成了如何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传统,例如基督教中对于圣徒的崇拜,儒家文化对于圣贤的追求,伊斯兰教对于杰出的穆斯林的缅怀,无不说明自古至今人类对于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塑造都有着共同的认同。

(三)道德共识的理论价值

道德共识不仅是解决人类道德生活的现实问题,更是从理论上思考和探讨道德基本问题的重要视域,因而道德共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1.道德共识与道德视角

道德共识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它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人们在思考道德共识时,应当看到道德共识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避免局限于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从某一单一的道德共识视角出发去思考,从而引发道德分歧和道德冲突。虽然道德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个体和群体不可能彼此互不相干地存在于世界之中,彼此之间还存在共同的共生的需要。此外,分歧也会带来冲突和矛盾,因而人们在面对道德分歧时也会产生消解分歧的愿望。在这一前提下,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就会意识到并形成一些普遍性、共同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例如各种道德文化传统对宽容作出相近的理解和解读。即使道德的主体对道德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可对于道德本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们却不会有过多的分歧和矛盾。从道德共识角度看,人类道德生活现实表现出在多样性和多元性中的内在统一。道德共识一旦形成并成为了人们生活秩序的一部分,那么其就会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道德共识对于人类生活秩序的意义在于,一定的道德共识能够实现人类在不同领域中行为模式的统一和协调,促进实现良好的道德生活秩序,有利于优化、整合和革新现实道德生活的习俗习惯,促成现实道德生活向理想道德生活的转变,从而实现有道德意义的生活。

2.道德共识与伦理学体系建构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是人“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所以其包含的内容多样多层次,道德共识只是其中之一。道德共识研究涉及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在现有道德共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道德共识进行深入探讨,澄清其概念、内涵等基本内容,提出一种达成道德共识的机制和途径的观点,也会给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或视角,尤其是在道德内化和发挥道德作用方面。张岱年先生曾说:“伦理学说,自古以来,所讨论的问题虽然很多,实则可析别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关于道德现象的问题;其二为关于道德理想和道德价值的问题。”[8]12他还着重提出了“伦理学的最高问题乃是道德最高原则的问题”[8]13。道德共识问题所要探讨和研究的对象与伦理学的最高问题紧密联系。道德共识问题是道德理论发展中无法回避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目前,社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公众关注和参与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对于一些道德现象和道德价值问题,公众在认识和评价上仍然会出现差异和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社会的道德危机不仅反映着社会整体的道德信仰的缺失,更说明道德共识达成的难度。道德共识的研究涉及道德教育等关于道德知识的普及传播,可以从理论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思维能力,使人们能够理性对待各种道德现象,正确认识和评价道德行为,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能力和水平。

3.道德共识与道德危机的化解

当前道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之前,人们生活的世界基本是一元化的,个体之间的交往范围和程度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基本都局限在同一道德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相互理解和沟通。所以西方基督教有“上帝”,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古代有“圣人”,这些都是超越现实世界,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终极价值的期许。而现代社会是强调个体自由和个性的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原有一元化的那些终极价值被现实逐渐解构,人们从彼岸世界的伦理期许转为对现实世界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个体个性和自我得到不断彰显的同时,原有道德所具有的终极价值也逐渐被工具价值所遮蔽。即使工具理性在实现人类社会巨大发展中发挥过过重要作用,如韦伯对资本主义文明所作的分析——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扬工具理性,可支撑社会发展的最终、最有力量的却是那些人类孜孜以求的道德价值。工具理性只是关于如何利用外在条件为己所用,满足自身欲望和需要,而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且扩张的,这就导致人的欲望和需要满足的恶性循环: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把他人视为工具和手段。人除了工具价值,原有的终极意义被消解和去除了,成为了一个没有信仰的生物。正如恩格斯对中世纪后西方社会道德危机所作出的深刻分析:“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而破产了,但是人还是不了解,他在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变成一种别的本质。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9]651

如何解决由现代性导致的道德危机,道德共识能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从道德共识角度看,道德危机深层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道德共识日趋消解,二是新的道德共识尚未形成,由此造成了人们无法选择一种确定的社会所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所以,道德危机虽然在现实性上导致了人们对道德的某种否定性认识,但是在可能性上又为新的道德共识提供条件,因为人们需要一种共同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行为。从道德共识出发,人们在面对社会道德危机时,能够对那些推动社会发展、维系道德伦理秩序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形成共识,从而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实现和谐共处的道德生活。

猜你喜欢

共识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商量出共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