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叔岷陶诗注辨误补证

2018-01-29魏耕原

天中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陶诗

魏耕原



王叔岷陶诗注辨误补证

魏耕原

(西安培华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王叔岷先生的陶诗注,在众多的陶诗注本中,具有独特的学术理路与价值,对于陶 诗用词发凡起例极多,对于虚词释义精确,涉及陶渊明的思想与诗风,对此我们已有讨论。 今就其释义、校勘有误以及未释之难词试加讨论。

释义有误;辨字不当;未释词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以下简称王注)由台北艺文印书馆于1975年出版,对大陆注陶诗甚有影响,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叔岷著作集》,《陶渊明诗笺证稿》即在其中,此后王注传布更广。王注精于虚词释义、校勘,评价陶诗的用词“绝佳”“极佳”“喜用”“数见”等,发凡起例甚多,胜义迭出,并对陶渊明的思想、观念、诗风,多有涉及,不乏卓见,对此我们已有讨论推重。今就智者之失,或高明尚有误处,以及无释之难词,试作讨论。

一、释义有误

页11《时运》:“山涤余蔼,宇暧微霄。”王注一般先引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以下简称古笺)与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以下简称丁笺),间或涉及韩国车柱环《陶潜五言诗疏证》。此二句下先引古笺:“《文选 · 鲁灵光殿赋》张载注:‘天所覆为宇。’《思玄赋》旧注:‘霄,微云也。’”王注说:“宇乃栋宇、屋宇之宇,陶公《答庞参军》:‘栋宇惟邻。’《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萧索空宇中。’《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一宇无遗宅。’并与此宇字同义。……‘山涤余蔼’句,远景;‘宇暧微霄’句,近景。”王叔岷自少对陶诗嗜读不衰,早年尚对陶诗一一酬和,故对陶诗极为熟悉。他在注陶诗时,最乐于采用以陶注陶的本证法,有时不释需要释解的词义,只是把用义相同的句子拢在一起,一经比斟,便自清楚,不劳再做解释,这也是王注本的一大特色,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陶诗熟稔至极,如数家珍。此两句的上文“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是走出郊外的春游,而非站在自家屋宇下的眺望。再则此二句的下文“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亦是远望中之景。而且此诗之序亦言:“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一作然)交心。”一曰“游暮春”,再曰“独游”,自然是郊外远游,而非在自家的屋檐下一望。那么此“宇”字当指“天宇”,而非“栋宇之宇”,这就最明白不过了。何况陶诗的“宇”也有作“天宇”用的,如《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昭昭天宇阔”,王注所引旁证三例虽作屋宇,但此诗“宇”却不一定是“栋宇之宇”。由于不察前后语境,未留意诗序,且又把此句看作“近景”,遂滋生误解。舍弃古笺,未免可惜。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注说这两句“意谓青山从朝雾中显出,天空罩上一层薄云。……宇:《淮南子 · 齐俗训》:‘四方上下谓之宇。’”则符合诗意。

页12同题:“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引丁笺:“翼有披拂之义,风之动也。”王注仍不取,而另出新义:“陶公《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与此二句意近。《庄子 · 秋水篇》:‘兼怀万物,其孰承翼?’翼有扶义。晋谢安《兰亭》:‘微风翼轻航。’宋孝武帝《济曲阿后湖》:‘和风翼归采。’并同此例。”王瑶《陶渊明集》注采取丁说。逯钦立《陶渊明集》校注页15说:“翼,扇动。陶注:‘王棠曰,新苗因风而舞,若羽翼之状,工于肖物。’”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页10:“何注:‘翼,犹披也。’古注:‘……风吹苗偃如鸟翼之拱蔽。’按,以上二说非。……翼本义为鸟翅,此作动词用,言新苗在风中如鸟翼之飞动。此翼字历来为人称赏。如《古诗归》卷九谭元春曰:‘翼字奇古之极。’钟伯敬曰:‘翼字看得细极静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翼字浑朴生动。’沈德潜《古诗源》卷八:‘翼字写出性情。’”袁注‍①页11说:“意谓南风吹拂新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诸家都看到“翼”字属名词动用,只是作何动词而有分歧。此两句当言:南风吹拂新苗,绿浪起伏就像鸟之翅膀上下展飞一样。王注的“扶”义,即扶持,施之《庄子 · 秋水》,谢安等人诗则可,以之释陶诗则不可。

页15同题:“斯晨斯夕,言息其庐。”王注:“案斯犹维也,言犹而也。《诗 · 墉风 · 载驰》:‘言至于曹。’彼用于,此用其,义同。”诸家均无注。王注释“斯”为“维”,而“维”,又是何义?王注又在页94《九日闲居》的“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引车柱环《补笺》:“斯字当与故同义。与《论语 · 雍也篇》‘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之斯有别。”王注又说:“陶公《拟古》之二:‘斯人久已没。’斯犹其也;《感士不遇赋》:‘何斯人之独灵?’斯犹此也。并与此‘斯人’异义。此斯字犹维也。车君释斯为故,亦得。”但王氏《古籍虚字广义》(华正书局1990年出版,2007年又在中华书局出版)页414中,却又把“何斯人之都灵”的斯看作“维”义,即修改了陶注的看法,但仍认为“斯人乐久生”为“维”义。他还在《广义》中把“维”与“惟”及“唯”放在一起解释。那么“斯晨斯夕”即为唯晨唯夕,过于曲屈,不如看作代词“此”为宜。

页155《连雨独饮》:“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閒?”所引古笺:“定,正也。”王注:“古氏云‘定,正也。’正有尚义。閒(俗作间),一作闻,固易解。閒借为瞯,瞯,见也。《孟子 · 离娄篇》:‘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仪礼 · 士昏礼》郑注引瞯作见,即其证。‘于今定何閒?’犹言‘于今尚何见’耳。嵇康《养生论》‘神仙虽不目见’,见字与此閒字同旨。”閒,无论看作“瞯”,即见义,还是看作表处所。“定”字作尚义解都不如看作“究竟”义长。逯注页55:“定何间,究竟在何处,以疑问口吻揭示神仙迷信的欺人。”龚注页113:“定,魏晋时语,义为‘究竟’。《世说新语 · 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晋书 · 伏滔传》:‘为人作父如此定何如也?’”王氏又在《古籍虚词广义》页177谓陶诗《拟古》之三:“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以及《世说新语》“定是几艾”,以为诸“定”字皆与当同。似不如“究竟”义长。

页171《酬刘柴桑》:“新葵郁北牅,嘉穟养南畴。”所引丁笺:“葵,向日葵也。……或曰:葵,秋葵也。夏末开浅黄色花者。”王注同丁笺,并谓“农宅附近多种之。”袁注页143:“渊明喜食葵,其《止酒》曰:‘好味止园葵。’葵,蔬菜名,乃古代重要蔬草之一。《诗 · 豳风 · 七月》:‘七月亨葵及菽。’《齐民要术》列为蔬类。”作为蔬菜的“葵”,与作为油料植物的“向日葵”不同。“向日葵”由中南美洲传来,当是明代时事,亦无简称“葵”。《文选》曹植《七启》注引宋玉《讽赋》“煮露葵之羹”,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之葵均指葵菜。鲍照《园葵赋》的“乃更乃瀹,堆顶盈筐,甘旨蒨脆,柔滑芬芳”,亦指葵菜。陶诗的“新葵”当然是指“葵菜”,非指一千年后才传入中国的向日葵。

页23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发端:“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春兴”,所引丁笺释为“春而思耕也”。丁氏又引《陶诗程传》:“起意婉曲,托意壮年并未务农亩。今作宦而屡空,庶岂自免而去乎?”王注说:“春兴,春耕之兴会也。《陶诗程传》似未表达此诗之意。”“春兴”的“兴”非名词,当作动词用。“兴”有起义,“春兴”犹言春作,春务。王瑶注页21:“春兴,兴,起。春兴,这里指春日起而耕作。”逯注页76谓“春兴”为“春耕”。龚注页177谓“义同‘春作’,谓春耕。”袁注页202释为“春天农事开始”。均释“兴”为动词。虽释义有微别。王注释“春”为‘春耕’,“耕”之义不当含于“春”字中,袁注释为“春天农事”。至于王注释“兴”的“兴会”,犹与“岂自免”语意不合。

页253《戊申岁六月遇火》:“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末句颇费解。丁笺引《陶诗程传》:“‘一宅无遗余’者,对前‘草屋八九间’而言也。‘舫舟荫门前’者,谓如张融权牵小舟为住室也。”王注:“《归园田居》之一:‘榆柳荫后檐。’亦用‘荫’字。‘舫方(应为“舟”的误字——笔者注)荫门前’,似谓草屋数间焚烧之后,空余墙壁荫蔽门前,如舫舟耳。八九间,故以并舟为喻。”这样解释过于曲折。王瑶注页40谓此句为“遇火后暂居舟中”。袁注页220谓此句:“盖屋室烧尽,惟余柴门及门前舫舟也。”既然八九间草屋包括周边林木“顿烧燔”,“柴门”当也在烧毁之中。此句当言林屋尽焚,剩下的只有在门前遮蔽江边的并连的船只了。至于“遇火后暂居舟中”,只能是此句句外之意,亦即言下之意:此后只能暂居舟中。

页264《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王注:“孰犹‘何故’也,以犹乃也。谓‘何故衣食都不求,而乃求自安邪?’卢谌《答刘琨》诗:‘孰是人斯(语助),而忍斯心?’孰亦‘何故’也,与此同例。”丁笺:“《经传释词》:孰亦训为何。(《越语》:‘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言有君如是,何可不之死也。《论语 · 八佾篇》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吕氏春秋 · 知接篇》:‘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葬之也。’两之子,皆训为是;孰字并与何同义。按,据此知孰,何也。——笔者按:以上被丁氏节略)是,为衣食之代词。诗言何可衣食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乎?”王注更张“孰”之“何”义而为“何故”,似有增字为训之嫌。“孰”为疑问代词,但若组成“孰是”,犹言如此这样,为两代词连用,“孰”有强调作用。这两句是说如此衣食之事都不去经营,还要去求自安?“孰是”犹如口语“连这样的……”。

页265同上题:“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王注:“《尔雅 · 释言》:‘肆,力也。’《桃花源诗》:‘相命肆农耕。’与此肆字同义。《说文》:‘勤,劳也。’‘微勤’,谓琐碎之勤劳也。”逯注页84:“肆微勤,尽微小劳力。”袁注页230:“意谓晨出从事轻微之劳作……”,似接受了王注的说法。此二句上文言“开春理常业”,既把农务视作“常业”,那农耕劳作又怎么能是“琐碎之勤劳”?如此“微勤”尚要“肆”力去做,又怎么能说是“轻微之劳作”,或“尽微小劳力”?农作出力大而收入小,正如下文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故曰“肆微勤”。陶诗语言省净精炼,于此可见一斑。

页285《饮酒》之三:“一生能有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鼎鼎”,所引闻人倓《古诗笺》卷六释为“宽慢”,古笺:“《礼记》郑注谓‘大舒’,此非其义。当训为‘扰攘貌’。”王注:“‘鼎鼎’,闻氏训为‘宽慢’,与上‘倏如流电惊’之旨抵牾;古氏训为‘扰攘’,于古无证。‘鼎鼎’有大盛义。‘鼎鼎百年内’犹言‘尽多百年内’耳。”龚注页217:“鼎鼎义近蹉跎,即虚度光阴之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百年谁能持。’此诗‘鼎鼎’二句似本曹植诗。”关于“鼎鼎”,以上有宽慢、扰攘、蹉跎、大盛诸义之分歧。欲明此词何义,先须明了“鼎鼎”与“百年内”是修饰关系还是动宾关系。上文言人生如流电,下句言“持此欲何成”,“此”即指前文的“但顾世间名”。那么“蹉跎”据上无根,而应为修饰关系,即扰攘、扰扰义,此两句当言:扰扰百年间,求名欲何成。《汉语大词典》中无扰扰义,而在蹉跎义下,首句举此诗为证,似当更正。若按大盛义,则此句犹言纷纷百年,则与上文一生如流电意相悖。

二、辨字、校字、句意有误者

页503《挽歌诗》之三:“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王注:“向借为曏,《吕氏春秋 · 观表篇》:‘曏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高注:‘曏,曩也。’”曏为響的异体字,而響为向的繁体字。所以,曏与向非通假字。曩,是以往、从前的意思,与陶诗意不符。向来,即刚才的意思。

页505《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擢”一作濯。王注:“擢、濯正假字。”“擢”为抽拔义,“濯”为洗涤义,各不相谋,非是本字与通假字关系。濯为擢的形近而讹,擢字无误。

页508《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王注说:“《搜神后记》曾集本草并作华。《初学记》、《御览》引并同,盖存此记之旧。草疑华之形误;或后人所改。华与‘鲜美’为复语。……上句言桃花之开者,下句言桃花之落者。左思《蜀都赋》:‘敷蕊葳蕤,落英飘摇。’亦一句言开,一句言落。”袁注即采此说。但如果弃“草”从“华”,则上下句意重。若从“草”不仅多一道景物,而且避免对偶的呆板,并且“鲜美”的绿草,落花一经点缀其上,这种景象就更为异样,有了这层衬托,比单纯的桃花就更为丰美。

以上为校刊问题,以下为句意有误者。

页340《饮酒》之二十:“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所引丁笺:“汤注:盖自托于沮、溺,而叹世无孔子徒也。”王注说:“所犹有也。《史记 · 高祖本纪》:‘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所亦与有同义。(此义前人未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行者无问津。’《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二句似陶公慨叹时人之奔走富贵,而无向己请益者也。”此句当谓看不到像孔子那样的问津者,即世无关心社会的人,亦即“行者无问津”之意。汤汉释意正确,王注舍之而另求新解,导致南辕北辙之失误。但王注释“所”为有,颇能发人所未言之秘。

三、未解释之难词

王注乐于以魏晋诗证陶诗,又以晋后之语回证,或者以陶证陶,显出纵横两条理路。有时以同义语相证,所释之词往往不解自明。但有些难词,或是陶之创词,虽有上下左右之旁证,但其义仍然欠明,需要解释者,讨论如此。

页130《示周掾祖谢》:“负痾颓檐下,终日无一欣。”王注:“《赠羊长史》:‘负痾不获俱。’……《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养真衡茅下。’《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并与此首句句法同。”何谓“颓檐”,不直释其义,只引相同语意与句法作旁证。王瑶注与逯注只释“负痾”为“抱病”,龚、袁两家注亦无注。此为陶之创词,《汉语大词典》亦未收。“颓檐”,我们曾说:“当谓穷屋矮檐。对于‘颓檐’之言矮檐,犹‘颓肩’之言削肩或窄肩。陶之《闲情赋》‘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削肩相对于不美的宽肩而言,犹矮檐相对于高檐而言。”[1]322

页175《和郭主簿》之一:“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所引古笺:“《论语 · 阳货》:旧谷既没,新谷已升。”王注说:“《读山海经》之一:‘摘我园中疏。’滋谓繁滋,(苏武诗:‘泪为生别滋。’与此滋字义近。)‘有余滋’,谓繁滋有余也。陶公五言第四字喜用余字,……《有会而作序》:‘旧谷既没,新谷未登。’与此时处境异矣。古氏引《论语》,两已字本作既。”逯注页60:“余滋,不尽的滋长繁殖。”龚注页129:“余滋:多味。滋,美味。《礼记 · 月令》:‘薄滋味。’郭璞《山海经图赞》:‘食之辟谷,味有余滋。’”袁注页146:“园蔬有余滋:意谓自己园中之蔬菜格外有味,或谓其繁滋。余滋,余味。”徐复说:“滋非滋长义,当释为滋味。……余训饶多,余滋,谓多滋味也。《后汉书 · 郎顗传》:‘王者之义,时有不登,则捐滋彻膳。’”[2]163此词当为陶之创词,《汉语大词典》亦未收。中医谓一草为一味药,菜亦可称味,成语有“食不重味”,今语有“一菜一味”。上引《后汉书》的“捐滋”即减少菜肴。所以,“余滋”指充足的蔬菜。此两句言:园子里有多余的蔬菜,上年的谷子还储存到现在。如果按滋味、繁滋、滋长、繁殖、格外有味诸义,解释此句,就显得别扭不通。我们可以说园子里有吃不完的蔬菜,而不能说园子里的蔬菜格外有味。

页246《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所引丁笺:“王棠曰:‘一形’二语,言身为物役,心却有主宰。”王注说:“《列子 · 天瑞篇》:‘一形不顿亏。’……襟犹怀也。”“一形”与“素襟”均未直释其义。页2《停云》:“愿言不从,叹息弥襟!”王注:“陶公诗中往往以襟为怀,《赠长沙公》:‘款襟或辽。’《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真想初在襟。’……襟皆与怀同义。”谓陶诗“往往以襟为怀”,洵能发凡起例,揭示陶诗措词之规律。王瑶注页35谓下句是“素志不可改变”。逯注页80:“素襟,素心。”龚注页190:“素襟:本义为无文饰之衣襟,后转用比喻本心。《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李周翰注:‘素,本也。清淑之气,自盈于本心。’”袁注页212谓此二句:“意谓自己既已从宦,则形体似有所制约,但平素之襟怀却不可易也。”“一形”犹言一身。“素襟”即袁注“平素之襟怀”义,表向来之怀抱。

页180《和郭主簿》之二结尾:“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所引陶澍注:“自检平素,有怀莫展。厌厌寡绪,其谁知之乎?”又引古笺:“素,情素也。检,检押。《文选》邹阳《上书吴王》曰:‘披心腹,见情素。’情素被检,不获展布,即《诗 · 小雅 · 都人士》‘我不见兮,我心苑结’之意也。此句对郭主簿而发。”王注说:“检,一作俭。检、俭并敛之借字。素谓情怀。……末二句盖谓收敛之情怀已不得舒展,将安然尽此良好之岁月而已。”王瑶注页20:“检素,简素。全句指得不到对方书信。厌厌,情绪不佳貌。”逯注页62:“检素,书信。展,开书信。检素不获展,未能展阅对方书信。方东树《昭昧詹言》:‘言不通讯问也。’陶注释为自检平素,有怀莫展,亦通。”把“简素”看作书信,又通过假借而得此义,显得迂回而又无依据。陶澍的解释依文释义,似较可信。王注却用通、递转寻义,更显曲折而不可信。

页188《与殷晋安别》:“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王注:“薄犹乃也。”王瑶注页55:“薄,语助词,无义。”逯注页64:“薄作,便作。”龚注页141:“薄:迫也,近也。……薄作,犹近作。”袁注页159:“薄:助词,用句首,相当于‘夫’、‘且’。”诸家释义纷歧。“薄”犹言甫也。甫,始也。《诗 · 周颂 · 时迈》:“薄言震之。”《郑笺》:“薄犹甫也。甫,始也。”又《有客》:“薄言追之。”《郑笺》:“王始饯送之。”“薄”犹始也,“薄作”即始作。此两句言去年我在南里住,我们开始作了短暂的邻居。如此则前后呼应紧密,语气融洽。《汉语大词典》该条第16义,释“薄”为“助词,表示语气”,次例即证以陶之此诗,故未收“薄作”,亦未具“始”义,均不妥。

页149《答庞参军》:“王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引陶澍《集注》:“汤汉:‘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王其爱玉体。”’”又引古笺:“嵇康《与阮德如》诗:‘君其爱德素。’《庄子 · 刻意篇》:‘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淮南子 · 泛论篇》:‘圣人以身体之。’高注:‘体,行也。’”王注说:“‘体素’犹‘体性’,《淮南子 · 俶真篇》:‘平易者,道之素。’高注:‘素,性也。’《商君书 · 错法篇》:‘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古氏据《庄子》,释‘爱体素’为‘爱行素’,似甚牵强。嵇叔夜诗‘君其爱德素’,‘德素’亦犹言‘德性’耳。”王瑶注页107:“体素,犹玉体。”逯注页53谓其义为“体质”,龚注页106亦同逯释,引《三国志 · 吴书 · 吕岱传》:“时年八十,然体素精勤,躬亲王事。”袁注页120:“素,本也。《说苑 · 反质》:‘是谓伐其根素,流于华叶。’体素,身体之根本也。《张迁碑》:‘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动。’晋武帝《转华峤为秘书监典领著作诏》:‘尚书郎峤,体素宏简,文雅该通。’……就以上用例而言,‘体素’包括身心两方面。”以上释“体素”有玉体、体性、体质、身心之分歧。此用于结尾,表示叮咛关照。“王其爱体素”,当言您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并无其他深义。

页231《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王注:“孟浩然《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诗:‘顾予衡茅下。’林逋《山村冬暮》:‘衡茅林麓下。’《赠崔少微》:‘终日掩衡茅。’‘衡茅’一词本此。”王瑶注页16:“‘横木为门’为衡门,‘衡茅’指茅屋陋室。”逯注页76谓为“衡门茅舍。”“衡茅”为陶之创词,乃衡门茅屋压缩而成,同《归去来兮辞》的“乃瞻衡宇”的“衡宇”,均谓陋屋茅舍,即穷舍。

最后,陶诗的“自”与“复”使用频率甚大,但王注与诸家注均无注。“自”作为词缀,常常附在代词、连词、形容词、副词之后,无义。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的“春兴岂自勉”,言春耕怎能免,“自”无义。他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空自凋”言徒然凋落,“且自陶”言姑且陶然一乐。《九日闲居》:“尘爵耻虚罍,寒花徒自荣。”“徒自荣”言白白地开花,其中“自”只有词缀作用,而无义。

陶诗较多的“自”属于单用,且含义复杂多变,不易掌握,应根据语境,随文而释。例如《与晋安别》:“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前句言仕隐情势本自不同。《杂诗》之五“忆我年少时,无乐自欣豫”之“自欣豫”,言还欣愉,尚欣愉。袁注页348:“意谓虽无乐事,亦自保持愉悦之心情”,就把“自”看作自己,句内轻转的意味便消失了。《饮酒》之五的“心远地自偏”,龚注页220:“谓寄心渺远,则自会觉得住地偏僻。”袁注页248:“意谓己心远离世俗,故若居于偏僻之地。”实际上两家都把“自”看作自己,实际此句是说心远地已偏,“自”为副词“已经”义[3]374。同题之七:“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袁注页253:“壶自倾:自斟也,自己倾壶而满杯。”仍然把“自”看成“自己”,“壶自倾”如果是“自倾壶”方才能那样解释,“壶”不会“自己”倾斜。其实“杯尽壶自倾”当言杯尽壶已倾,就是说杯子里酒刚喝完,拿起壶就已倒了起来。《拟古》之九:“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自摧折”非枝叶自己凋落,而是却被凋落,并呼应上句“始欲茂”,是说不到落时却被凋落了。《述酒》:“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论。”“自永固”谓本来永固。《挽歌诗》:“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言风为之亦萧条。袁注页425:“自:另自、别自。”似均可商。

“复”在陶诗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但用法简单。作为词缀的“复”,用法同上文“自”的第一种,无义。如《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当复衰”言将要衰落,“复”字无义。《归园田居》之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说时或在村中来往。同题之四:“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无复余”即无余,没有剩余的人。《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始复生”即始生或始又生。《与殷晋安别》:“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益复知”即益知、更知。《形影神 · 形赠神》:“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言不会疑惑。又《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言不用数,“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义同上。《杂诗》之五:“值欢不复娱,每每多忧虑。”言不愉快。《饮酒》之一:“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义同上。同题之八:“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陶澍注说:“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之十二:“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上句言杜门不出。之十四:“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言已醉而不能说已又醉或又已醉。之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少复真”言少有真;“若复”犹言如果。《还旧居》:“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始复来”即始来或始再来。《悲从弟仲德》:“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这种用在否定副词后的“复”,可看作再,亦可看作无义,二者并无多大区别。《游斜川》:“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当复”犹言当、应当。《拟古》之四:“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言也可怜伤心。《桃花源诗》:“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敝。”“旋复”犹如旋即、随即。《读山海经》:“同物即无虑,化去不复悔。”言死去也不后悔。同题之十三:“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言则已无济于事。《挽歌诗》之一:“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上句言得失不知,或得失不再知。《饮酒》之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言聊且得此生。

综上看来,“复”字用在介词、副词、动词、形容词、连词之后,作为词缀,均可视为无义。所组成的复音词,如当复、时复、无复、始复、益复、不复、已复、少复、若复、亦复、旋复、聊复,其含义均在前一字上。其中只有“不复”与“无复”的“复”,有时可作再、又义。

与“复”“自”相同的还有“已”,亦可看作词缀,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如《归园田居》之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论者认为:“‘日已’犹‘日’,谓渐渐,时间副词。‘已’为构成双音节副词的虚语素,多附于单音节副词之后。六朝诗歌中此类双音节副词颇多。”[4]280此似可商。“日已”当为一天比一天义。《古诗十九首》之一:“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前代学人注说:“已,同‘以’。日已远,即一天远似一天。”[5]395旧题李陵《录别诗》:“双凫相背飞,相远日已长。”石崇《王明君辞》:“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张载《七哀》:“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刘琨《扶风歌》:“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均同上义。此词《汉语大词典》未收。

除了“日已”,另有“一已”“亦已”“稍已”“甫已”“如已”,亦值得注意。“一已”者,如《岁暮和张常侍》:“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此“一”似无义,当为词头,“一已”即已经义。《挽歌诗》之三:“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一已闭”犹言一旦闭。“已”字无义,“一”为一旦义。此盖为陶之创词,《汉语大词典》亦未收。齐梁后用之渐多,萧之隆《经刘瓛墓下》:“山门一已绝,长夜缅难终。”萧衍《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清霄一已曙,藐尔泛长洲。”徐陵《山斋》:“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义均为一旦。

“亦已”者,如《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言也太勤。《读山海经》之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此言也已种。《挽歌诗》之三:“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此言却已歌。此为陶之创词,《汉语大词典》未收。

“稍已”者,如《杂诗》之五:“荏苒岁已颓,此心稍已去。”言稍微去。沈约《拟青青河畔草》:“别离稍已久,空床寄杯酒。”言稍微久。柳恽《七夕穿针》:“流阴稍已多,余光欲谁与?”义同上。“已”无义,作词缀。

“甫已”者,如《赠羊长史》:“九域甫已一,誓将理舟舆。”言才统一,刚刚统一。“已”无义。此亦为陶之创词。

“如已”者,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如已高”言如果高。

以上与“自”“复”“已”组成的复音词,古今注陶者均未注,试求其义如上。

注释:

①指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下文中的王瑶注指王瑶编著的《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逯注指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龚注指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 魏耕原.陶渊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复.后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魏耕原.全唐诗语词通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王云路.六朝诗歌语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杨宁〕

The Correction of WANG Shumin's Notes on TAO Yuanming's Poems

WEI Gengyuan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710125, China)

Among all kinds of notes on TAO Yuanming's poems, WANG Shumin's notes has a unique academic value for its numerous cases of words using, the explanations of empty words. There are still some wrong paraphrases, ill-defined or unexplained words in his notes which deserved to discuss.

wrong paraphrases; ill-defined; unexplained words

魏耕原(1948―),男,陕西周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I206

A

1006–5261(2018)02–0078–07

2017-09-19

猜你喜欢

陶诗
陶诗阐释的经学化、经典化与意境化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诗中的“躬耕”与“酒味”浅说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文学张力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浅谈陶诗逐渐被认识的历史过程
字字田家语,章章和谐画
从“和陶”诗看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