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徙南道人王至甸事迹钩沉

2018-01-29李安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道人静宁信札

李安乐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甘肃 兰州 730000)

有关王至甸的记载,在清代及近代典籍中不可见,在静宁本土诸支派《王氏家谱》中也不可见。《静宁古今诗词选》仅录有其诗1首《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1]26转录自陈友琴选注的《千首清人绝句》。①陈友琴选注,《千首清人绝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录王至甸《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诗一首。书中王至甸,号徙南,误作为“徒南”,见第193页。王至甸大部分诗作,见载于民国间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主持编撰的《晚晴簃诗汇》中。[2]8945-8946民国文化名人郑逸梅的《人物品藻录》有其掌故和诗作3首。[3]15在海派画家蒲华致方逋的信札中,提到了徙南道人王至甸的琴艺。[4]54-55

综合上述现有的资料判断,王至甸是位修道高人、古琴高人,更是一位诗人。因其各方面的艺术修养,诗作格调高逸不俗,艺术价值非常高。

一、王至甸生平

有关王至甸的个人信息,主要有以下资料来源:

其一:《晚晴簃诗汇》。据徐世昌编汇的《晚晴簃诗汇》(即《清诗汇》)第194卷所载:“王至甸,号徙南,静宁人。诗话:徙南,故诸生,工琴能诗,年二十,弃家入道。”[2]8945

其二:《冬饮丛书》。据王瀣②王瀣(1871~1944),字伯沆、伯谦,晚年自号冬饮,南京人。生前收藏有大量珍稀手抄本。《冬饮丛书》中抄录有《徙南诗录》,其著载:王至甸号归庄道人。[5]此外,在王瀣藏书的研究资料中,有张敏文的文章《王伯沆先生借存书目概述》中,有关于王至甸的情况。“徙南诗录不分卷(清师庄道人王至甸)手写本1册;师庄诗草补遗不分卷(清王至甸)抄本1册。”[6]118

其三:《人物品藻录》。郑逸梅在其写民国人物的《人物品藻录》之《养寿园之徙南道人》见全文:“袁慰廷(世凯)盛时,曾于彰德筑养寿园,以为菟裘(隐居)之计。园占地绝广,前后门作堡垒式,戎卒守之,盖土匪多,不得不加意防卫也。及袁死,长子克定,主持一切,招纳才士,雅有父风。有徙南道人者,陇西静宁人也。貌苍癯,作道士装,善弹七弦琴,天风一曲,泠泠作古音,令人闻之意远。克定尝从之学,每于夏日,晨曦初上,坐风柳间,一鼓再弹,烦襟为除,几忘其身之处于溽暑中也。内兄周梵生(郑逸梅妻兄),寒云(袁世凯二子袁克文号)聘为西席,因得同受道人之教,录琴谱如天书,凡半年,以事冗而罢。梵生谓道人不近女色,视名利如敝屣,待人接物,疏于礼貌,而自和蔼可亲。鹿帻纶巾,盎然有道气,且工诗,蒙梵生抄示数首,至今犹留箧衍,如……栖心妙域,吐语自不同寻常也。道人作客养寿园时,年已古稀以上。闻于数年前归道山,梵生寄赠道人遗像一帧,予宝藏之。”[3]15袁世凯死于1916年。王至甸在袁死后在养寿园。郑逸梅提到“道人做客养寿园时,年已古稀以上”。据郑所言,其时王至甸已在70岁以上。在郑写此篇之数年前听闻徙南道人已归“道山”。《人物品藻录》的大部分内容为郑写于20世纪初期刊发表报纸上的文字。由此推知,王至甸生卒大约在1840~1920年左右。

徙南和徙南道人是同一个人。关于王至甸的生平其事不详,综合这些资料,可以基本可以“拼图”①拼图,一种还原历史的方法,尽量搜罗相关信息,把这些零散的信息用“拼图游戏”的方法,逐步拼初较完整的人物或事件。出王至甸的大致情况。

王至甸(约1840~约1920),号徙南、徙南道人、归庄道人、师庄道人等,甘肃静宁人。以陇西郡望而自名,为清末民初著名一时的僧道之一。大约生于道光20年(1840)左右,王至甸少年时,入静宁州州学学习,勤学经籍,后考取秀才。少年得志,却无意于仕进,20岁“弃家入道”。此后潜心修道30年,游离道教名山,寻访隐世高人,通阅《道藏》,②《道藏》,道教的典籍,只要指明代的《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之前的《道藏》早遗失。探究道教内丹内蕴。在何地修道?师从何门何派?不得而知。但据王至甸盘桓袁府养寿园,极有可能为正一派。因民国初,袁世凯与正一派来往频繁,特别是与正一派领袖张晓初关系密切,袁称帝时曾册封其为“正一掌教真人”,颁给“正一真人”。[7]345至其50岁时,修道有所成。后一直云游四方,走遍江河南北,历蜀、鄂、粤、豫、沪、京等地,持道学、琴学与诗画才艺,交游政界、文艺界名流。与书画家,特别是海派蒲华交往甚密。曾盘桓袁府养寿园,为袁克定座上宾。大约卒于民国9年(1920)左右,寿龄当80岁左右,卒地、葬地不详。其形象,据郑逸梅《养寿园之徙南道人》中载,“貌苍癯”“作道士装”“疏于礼貌”“和蔼可亲”“善弹七弦琴”。具体形象不可见,郑逸梅旧藏有其照片,今不可见。

二、王至甸的修为

静宁自古以来道教似乎就很盛行,静宁州地处秦陇会要之所,道场非常多。据明代《平凉府志·静宁州》[8]250,294及清代康熙版《静宁州志》[9]18-19记载,静宁州城明代就有文昌阁、关帝庙、紫极冠、灵官殿。州城南翠屏山(今文屏山)有圣母祠、真武祠、龙君祠等。往南至威戎镇,元代有华严寺,明代有真武祠、东岳祠等。再南至水洛(今属庄浪县)紫荆山有玉虚宫。东南有葛家洞(旧传葛洪修炼处)、陈家洞(两地明清属静宁,今属庄浪县)。州城西有至少重建于明代的西岩寺。往东有古城(静宁古城乡,宋代旧章川堡)清代兴隆寺,再往东有主山道场。③清代康熙版《静宁州志》所载主山,即云崖寺,今属庄浪县。

静宁有记载的道士有4位。其一:金代凝阳真人董守志。女真人,籍贯不详。明昌6年(1195),在德顺州(治所在今静宁县)入道,后在静宁一带修道,广授弟子。[10]其二:元代圆明真人贺志真。静宁人(元初称德顺州,治所在今静宁县),为华山朝元洞创始人。④见华山朝元洞《创修大朝元洞碑》碑文。其三:元代姚德方。静宁人(元初称德顺州,治所在今静宁县),为山东泰安州长寿县十方灵禅寺第25代主持。[11]卷695其四:清末司空道士张郁如。静宁人,修道于平凉崆峒山。[12]7-8此外,明清之际,道士轶闻间有记载。《静宁州志》载,明代紫极观道士朱玄贞塑通微化真人张三丰像不能肖似,后得一羽衣高人指点,塑像才得以传神。据传羽衣高人为张三丰显灵。[9]220-221还有一则,明代正统年间,西岩寺重建,有一衣冠褴褛相貌奇伟的道士以毡浸墨大书“瀛洲”两字于门壁,字有一间房大。“瀛洲”两字,经二百年至明末崇祯变乱,西岩寺被焚烧而墙字赫然独在。[9]221-222另在清代王士祯的怪谈异闻笔记《池北偶谈》中就有一节专门写“静宁州道士”:“陕西静宁州一道士,卖药于市,手持小葫芦,修广仅寸许,倾之,得土数升,皆成金丹,以予病者,立已。求者日众,不能给,以麈尾一挥,人人袂间各得三粒。一日以小瓢贮丹,任人自取,极力多攫,止得三粒。数百人悉得药,而瓢仍不空。后不知所之。”[13]卷23王士祯所载,似乎静宁道士神通广大,仙术高深莫测。

在这样的背景中,王至甸的修道也就不足为怪了。修道于何处,还需后来发现的资料来补充。关于他的道号,有“徙南道人”、“归庄道人”、“师庄道人”。这些与庄子有很大关系的道号,标示了王至甸的信仰取向。“徙南”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归庄”、“师庄”,有非常明显地尊崇庄子及其思想的色彩。历代多有《归庄图》,以喻隐逸。关于王至甸的派系,前文推断为正一派。是基于对正一派与袁世凯密切的关系往来、王至甸在袁宅养寿园被袁家公子奉为座上宾的关联上的推论。

王至甸修道的时间,自20岁入道,修道长达30年。

至于修道的结果,在王至甸的诗句中亦有反映。《杂录道藏因以自嘲》中有“三十年来访太初”、“今日定教蠹鱼笑”。[14]71另从王至甸的琴音中可窥一斑,“山水虚深道心古,鸥鹭澹远尘机忘。祕弄初开若有会,寸衷感激空低昂。”[15]卷176

淡泊名利,自是修道者的本分,无欲无求也自然在待人接物上有所反映,其“疏于礼貌,而自和蔼可亲”。[3]15自然而处,对世故疏散,身心自在尘俗之外;和蔼可亲自是道机参透使然。曾在养寿园中从徙南道人学琴的周梵生慨叹,(徙南道人)“鹿帻纶巾,盎然有道气”。[3]15道气不仅来自其装束、仪容和行为举止,更是来自他的修炼与持守。

徙南道人是真道人,绝非招摇撞骗的江湖之徒,相貌奇伟有仙风。这在郑逸梅的《人物品藻录》中,曾在养寿园教授袁克文子女的周梵生对郑逸梅谈及,“道人不近女色,视名利如敝履”。[3]15盖因世之沽名钓誉之徒太多,贪财好色之假道士假和尚太多。清代笔记小说多有记载,人们司空见惯,对徙南道人王至甸的品行倒是显得惊奇而另眼相看。

三、王至甸的交游

徙南道人王至甸交游广泛,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其与政治人物、文学家无所不交,但交往层次较高,多为知名人物,主要集中在书画家方面。另外,从在徙南道人的诗作及与朋友的唱和诗以及轶闻中,我们发现他的其他交游情况。

在海派画家蒲华致方逋的信札中,提到了他们共同的故交徙南道人王至甸:“丁酉岁在沪盘桓,忽忽五六载矣。今王徙南道兄自楚来已数月,时时听其琴,而谈及阁下不胜渴念之至。吾禾琴学,仗维持之,亦可喜也。兹十月十三日得惠函并纸件,润资荷甚。倥偬间直至本月初方可报命,因即封寄,乞照入。如晤公度诸君,烦为道旧。大约冬杪来禾,再图把晤耳,馀容面叙。此候,憬来仁世兄近安。弟华顿首。十一月初三日。内附仿单,乞分致。”①即《蒲华晚年致方逋的三通信札》其二,此信札共两页,纵22.7厘米,横12.5厘米,纸本,2006年底为嘉兴博物馆藏。另见葛金根《蒲华晚年致方逋的三通信札》,《文物天地》,2008,年,第7期,第55页,图2。从这份珍贵的信札中可以得知,蒲华、方逋都是徙南道人所熟悉的朋友,期间多有琴艺诗画的交流。信札所载“丁酉岁”,即1897年。蒲华其时已开始较长时间居住在上海。据葛金根《蒲华晚年致方逋的三通信札》所考证,蒲华写此信札应是1902年或1903年移居沪上时,时年66岁“王徙南”即徙南道人王至甸。据信札可知,徙南道人王至甸自楚来沪已好几个月了,且住在蒲华在上海的家中。蒲华与徙南道人王至甸时不时进行琴艺切磋交流。此外从王至甸的诗作《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中可以看出,王至甸有一定的绘画水平。蒲华为海派领袖之一,可以肯定的是,王至甸被蒲华带入自己的文艺圈,且与圈子中人物是比较熟悉的。

此外,在王至甸的诗作(《西湖留别曲园题》、《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将往金陵留别鄂中诸友》、《种松图陈雪盦属题》、《赵季和刻青田石章见赠时将归蜀因为诗以报之》、《赠友人冯集梧》),以及别人写王至甸的诗作(萧端澍的《春日听徙南道人弹琴》)、掌故(《人物品藻录·养寿园之徙南道人》)、信札(《蒲华晚年致方逋的三通信札》其二)中,梳理出其交游的人物有以下11位。人物简介摘录如下:

蒲华(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方逋(生卒不详),初名锡琛,字韫玉,号憬来,又号逋庵,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古琴家、画家。擅画山水、学吴秋农,亦善交易古物。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道光30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潜心学术达40余载,章太炎、吴昌硕等皆出其门下。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春在堂全书》五百余卷。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潘恂九(生卒不详),书画家。其它不详。

陈雪盦(生卒不详),书画家。其它不详。

冯集梧(生卒不详),不详。

萧端澍(生卒不详),字雨根,号水卿,三台(四川绵阳)人。光绪戊子举人,官至武昌知县。有《赏松石斋诗存》。

赵尔丰(1845~1911),字季和,祖籍山东莱州,生于奉天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汉军正蓝旗人,曾任山西知县累保道员、川滇边务大臣、驻藏大臣、四川总督。

袁克定(1878~1955),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

周梵生(生卒不详),号十笏天花室,籍贯不详。曾在养寿园做袁克文子女的家庭教师。

上述人物资料有详有略,这与其在相应历史中的地位及个人资料的保存、挖掘有关。这个人物名录,可以看做是王至甸交游圈的一部分,有政治风云人物袁克定、袁克文、赵尔丰,也有文人学士冯集梧、萧端澍,有画家浦华、方逋等,还有普通的人物如周梵生,此外还有如潘恂九、陈雪盦等神秘不可知其身份者。

从有限的资料中梳理,可以看出王至甸交游圈子的两个特点:其一,交游的以书画圈为主。在苏杭宁沪等文化发达地区,王至甸与海派领袖之一的蒲华关系密切,与较高级别的文化圈多有互动。另外,与蒲华关系密切的吴昌硕是否同王至甸有交往,还需进一步考证。其二,交游的核心地域在上海——彰德两个基点辐射的江南文化圈和中原文化圈。在诗作、信札中窥知,徙南道人王至甸从鄂中(今宜昌、襄樊、荆州和荆门)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至西湖、至秦淮,到惠阳(今广东惠阳),到河南彰德洹上袁世凯府邸养寿园。从湖北到上海。其中有些行程先后顺序不可知,但据郑逸梅的《养寿园之徙南道人》一文以知,徙南道人王至甸古稀之年至仙逝的近10年时间,起先盘桓在河南彰德袁府养寿园。其后落脚何处,不得而知。

王至甸自出静宁学道以来,周游大半个中国,交往文人逸士、画家诗人、鉴藏家,并与一些政治人物有所交集,其游历之广,圈层之高,交游之深,又在僧俗两界受人器重,让人惊叹。

四、王至甸的琴艺

琴与诗,在古代是文人必不可少的两刷子。因琴音古绝,成为文人的最爱。画家也多喜欢表现高人、隐士的操琴图、携琴访友图等。操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晚晴簃诗汇》中评王至甸,有:“工琴能诗。”可见在当时品评者心目中,王至甸的琴艺比诗作要排前一些。

徙南道人的琴,在佚名诗人《赠别王徙南道士》中有提及,“应忆南朝水去叟,抱琴归去等冥鸿。”此外,在他存世的遗诗中也多涉“琴事”:“一别情何极,相思鼓七弦”、“回首松龛旧棲处,琴音花底渐虚无”、“拟抱青琴鼓招隐,知君久已厌筝琶”。[2]8945-8946

蒲华信札中特意提到徙南道人的琴:“今王徙南道兄自楚来已数月,时时听其琴,而谈及阁下不胜渴念之至。吾禾琴学,仗维持之,亦可喜也。”[4]55“吾禾”,为我禾城之意,指嘉兴。“吾禾琴学,仗维持之,亦可喜也。”即言在嘉兴琴学之地位。从信札中可以看出,徙南道人的琴艺之高,能入蒲华法眼。蒲华雅好琴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剑胆琴心室,侍琴如痴。在禾城也算琴艺高手。王至甸能与蒲华切磋,琴艺定不差。据载,方逋先后得维扬秦焦庵、舜湖王勺山旧藏唐雷霄氏“秋塘寒玉”琴。徙南道人王至甸与蒲华、方逋他们三人除了诗文唱和外,最主要的还是琴艺的切磋交流。

在《养寿园之徙南道人》中专门写到王至甸的“琴事”:“貌苍癯,作道士装,善弹七弦琴,天风一曲,泠泠作古音,令人闻之意远”[2]8945-8946徙南道人琴技高超,有“天风古音,泠泠意远”之妙。在养寿园时,袁大公子克定曾学琴于他,且学得有声有色。此外,郑逸梅妻兄周梵生曾跟徙南道人学琴识谱,由于太难而中途作罢。

从听者的层面而言,有受过艺术训练的袁氏公子克定、克文,有通书画琴艺的海派画家蒲华,有琴学家方逋,在这样的圈层展示,并进行交流与切磋,无疑王至甸的水平是不差的,应该居于上乘。“袁项城子克定尝从之学,每于夏日,晨曦初上,坐风柳水榭间,一鼓再弹,烦襟为滌,几忘其身之处于溽暑中也。”[2]8945-8946另从袁克定学琴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王至甸教学水平之高。

徙南道人的朋友萧端澍有一首诗《春日听徙南道人弹琴》:“丹房昼静春风香,仙人隐几琴眠床。客至呼僮沦苦茗,兴来为我弹清商。山水虚深道心古,鸥鹭澹远尘机忘。祕弄初开若有会,寸衷感激空低昂。”[15]卷176诗中写出了徙南道人琴艺之高妙,琴音是可心灵契会。古之习者多,道士习者则少,而能出众者更少。

关于徙南道人的琴艺到底有多高,确未留下可考的证据,但从诗人、画家、政客的这些资料中,看出其琴艺备受中推崇,足见其琴艺之精妙莫测。高人道心之古,其琴音商调足以忘掉尘俗机锋。道士之琴不同于文士之琴,更不同于优伶之琴,其琴道心独居,超然尘外,是可谓仙音袅袅。

五、王至甸的诗作

徙南道人王至甸现存遗诗16首,目前有四个出处,其它轶散不可知。

其一,徐世昌编绘的《晚晴簃诗汇》第194卷中,共收录13首诗。其中五言绝句2首:《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水云亭》;七言绝句6首:《杂录道藏因以自嘲》、《过惠阳花隐洲》、《秦淮秋感》(4首);五言律诗1首:《将往金陵留别鄂中诸友》;七言律诗2首:《赠友人冯集梧》、《秋夜读道藏有作》;古体诗2首:《种松图陈雪盦属题》、《赵季和刻青田石章见赠时将归蜀因为诗以报之》。《晚晴簃诗汇》辑录道士77人,诗百余首。在这本清诗汇中,收录的诗比较全面,虽有人诟病其收录的小部分诗作质量不高,但徙南道人王至甸的诗作在这些道士诗,乃至清诗中算是上乘之作。有清一代,276年,录入诗人6100余人,诗作27000余首。其中辑录道士77人,大多录入一两首诗作。《晚晴簃诗汇》中收录徙南道人诗作之多,在同时入选的道士中比较罕见。

其二,郑逸梅的《人物品藻录》收录3首。其中七言律诗1首:《西湖留别曲园题》,七言绝句2首:《黄山樵隐图》、《杂诗》。

其三,陈友琴编著的《千首清人绝句》中,收录《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一首。

其四,《冬饮丛书》中有《徙南诗录》手抄本存目。民国间国学大师王瀣校录《冬饮丛书》,钞书有三个原则:一是孤本;二是佳本,未能经人发现者;三是难读之书。其抄录的书30种,《徙南诗录》可谓孤本珍本,在其时备受瞩目。《徙南诗录》应该是收录王至甸诗作比较多的,但目前未能见到。

王至甸的诗分为四类:悟道诗、赠友诗、感怀诗和题画诗。

悟道诗,为其修道中参悟道机有感而作。《杂录道藏因以自嘲》、《秋夜读道藏有作》,这两首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悟道诗。《道藏》指明代的《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为道教的经典丛书,内容非常庞杂。王至甸研读《道藏》,可以看出他不囿于某门某派,二是博采众长。其中《秋夜读道藏有作》一诗特别出彩。“探得玄珠道眼醒,庚申空守只劳形。忽然虚室夜生白,自诧灵台火养青。大月危楼堪独啸,天风高笛落残星。无人解我还丹诀,试取微吟记画屏。”“守庚申”为道家术语,即炼丹术。在王至甸看来,炼丹也是劳形的劳苦之为,悟道在于灵台犀通,虚室生白而在“忽然”之间。“大月危楼堪独啸,天风高笛落残星。”此句甚妙,“大月”“危楼”“天风”“笛啸”“残星”,诸意象妙然天成,意境落廓写尽修道人的清淡高卓之心境。

赠友诗,是古代文人交游、应酬的必备礼物。这个在王至甸的诗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有《赠友人冯集梧》、《赵季和刻青田石章见赠时将归蜀因为诗以报之》、《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将往金陵留别鄂中诸友》4首。“松窗对酒听新雨,蜡屐寻山入晚霞”,“一别情何极,相思鼓七弦”,“翩翩野鹤初飞回,脱手赠我疑琼瑰”。赠友诗中多有妙句佳对,立意不凡。

感怀诗,有《秦淮秋感四首》、《水云亭》、《西湖留别曲园》、《杂诗》、《过惠阳花隐洲》9首。这些感怀诗意境空幽渺然。“曲曲林亭澹澹春,水声花影四无邻。明年石上寻鸿爪,谁识玄都旧道人。”“翩翩野鹤无归处,五岳云烟脚底生。飞落江南人不识,春潮犹打石头城。”景中之声色动静,忽远乎之仙界,玄不可追。“又欹桐帽别西湖,鹤羽天风酒满觚。骨醉不辞灵秀气,梦醒聊绘水云图。六桥残月随人远,一老文星照坐孤。回首松龛旧棲处,琴音花底渐虚无。”抒别之意,酒醉天风又是另一番意境。“六桥残月随人远,一老文星照坐孤。”此句堪称绝妙。

题画诗,多点题画意而抒发个人的艺术观点,另如清代方薰所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徙南道人的题画诗有《黄山樵隐图》、《种松图陈雪盦属》、《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三首,有的是朋友嘱题的,有的是自己作画题赠的。“自言手种向空山,一醉松阴化云海。”将《种松图》之志趣蹈然云外。《画梅一枝题赠潘恂九还巴陵》,更是气象不凡。“秋风满襟袖,归棹洞庭阴。一醉写疏影,岁寒盟此心。”画梅写寒影,秋风苍凉意,醉心在隐幽。“秋风满襟袖”最是传情达神,襟袖之间秋水一棹。

郑逸梅品徙南道人的诗说:“栖心妙域,吐语自不同寻常也。”[3]15诗境可道非常道,道人之诗,自是有道心玄虚所在,取意高远,少人间烟火俗味。

徙南道人王至甸,甘肃静宁如此这样一位很盛名在外的人物,隐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其为人、其修道、其琴技、其诗学让人肃然起敬。但是关于他的资料目前还很有限,实为憾事。王至甸在清末民初甘肃文化史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历史及诗作等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考证。

猜你喜欢

道人静宁信札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静宁一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实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旧时信札
致卫东先生(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