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
2018-01-29齐娜李春焕
齐娜 李春焕
本研究为明确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对一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单纯应用相应抗生素治疗,而对另一组患儿加用益生菌,现报道两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以及发生时间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94例,按给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47例,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2018年1月。研究组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为2~25个月,平均年龄为(15.97±3.31)个月;病程1~3 d,平均病程是(2.01±0.23)d;对照组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为3~25个月,平均年龄为(15.99±3.12)个月;病程是1~4 d,平均病程是(2.45±0.26)d;两组病程、性别分布、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经临床接触、血常规检查提示为下呼吸道感染;②入院时大便常规检查提示正常,无腹泻症状以及其他疾病。
(2)排除标准:①合并重症肺炎等危重症者;②对本研究实验用药过敏;③入院前已使用过抗生素;④中途转院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取抗生素治疗,即在确诊后立即取50 mg/kg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企业名称:天津新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 g/支;国药准字H20043025)与5 ml生理盐水混合,进行缓慢静脉注射给药,每隔8 h用药一次;同时,取50 mg/kg氧哌嗪青霉素钠(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 g/支;国药准字H19983032)与5 ml生理盐水混合后予以缓慢静脉注射给药,每隔8 h用药一次。
研究组则在上述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生产企业: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5 g×36片;国药准字S19980004),口服给药,每次0.5 g,每日3次。
两组患儿均持续用药,直至痊愈。
1.4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儿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判定标准如下:①应用抗生素期间出现腹泻症状,每日大便次数为3次以上,水样便后者稀便,经大便常规培养提示无特异性致病菌生长;②非继发感染性腹泻。
(2)记录两组患儿应用抗生素至发生腹泻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 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研究组患儿共47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是4.26%(2/47);对照组患儿共47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是17.02%(8/4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
2.2 应用抗生素至发生腹泻的时间
研究组患儿应用抗生素至发生腹泻的时间是(14.31±3.82)d,对照组患儿应用抗生素至发生腹泻的时间是(9.34±2.75)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9,P=0.000)。
3 讨论
抗生素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上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其种类繁杂,应用范围广泛,容易引起菌群失调,诱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中以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最高[1-2]。儿童肠道菌群尚处于动态平衡建立阶段,因而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风险远大于成人,一旦发生可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3-5]。因此,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
益生菌微生态制剂是一种内含多种肠道内正常活菌菌群的药剂,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明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6-8]。本研究所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即含有肠道正常菌群活菌如保加利亚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可促使大量乳酸、过氧化氢产生,维持肠道内低pH值环境,从而抑制非嗜酸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抵抗外源性、内源性致病菌生长,最终调节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同时,益生菌可经生物拮抗屏障作用、酶作用、免疫增强机制等在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发挥作用。结果提示:研究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印证了上述观点,并证明了益生菌在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价值;同时,研究组患儿应用抗生素至发生腹泻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可见益生菌可促使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达到平衡,从而稳定或者延缓失衡发生。
综上所述,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