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阈下旅游文本中地方特色小吃英译探析
——以天水特色小吃“呱呱”为例

2018-01-29安登贤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色小吃天水小吃

安登贤

(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特色小吃不仅是地方美食的精髓,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在我国入境游客人数大幅增长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合力作用下,各地方旅游部门积极开展地方特色小吃的译介工作,形形色色的地方小吃翻译见诸旅游宣传文本和各旅游网站的宣传材料中。然而,由于地方小吃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名目繁多的食材和做法,现存小吃译本的翻译存在很多的问题。部分专家学者以奥运会期间出炉的《中文菜单英译法》为依据,提倡并践行音译为主的直译翻译策略,[1]凸显了“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有利于汉语拼音文化的推广,但却忽视了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及阅读习惯,不能有效调动国际游客的味觉感知,消弭地域文化概念造成的沟通障碍,无法真正实现国际性消费及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陇上江南的天水其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已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来天水旅游观光,本文以天水特色小吃“呱呱”的外宣文本为例,从德国功能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旅游文本中地方小吃介绍的翻译特征及翻译目的,探讨地方小吃英译“译什么”和“怎么译”的问题,以期在译文忠实度和译文接受度之间寻求某个共同的接受点,[2]使天水地方小吃更好地得到国际游客的喜爱并充分发挥其美食名片的传播效应。

一、目的论视野下旅游文本中地方特色小吃翻译目的分析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功能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汉斯·费米尔在其学术论文《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中首次提出了目的论的概念,后来费米尔在与其老师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对目的论这一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费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整合了语篇类型学和目的论的合理成分,明确提出翻译行为作为人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译者要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3]基于这种描述可以得出,目的原则是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就是说,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翻译目的居翻译过程中一切决定因素之首,忠实的要求也因而服从于翻译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的目的通常有三种解释: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及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译者应在委托人指示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分析译文的交际目的及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定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尽可能地提高翻译的交际质量,实现翻译活动的交际意图。[3]由此可见,旅游文本中地方特色小吃的翻译属于应用性翻译,有极强的目的性,译者必须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充分考虑委托人的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从而决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同时服务好“两个主人”,[4]才能有效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地方小吃的介绍不同于旅游文本中的广告宣传和景点介绍,是从味觉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参与性和体验性至关重要。因此,地方小吃译介的第一目的是促进消费,通过游客的大快朵颐,提高旅游收入,并将外部世界的旅游信息转换为个人经历的内部思维,[5]然后通过口耳交传,网络互动,引发后续的消费行为。从国际游客的角度来考虑,身处异域环境与文化之中,绝大多数游客有着品尝地方特色小吃的意愿,[5]但从想法变为行动,游客首先想知道的是吃进肚中的是何种食材,制作工艺是否与他们的民族心理和宗教教规一致,口味特点是否在他们的心理接受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地方小吃译介目的实现有赖于翻译内容的全面细致,译者要在充分了解翻译目的基础上对源语文本进行有效的预处理。

此外,地方特色小吃是当地饮食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国内外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切身体会当地生活的最佳途径。在全国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小吃文本翻译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应该说,每一种地方小吃都是一道饱含历史韵味的美食,与小吃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传说是国内旅游文本介绍小吃时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满足绝大多数国际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小吃译介的过程中,译者要尽力保存相关的文化信息。同时,译者还必须充分了解到,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特色小吃,这些小吃往往经营门槛较低,拘囿于街边小摊小铺,以地方食材为料,经过当地特色的制作工艺,攻占着当地人的舌尖,却很少为外地人知晓,更别说国际游客了。这种知名度不广的状况,充分体现了特色小吃翻译的地方性特征。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及异域文化环境传播的角度来看,存在着地方性也即源语文本文化表征的陌生性和跨文化交流时的困难性。也就是说,目标语读者对中国地方特色小吃当前的文化认知程度非常低,译者要充分了解这种认知差,合理恰当的安排译文内容,首先做到调动游客的食欲,其次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国际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记住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真正有效地传播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小吃的翻译与域外民族认知度相对较高的中国传统美食的翻译大不相同,简单的拼音译法或音译加注释的处理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地方小吃国际传播的目的,地方特色小吃的翻译要有足够的细节信息,必须放到文本的大语境中去处理。此外,为了尽力弥补这种认知落差,翻译过程中译者还有责任调整源语文本中可能引起误会或造成理解困难的表述,在译文忠实度和译文接受度之间寻求某个“第三空间”,[2]也就是依据翻译目的对源语文本进行适度的删减和补充,对译语文本进行必要的结构重组,以保证译文的顺利接受和跨文化交流的顺畅。

二、翻译目的关照下地方特色小吃的英译

(一)源语文本的预处理

“呱呱”是天水特色名吃,享有“秦州第一美食”的美誉,是当地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发展,天水市面向国际举办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公祭大典,“呱呱”也得此之便,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模式,成为天水旅游宣传的美食名片。天水市旅游局公开出版发行的《天水旅游指南》一书中,“呱呱”就位列天水美食介绍的第一位,共有中、英、韩三种语言的文本介绍。该书是天水旅游官方的宣传文本。本文将选取书中有关“呱呱”的中英文介绍,从目的论的角度对两个文本进行误差分析,探析翻译目的关照下地方特色小吃英译的内容与方法,并提出改译意见。

“呱呱”是天水的一种特殊食品。天水“呱呱”的吃法比较独特,先将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子油、芝麻酱、酱油、食盐、醋、蒜泥等调料即可。天水“呱呱”历史悠久,相传在西汉末年隗器割据时代,“呱呱”是皇宫里的御食。

——《天水旅游指南》[6]

该文本由总体介绍、食用方法和文化渊源三部分组成,对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内游客来说,经过实地观察,理解起来也许并不困难。但对于对呱呱一无所知的国际游客来说,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则远远不够,有关食材、食用方法,食用益处等信息的补充是非常必要。另一方面,应考虑到中西方思维差异及海外食品文化文本在内容方面重细节信息轻历史典故,语言文字多具体平实少美化渲染的表达差异,[7]对所有信息的排列次序也必须做有益于译语读者接受的调整。最后,经过综合考虑,笔者建议将天水特色小吃“呱呱”的介绍内容调整如下:

“呱呱”是天水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作为一种荞麦锅巴,制作时先将荞麦磨成淀粉,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烧煮而成。食用时,先将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芝麻酱、酱油、食盐、醋、蒜泥、辣子油等调料即可。呱呱以香辣绵软的口味著称,可单独装碗食用,也可夹在饼中食用。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呱呱的营养价值也很高,主要原料荞麦低糖低脂肪,经常食用可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天水呱呱历史悠久,相传在西汉末年隗嚣割据时代,呱呱便是皇宫里的御食。

由此可见,现有的大多数旅游文本中有关地方小吃的介绍材料主要针对的还是国内游客,中国特色突出,在中文写作阶段往往缺少对外针对性研究,国际交流和沟通因素不够。对外翻译人员如果不能对译介目的和译语读者的心理期待进行主动分析,积极承担起对外文化沟通的责任,对源语文本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只是完全被动的对源语文本进行字对字、句对句的消极文字转化,就不可能“把对外翻译变成答疑解惑的过程”,[4]反而可能产生误解,甚至导致误会。

(二)译语文本语篇的重构

Guagua is a special kind of Tianshui food and has its rather unique way of eating.Firstly,torn the guagua into small pieces;then matched with capsicol,sesame oil,mustard,soy sauce,salt,vinegar,garlic and other spices;next,you can eat the delicious snacks.Guagua of Tianshui has a long history.It is said that guagua was the royal palace foo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Wei Xiao ruled Tianshui City.

——《天水旅游指南》[6]

整体来看,上面的译文以逐字逐句的直译为主,存在明显的翻译腔。文中在用词、时态、标点及句式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误,对于颇具地方色彩的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也是生搬硬套。这样的译文在跨文化交流中恐怕很难有效传递译文发起者所要传递的交际意义,国际游客也会一头雾水,享用美食的兴趣将会大打折扣。

“呱呱”是典型的天水方言,意为“锅巴”。但若在翻译时处理为锅巴,则又失去了方言所特有的表现力和神秘感,国际游客对着当地人问锅巴,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呱呱”。因此“呱呱”音译是不错的选择,但初次出现时必须要有相关的解释。英译加注的处理有效保留了原文的异域特色又能为国际游客很快地理解和接受,正是任文教授所提倡的第三选择。文本中另一文化负载词为“西汉末年隗嚣割据时代”,隗嚣割据讲的是公元17年到公元33年之间发生在甘肃天水的历史事件,文化概念对于许多国内游客来说都非常陌生,翻译时直接抛给国际游客必然造成文化休克。其实这一信息所要呈现的是天水“呱呱”悠久的历史,译者大可运用换形翻译的技巧处理为天水“呱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数字的使用具体严谨,也符合西方人士的语言习惯,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概念。同样的处理也可用于“呱呱”制作方法一句的处理,用烹调二十多分钟的具体数字必然好于源语文本的模糊表达。

汉语文化性旅游文本中常用“主语+动词1+动词2+动词3+动词4……”的句型结构,而英语文化性旅游文本中则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和带有修饰词的复合结构。[7]为便于国际游客快速顺利地理解译文信息,转态译法、合句译法及换序译法也要尽可能地使用。这些翻译技巧的使用能保留原文的重要信息,又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期待,也是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都乐于接受的中间点。此外,结合国际游客对土气十足的地方特色小吃安全方面的担心,确保安全的相关信息也要予以补充,以消除国际游客的后顾之忧。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将天水特色小吃“呱呱”介绍的旅游文本改译如下:

Guagua is a kind of cooked buckwheat crust origi⁃nally produced by a royal chef in the city of Tianshui about 2,000 years ago.This unique local delicacy is usually made by simmering the buckwheat starch in a pot for about twenty minutes,and then seasoning with salt,vinegar,soy sauce,sesame paste and garlic,capsi⁃col if desired.Like the hamburger,the seasoned Guagua can be eaten in a pancake or can be torn into pieces and enjoyed in a bowl.Actually Guagua is not only a popular snack,but also a healthy organic food beneficial to the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在改译的过程中,笔者尽量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饮食习惯及对地方性特色小吃的认知差,充分采用信息合并、增补及调整语序的翻译方法,将文化背景信息溶于小吃介绍的句型之中,补充国际游客喜闻乐见的“汉堡包”,香辣味调料的可选择性及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努力搭建出了源语语言和译入语语言环境都能接受的第三种表达方式。[2]

美食文化之旅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的主打品牌,香港“美食天堂”的美誉是香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亚洲美食之都”的新加坡也将美食和美食文化作为主要的旅游卖点。[8]此外,《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入境游游客就已达到1.38亿人次,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客户,旅游文本中地方特色小吃的英译不容小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译者了解和掌握地方小吃译介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有效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同时也希望地方相关部门,充分重视地方小吃译介的前提,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地方特色小吃的英文表达,更好地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特色小吃天水小吃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金华特色小吃
我是一个小吃货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怕冷的小吃货 等
厦门品小吃
大家都爱吃小吃
挑逗你的味蕾
《天水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