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仓库管理与体会
2018-01-29瞿剑
瞿剑
我院临床大输液日常使用频率高,产品采购量多、存储占地面积大、发药频繁,对此,我院设独立的仓库,负责大输液产品的进货、存储与配送。作为医院大输液流通重要中转地,良好的输液仓库管理对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节约产品流通成本、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文章现对我院输液仓库近年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旨在为输液仓库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我院输液仓库管理模式
1.1 按需采购
我院输液仓库大输液进货根据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制定采购方案,采购计划基本原则:在满足全院大输液用量前提下,尽量压缩库房暂存量。这样一来,大输液库存量减少,有利于减轻仓库管理压力,减少人为疏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避免造成浪费。同时,按需采购大输液,能减少产品占地面积以及产品积存对资金的占用,对提高医院用地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1.2 统筹配送
我院输液仓库大输液配送根据临床实际需求采用统筹配货的方式,即预先制定产品配送时刻表,设定好配送路线,然后按照临床各科室每日大输液汇总单,及时将大输液分发至临床各科室。统筹配送模式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规划性,合理配货、及时送货能保证临床大输液供给,同时病区也可根据送货时间做好接货准备,提高效率。另外,大输液统筹配送时间设定在非电梯使用高峰期,对改善医院运送环境也具有积极意义。
1.3 质量控制
我院输液仓库大输液采购厂家选择严格,并遵循《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2]。入库时严格核对产品信息,逐件验收,拒绝“四无”药品入库,入库产品建账立卡,留存清单,做到出入有据,账务相符。入库大输液遵循“先进先用”原则进行使用,日常养护严格遵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相关标准[3]。定期核查入库大输液的产品质量,破损、霉变等污染产品要做废弃处理,同时登记品名,按月汇总破损率等。
2 我院输液仓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人在实际工作中体会,我院输液仓库管理整体来说比较科学和规范,但在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工人师傅及病区护士比较缺乏“分批分剁,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观念,混垛摆放、退药批号及效期与库存相差半年以上时常发生;(2)不同百分含量的氯化钠、葡萄糖、葡萄糖氯化钠三种大输液,通用一张说明书,格式不规范;(3)大输液仓库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4)我院输液仓库与大药库仅隔一张铁网,原来由工人师傅接管,师傅退休后,缺乏相应的温湿度控制、退货、退药、破损药品、报损药品流程登记;(5)5%葡萄糖、10%葡萄糖、葡萄糖氯化钠、乳酸钠林格无比较完全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6)甘露醇在输液仓库存储过程中出现结晶现象。
3 加强输液库房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3.1 输液入库与验收的管理优化
制定完整的进货流程,大输液到货后,库管人员应及时根据采购清单、输液入库发票等,对大输液产品数量、规格、日期、批号、批准文号等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及时入库;入库时,大输液要按照品种及批次号依次码存放,严格“分批分剁”,做到“先进先出,近效先出”,以便于及时消耗[4];验收过程中,如发现不合格产品,或产品型号、批次等与单据不符时,要及时汇报上级,有效处理,对于实际验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可及时向上级反映,并提出个人意见及建议[5]。
3.2 输液出库与配送的管理优化
制定完整的发货流程,由专人负责大输液出库清点及配送,库存进行实库管理,即根据病区实际记账量配送大输液;输液配送要准确清点数量,仔细核对规格,及时登记出账,要求账务统一,账账相符;清点配送数后,配送人登记签名,同时病区护士接收大输液,清点完成后登记签名,即实行双向签名,以保证配送准确性[6]。另外,制定出库大输液退货流程,妥善处理退货大输液,经常与病区主班联系,要求定期检查所存药品的批号及效期,定期更新。保证产品使用安全,尽量减少不必要浪费。
3.3 输液存储的管理优化
输液仓库是独立的库房,应以独立的房间进行大输液存储。对此,建议拆除输液仓库与大药库间的铁丝网,重新立墙,或重新选址。另外,大输液是直接送往病区,静配需进行无菌操作,尽管也定期采取紫外线消毒,但其范围和强度都是有限[7]。注意门与通道的宽度要便于大输液搬运,同时符合防火安全要求。大输液存储同一般药品存放一样,要分区、分类、定位,报损的输液和近效期的输液设警示标示[8]。控制好输液仓库温湿度,并做好登记和记录。甘露醇注射液在15℃及以下环境中贮存时,约有10%析出结晶[9],故我们认为存储甘露醇的输液仓库温度控制在20℃以上最为理想。虽然有电热恒温箱可以消除结晶,但地下药库常年温度17℃左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度问题。规范大输液堆码,要求边距与墙壁间隔20 cm以上,与房顶和地面间距10 cm以上,与散热或供热设施间距30 cm以上[10]。
综上所述,我院输液仓库管理较为规范,但受医院现有条件、人员等因素影响,管理仍存在主动不足及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流程,以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保障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