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水赵氏看唐代中小士族的兴衰
2018-01-29马格侠
马格侠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百家姓》伊始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姓,为什么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将赵氏作为第一大姓?而赵宋王朝为什么又称天水朝,就连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他所用的印文中都有“天水赵氏”之称,要追溯这些人之所以自称为天水赵氏的原因,就得从天水赵氏的兴起谈起。
一、天水赵氏的兴起
天水赵氏兴起于两汉,在魏晋时期取得社会主导地位,在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三朝获得长足发展。到了隋唐时代天水赵氏从过去的地方小姓逐渐发展成豪门望族,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王谢等旧士族的衰落,以天水赵氏为代表的地方望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以赵姓立国的赵宋统治者自标天水赵氏的原因,这也是以后的赵孟頫等赵姓名人自称是天水赵氏的重要原因。
在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明确记载家族郡望为天水赵氏的有147人,通过对这些人墓志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东汉永平元年(58年)遗留下来的《赵超宗碑》还是广顺三年(951年)遗留下的后周赵风墓志,在追溯其先祖时,都以天水作为其郡望。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天水赵氏分为四房:即天水赵氏、新安赵氏(后徙京兆奉天)、[1]2360敦煌赵氏[1]2362与南阳赵氏(亦世居宛县,后徙平原)。[1]2363在天水赵氏的四个宰相中,出自天水一房的就有二人。[1]2364《元和姓纂》记载的赵氏有八房,即:天水赵氏、平原赵氏、中山赵氏、新安赵氏、南阳赵氏、陕郡河北赵氏、河东赵氏和长平赵氏。[2]此外还有酒泉赵氏、武川赵氏、南郑赵氏、京兆奉天赵氏、河南府河南县赵氏、陈州赵氏和洛阳赵氏等。[3]9-11其分房分枝状况可谓缤纷复杂。但无论从哪一房或哪一支的发展来看,其起家多出于武职,如天水赵氏最盛的天水房,见于正史列传与墓志铭所记载的家族成员有:赵益、赵龄、赵本质、赵思廉、赵令则、赵庆逸(赵令则之父)、赵琚,这正好与《元和姓纂》所记相符合。这说明正史列传和《元和姓纂》所记内容可能是根据当时流传的姓氏谱而来。
正史列传和墓志都记载,天水赵氏的世系是战国时晋国赵衰——赵盾——赵迁——赵嘉——赵公辅(为秦主西戎,居陇西郡,即天水西县。)赵公辅十三代孙为东汉大鸿胪赵融,赵融的曾孙为西晋南蛮校尉赵密,赵密生隋朝左仆射赵嶷、蒲州刺史赵芬。赵芬生赵元恪、赵元恺、赵元书、赵元楷四人,赵元恪为隋兵部侍郎,赵元恺为唐朝长安令、毛州刺史。赵元书是隋工部员外郎,赵元楷是隋兵部郎中、殿中监、武强令。赵元楷生赵崇基、赵崇道、赵崇嗣、赵崇素、赵崇孝五子,赵崇基(即赵令则,为避唐玄宗讳而改名)任唐符玺郎。赵崇基生赵庆逸,赵庆逸生北周秦州刺史赵演,赵演生赵令则、赵令言、赵芬。赵芬“颇涉经史”、“性强记”,“明习故事,每朝廷有所疑义,众不能决者,芬辄为评断,莫不称善。后魏司会,申国公李穆之讨齐也,引为行军长史,封淮安县男,邑五百户,复出为淅州刺史,转东京小宗伯,镇洛阳。”[4]1251赵令则生子赵佩、赵玗、赵珦、赵玘、赵琚。赵玗任凤翔少尹,赵珦任少府监,赵玘任通事舍人。[5]996-998赵芬生赵元恪、赵元楷。赵元恪官至扬州总管司马,赵元楷官至江都郡丞。天水赵氏天水房还有出身于北魏河东太守的赵超宗,赵超宗生隋尚书左丞赵仲懿,赵仲懿生赵,赵与齐人曾前后五次战斗,因军功封平定县男。北周时因战功封益州总管长史,隋朝时,封大将军,金城郡公,相继担任相州、陕州、翼州刺史。赵生子太子洗马赵义臣。
天水赵氏新安(后徙京兆奉天)房见于记载的有赵弘智、赵弘善、赵隐、赵矜、赵从约等人。赵弘智为北魏车骑大将军赵肃之孙,“早丧母,事父笃孝。通书传,仕隋为司隶从事,武德初,大理卿郎楚之白为詹事府主薄,太宗时,豫论撰,录勤,由太子舍人进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父事兄弘安,俸禄归之,不敢私。弘安卒,哀恸过期,奉嫂甚谨,抚兄子慈均所生。”“永徽初,入为陈王师,讲孝经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士皆在,弘智五孝,诸儒更诘辨,随问酬悉,舌无留语。”“进国子祭酒,仍为学士。”[1]3233赵弘善为唐朝邢州南和县令,四世祖为北魏中书侍郎赵兴,父亲为隋朝陕州刺史赵轨。赵隐,祖植,“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猝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贼平,咸宁王浑瑊辟为推官,累迁殿中侍御史。”父赵存约在军乱中被害。赵隐“以父罹非祸,泣守松楸十余年,杜门读书,不应辟命。”“大中三年,应进士登第,累迁郡守、尚书郎、给事中、河南尹、历户、兵二侍郎,领盐铁转运使。”“隐性仁孝,与弟隲尤称友悌。少孤贫,弟兄力耕稼以奉亲,造次不干亲戚。既居宰辅,不以权位自高。退朝易衣,弟兄侍母左右。”[6]3145-3146赵矜因明经及第为舞阳主薄,襄阳丞,其曾祖赵弘安为国子祭酒,祖赵倩之为郓州司马,父亲赵渐为南郑尉。赵从约为唐尚书都郎官,其妻与母皆为荥阳郑氏。其父为赵植,终岭南节度使,祖为赵漼然,官至上郡城平令。
天水赵氏敦煌(甘州张掖、酒泉)房见于记载的有赵才、赵睿、赵怀琎、赵产昭等人。赵才,字孝才,张掖酒泉人,其祖赵隗为北魏银青光禄大夫、乐浪太守,其父赵寿为北周顺政太守。赵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捍,无威仪。”“屡以军功迁上仪同三司”,“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侯卫将军,俄迁右侯卫大将军。”[4]1540-1541据岑仲勉先生考证,大业三年,隋改左右武侯为左右候卫,可见赵才担任的最高职务是右候卫大将军。赵才生赵道兴,是唐左金吾大将军,赵道兴生赵文皎,赵文翽,赵文皎为唐左金吾大将军,赵文翽为唐户部员外郎,赵文皎的孙子有唐膳部郎中赵连。[5]1013赵睿,字玄俊,酒泉郡人,曾祖赵才是隋金紫光禄大夫、左武侯卫大将军,祖赵道兴为唐辅国大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天水县开国公,父为明威将军、检校左金吾卫将军。可见赵才是赵睿的曾祖父,其祖父为赵才之子赵道兴,其父为赵道兴之子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赵文皎。其子为赵文皎之孙唐膳部郎中赵连、赵怀琎。赵怀琎,为唐执左侯卫金吾赵道兴的曾孙,唐云麾执左右金吾赵文皎之孙,唐朝请大夫、太常寺主薄赵玄俊的长子。其“始冠明经,授易州刺史,又授果州司士参军,又授莱州掖县令。”“夫人颍川陈氏,敦煌氾氏,葬于北邙原。”“有子方浩,前邵阳郡邵阳县主薄,次子方溥,前乐安郡滴河县主薄,次子方凑等。”[7]563赵产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人,其父赵武孟,“少游猎,以所获馈其母,母泣曰:汝不好书而敖荡,吾无望哉?不为食。武孟感激,遂力学,淹书记,自长安丞为右台侍御史。”赵彦昭“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为南部尉。”[1]3459-3460后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在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时因拒绝出任使者,被贬为宋州刺史,后贬于归州。后任凉州都督,“为政严,下皆股栗。入为礼部侍郎,持节按边,迁御史大夫。”后改封刑部尚书。赵彦昭“本以权幸进,中宗时,有巫赵协鬼道出入禁掖,彦昭以姑事之,尝衣妇服,乘车与妻偕谒,其得宰相,巫力也。”[1]3459-3460后因姚崇执政,厌恶其为人,将其贬为江州别驾,卒于贬所。
天水赵氏南阳房(亦世居宛县,后徙平原)著名人物有、赵仁本、赵憬、赵玄应、赵全璧、赵叡冲、赵应、赵兰姿、赵夏日、赵冬曦、赵珪、赵璜、赵知俭等人。
赵仁本,陕州河北人。“贞观中,累转殿中侍御史。自义宁以来,诏敕皆手自纂录,临事皆暗记之,甚为当时所伏。”后以“事又称旨,擢吏部员外郎。乾封中,历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寻转司列少常伯,知政事如故。”[6]1685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其曾祖为唐司列少常伯赵仁本,祖父为唐赵州都督赵谊,父亲为唐郑州刺史赵道先,仕至洪州录事参军。赵憬“志行峻洁,不自衒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1]3763三迁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水部员外郎、检校工部郎中副湘中七州军事,拜给事中,曾为使臣册封下嫁给回鹘的咸安公主,因此功任尚书左丞。贞元八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转门下侍郎,即贵为唐代宰相。即使贵为宰相,赵憬“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得廪入,先建家庙,而竟不营产。”[1]3764赵憬有子赵宣亮、赵全亮、赵元亮、赵承亮四人,全都因门荫入仕。[8]从这两人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赵仁本为赵憬之曾祖父,其家族的世系为赵仁本——赵谊——赵道先——赵憬——{赵宣亮、赵全亮、赵元亮、赵承亮}。
赵玄应,“字仁宗,其先天水人也。九代祖庭为河东太守,子孙因家焉。故今为河东人也。”[9]297-298其曾祖父赵璋,为北周开府仪同三司、江夏郡守,天水郡开国子。其祖父赵元济为北周成都郡守,隋朝隆州刺史,辽东道大总管,上柱国,天水郡开国男。其父赵迁为唐朝沙州敦煌、梓州飞鸟、南州丹溪三县县令。赵玄应是赵迁之长子,“弱冠,补成均生。无何,弃学占募”即投笔从戎。29岁的赵玄应在波斯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弓月道行军大总管刘文举的率领下,在乏贺鲁屡建奇功,勋至上柱国。因作战勇敢,“寻授左玉钤卫天山府果毅都尉”。58岁卒于官舍,迁葬于洛州合宫县东南万安山之原。夫人为河东裴氏,有子赵泰、赵环、赵礼三人,赵泰为昭武校尉、行左卫勋府队正、上柱国,赵环为昭武校尉、行右玉钤卫翊卫、上柱国,赵礼为游骑将军、守右钤卫翊府中郎将。从赵玄应三子的职官与封衔来看,因门荫致仕的可能性很大。
赵全璧,字璧,“九代祖庭,河东太守。曾祖备迁,隋柱国,隆州刺史。祖玄应,皇游击将军,西州长史。父臣礼,皇游击将军,持节招慰仆罗使。并文武著名,珪璋表质。”[9]384-385从赵玄应的墓志中可以知道其九代祖为赵庭,赵全璧也称其九代祖为赵庭,很可能两人为同祖兄弟。赵全璧因门荫补翊卫,只因感到“警卫琐闺,被练戈戟”,因此“耻从常资,有志不从”,辞官回家“养亲乐道。晚节觉悟,栖迟玄门。修行勤苦,超于初地。虽不削发,教成在家”即成为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居士。他于47岁去世,归葬于万安山南。
赵叡冲,其祖先因任职河东太守,故成河东人。其为隋员外散骑常侍平东将军渭源公赵显和之玄孙,开府仪同三司亳州刺史赵世立之曾孙,唐监察御史赵君眗之孙,唐虢王府法曹参军赵征之子,在武则天时应明堂大礼科科举考试,被选拔为陕州陕县尉,汾州平遥尉,后授大理评事,署同州。52岁去世,夫人为平阳敬氏,有子二人,一为唐中书舍人赵良器,一为官至陕、华等七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岭南两道节度使、太子宾客赵良弼。[10]从赵仁本、赵憬、赵玄应、赵全璧到赵叡冲的墓志中可以看出,这一房天水赵氏是因为祖先在河东为官,所以称为河东人。
赵应,字士元,“其先天水人,因官河南,今为河南人也。”[9]67-68其曾祖父为唐崇文馆学士赵宝符,祖父为唐户部郎中赵不器,父亲为唐太常少卿赵颐□。赵应为赵颐□的第四子,因病早逝。其祖茔在河南缑氏县休水北原。
赵夏日,“其先天水人,七世祖崇,东魏开府仪同三司,封下曲阳公,因家之。至父不器,为监察御史,徙居河南,故今为河南府河南县人也。家世以秀才进士见用,六世于兹矣。”[7]490赵夏日“幼而聪慧,八岁善属文,十八入大学,才名冠诸生。弱冠,以进士擢第。”历任宋城、朝邑两县县尉,开元中,被推举为平翊县令。因考核为第一等,升为邠王府文学。“晚乃悟道,遂屏弃世事,修学禅寂,世称得道果焉。”
赵冬曦,字仲庆,博陵鼓城人。“昔秦既灭赵,迁王族于陇外,遂居天水,至魏而典阳公崇,实启斯土,子孙家焉。五世祖讳达,高祖讳约,皆以秀才举;曾祖讳协,祖讳宝符,考讳不器,皆以进士擢。”[11]630-631赵冬曦也是进士及第,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集贤院学士、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太仆少卿、国子祭酒等职。赵冬曦生性“方达,不屑世事。兄夏日,弟和璧、安贞、居贞、颐贞、汇贞皆擢进士第。”[1]4371可见赵冬曦是赵夏日的弟弟。赵冬曦也是“精意老释”,“吐故纳新,澄禅入定。”“亦未尝以世务为心也。”[11]630-631可见佛教信仰是其家族信仰。赵冬曦74岁去世,归葬于浮戏山之南麓。其娶陇西牛氏、继娶博陵崔氏为妻,其子有唐太子校书郎赵琳、高安丞赵颢、余杭令赵廙业(“善讲论”,后为道士的赵仙厦)。
赵珪,字子达,“天水人也”。其二十一代祖赵靖,为北魏侍中、晋陵公,赵静生赵鉴,为黄门侍郎。赵鉴生赵荣,为隋兵部侍郎,赵荣生赵君衡,为原武令。赵君衡生赵仁泰,为唐邢州南和县令。赵仁泰生赵昚已,为内黄县主薄。赵昚已生赵珪曾祖赵驹,赵驹因制策登科,为朝散大夫、魏郡司马。赵驹生赵珪祖父赵涉,也是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侍御史。赵涉生赵珪父亲侍御史赵伉,赵伉也是进士及第,授监察御史。赵珪为赵伉第三子,“生而慧辩,幼而仁孝”,“手抄古今书数千卷,为文章二十通”,也是进士及第,42岁早逝。其长兄进士赵璘说:
世以进士相贵重,自吾皇祖皇考伯傪,叔伸,叔攒及吾昆仲,爰暨中外,咸以科名光显记册,而尔辛勤十载,不遂一名,既未婚媾,遂无嗣续,以至泯灭。[12]15459
赵璜,字祥牙,“其先自秦灭同姓,降居天水,在汉号六郡良家,魏晋分裂之后,世仕北朝,轩冕相继。”其“九代祖静,封晋陵公于元魏,八代祖鉴,袭爵于高齐,国朝以来,位卑而儒风,婚媾不替,五代祖讳仁泰,邢州南和令,高王父讳慎己,相州内黄主薄,曾王父讳,大明帝时制举,自同州韩城令,擢拜京兆府上曹,转河阴令,再迁扶风郡长史,王父讳涉,进士擢第,累佐藩府,至朝散大夫,检校著作郎兼侍御史。先君讳伉,自建中至元和,伯仲五人,登进士第。”[13]9482-9483其母为韦应物之堂妹。赵璜“生三岁而孤,与兄璘、弟珪年齿相差。”可见赵璜与赵珪、赵璘为兄弟,赵璜为赵伉之第二子,赵珪为赵伉之第三子。其兄弟三人“蒙先夫人柳氏严教慈育,虽漂寓江汉,而克嗣素风,嗜学工文,才调清逸,童年便富知己”可见是少年老成。因其“兄蹇钝名场”,所以赵璜“十年旅食京国,能自晦迹,竭奉色志,不羞低屈,以致甘安”,使得赵璘能够“竟绍家声,叨忝名宦”。[13]9482-9483也就是说赵璘的出仕得其旅食京师的弟弟赵璜的帮助。开成三年赵璜与再从兄赵琏同时进士及第,此时其长兄赵璘早已及进士第,并在此年吏部对官员的考核中获得官升一级的佳绩。赵璜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户县尉、武昌郡监察、殿中二御史,京兆府户曹、大理正、秘书丞等职,于59岁而卒,归葬于河南县平乐乡,其妻为上邽县君苏氏,生一子二女,其子为赵辐,两女未嫁。对于连续两位兄弟的去世,其长兄赵璘深情地说:
惟我两弟,宝金宝玉,季既夭于贡上,仲又才及专城,顾余庸虚,为时所薄,齿发衰矣,手足断矣,神虑耗矣,荣华息矣,天乎天乎,何私何偏,吾生又几何于此世也。[13]9482-9483
赵知俭,其“十二代祖融,汉黄门侍郎,领右扶风,时人号为关西凤。”[11]511其曾祖赵刚,为北周黄门侍郎,开府仪同三司、浮阳郡开国男。唐浮阳郡属沧州,位置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可能因为其曾祖被封为浮阳郡开国男,封地在河北,所以赵知俭家族才居住在河北。其祖父赵峦,为隋开府仪同三司,迁、洮二州刺史,建城郡开国公。其父赵杰为唐朝千牛备身,益州归德府果毅,嶲州招慰讨击使,屯卫郎将,参佐军州。赵知俭“幼而好学,年十四,博览三坟五典,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吏部三次准备提拔为吴王府文学,只因老母在堂,“将恐乘版舆,涉关山,有损动止矣;执宦牒,奉公事,有缺晨昏矣。”虽然衡量再三,而“卒不就职。”[11]51145岁卒于陈仓之别业,其妻为河南元氏,其“有子四焉,上二子并童未冠,下二子犹衣襁褓。夫人躬自鞠育,孜孜不倦,渐至成大,诲之义方,俾长幼有序,婚姻不渎,居于家者理治,移于外者贞干,岂非夫人之贤也。”[11]511在其夫人元氏的教育下,其第二子赵昆玉任果州相如县尉,第四子赵庭芝为简州参军。因此使子“公候之胄,欲复其始”,[11]511再次踏入仕宦之途。
二、天水赵氏的职业及官品
通过以上对天水赵氏各房主要人物的家世与主要经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天水赵氏无论那一房,在追溯其祖先时,都会追溯到造父,赵王嘉,赵舆为秦主西戎,因居天水之事。可见其都承认自己是有共同的祖先。各房的主要人物的祖先在北朝时要么为南蛮校尉、车骑大将军、兵部侍郎、州郡刺史、太守,而到隋唐时代,这些主要人物祖先的职业开始出现了分化,地处京畿要冲的敦煌赵氏多以武职取仕。如赵才、赵道兴、赵睿、赵文皎、赵怀琎等都以军功起家,而到其子孙赵武孟时,其母就以游猎不读书为耻,所以赵武孟开始努力读书,从文职入仕,成为右台御史。到赵彦昭时,不仅敦煌赵氏读书的人很多,而且有些还进士及第,有人甚至一度做到了唐朝的宰相。虽然赵彦昭为了得到宰相之职依靠当时宫廷中的赵姓女巫,甚至不惜亲自穿着女人服装,带着妻子出入宫廷,如同姑姑一样侍奉赵姓女巫,但他的以进士及第可以说为他以后的入相扫平了障碍。
而地处敦煌东部的天水赵氏天水房,虽然也有封为金城郡公的名将赵,但整体而言,其家族却从武将逐渐向文职官员转变,其家族成员赵芬甚至“颇涉经史”、“性强记”,“明习故事”,由于为官为宦,天水赵氏天水房家族成员逐渐从其故乡天水移居于唐代前期的政治中心长安和后期的政治中心洛阳等地居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家族成员在后期多以文职入仕。
新安房赵氏主要成员也最初以武职入仕,到了隋唐时期,其家族成员中任学士、进士及进士及第者明显增多,虽然其家族在唐代末期朱泚之乱中也出现了“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的赵植,但赵植之孙赵隐就因其父赵存约“罹非祸,泣守松楸十余年,杜门读书,不应辟命。”后进士及第,累迁郡守、尚书郎、给事中、河南尹、历户、兵二侍郎,领盐铁转运使。可见新安赵氏还是认为进士及第是正途,而武职会为家族成员带来性命之忧。
天水赵氏南阳房可以说是天水赵氏中文化最发达,势力最昌盛的一支,这大概是因为洛阳是唐代后期政治中心的原因。在上文所举的南阳赵氏13个成员中,担任宰相之职的就有三人,占唐代天水赵氏为宰相人数的四分之三。而以进士及第者占南阳赵氏入仕的大部分,可见中进士是南阳赵氏入仕的主要门径,有些家庭甚至几代都进士及第,也有的家族是兄弟几人进士及第,说明当时中进士是士大夫家庭壮大其门庭,光宗耀祖的主要途径。
魏晋以来实行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但到了唐代,这种以门第为准则的选官制度开始削弱,一些中小士族,甚至庶族开始在政权中崭露头角。在唐代历史资料中所发现的天水赵氏147人中,“安史之乱”之前,天水赵氏任五品以上官职的有38人,任五品以下官职的有26人。而到“安史之乱”以后,担任五品以上官职的有22人,担任五品以下官职的有18人。时间不详时期担任五品以上官职的有8人,担任五品以下官职的有11人,还有品阶不详者11人。[3]25总共有68人任五品以上官职,有55人任五品以下官职,11人品阶不详,可见任官者总共有134人,占了总数147人的百分之九十一,也就是说在唐代的三百年历史中,平均每三年就有一位天水赵氏成员活跃于唐代政权之中,而其家族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以入仕为官为其主要职业。追溯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1.山东旧族经过唐代前期的几次农民起义的打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逐渐走向衰落;加上王朝更替,唐初统治者对旧士族的有意排斥,更使旧士族逐渐衰微。虽然这些旧士族可以凭借自身的学术修养与家学文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身份,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是通过武功进入统治集团,在社会中没有深厚的根基与广泛的权力基础,因此在武则天朝基本消亡殆尽。山东旧士族的衰落给天水赵氏这些小姓寒门以良好的机遇,使包括天水赵氏在内的中小士族可以通过军功和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然后他们再通过门荫入仕或科举考试进入政坛,这就为他们的长足发展和家族势力的壮大提供了捷径。因此对天水赵氏这样的中小士族来说,唐代政权的衰落并非他的衰落期,而是他的发展和上升期。
2.从官品和仕宦情况来看,天水赵氏的大部分家族成员在唐代都为官为宦,其家族成员中超过半数的成员担任的是五品以上官职。这是因为在唐代前期,山东旧族仍然没有摆脱门望之累,仍希望通过原有门第入仕二品以上大员。但因唐初统治者的有意打压,能真正入仕二品大员者寥寥。虽然山东旧族成员仍可通过科举之途获得进升为二官大员的机会,但因唐代统治者的排挤,山东旧族成员中能担任五品以上官职者也人数不多。由于入仕者人数的减少,由此使山东旧部族成员想通过门荫入仕的机会就相应减少,而其家族成员的入仕人数也随之相应减少。而天水赵氏在唐初以武职入仕,不仅没有引起统治者的提防与打压排挤,而且大都成为了唐初统治者建功立业的主要将领与能臣,所以唐代统治者对其鼓励提携的相应较多。因为其家族大部分成员都为官为宦,其家族成员也因家庭的富裕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这就为以后他们有些人担任文职工作,甚至成为文学之士或进士及第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天水赵氏的婚姻与家风
在唐代文献记载的天水赵氏147名家族成员中,与十姓十三家大族结婚的有11人,与大族结婚的有5人,与非大族结婚的有8人,婚姻不详者有3人,而与皇族结婚的仅有一人,就是唐初娶高祖之女桂阳公主的赵慈景。作为中小士族的天水赵氏家族成员在联姻中,选山东大姓者仅有16人,占全族有记载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多数成员选择的是世家大族和当世名臣子女,虽然赵慈景与高祖之女结婚,但那是在唐初战乱之中,此时的陇西李氏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世家大族。由于唐代“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因此使“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1]4033因此天水赵氏家族通过婚姻与旧士族和新门阀结亲,以此来巩固与提升自己家族的政治地位。山东士族中的荥阳郑氏和博陵崔氏是天水赵氏结婚的首选,赵从约的母亲和夫人都是荥阳郑氏,而赵从约与荥阳郑氏夫人的长女又嫁给清河崔隋为妻,并且天水赵氏与荥阳郑氏、清河崔氏是“代修其姻矣”。[12]15456除与这几家联姻之外,据《唐语林》记载:
赵橹著《乡籍》一篇,夸河东人物之盛,皆实录也。同乡中,赵氏轩冕文儒者最著,曾祖父、祖父,世掌纶诰。橹昆弟五人,进士及第,皆历台省。卢少傅弘宣,卢尚书简辞、弘正、简求,皆其姑子也,时称“赵家出”。外家敬氏,先世亦出自河中,人物名望皆谓至盛,橹著乡籍载之。[14]
可见天水赵氏还与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天水赵氏在唐代科举中人才辈出,在政治地位及家族地位上获得巨大提高,所以他们得以与世家大族世代联姻。赵氏家族在这样的联姻中不但提高和巩固了自己家族的政治地位,也从这种联姻中给家族带来了实际利益。如前赵琏在升迁无门的情况下,就得到其姻亲韦应物的提拔。赵晔被贬官为雷泽、河东郡丞时,河东采访使韦陟以其“履操清直,颇推敬之,表为宾僚。陟罢,陈留采访使郭纳复奏晔为支使。”[6]3336这种姻亲之间的相互提携应非孤例,在京兆韦氏帮助天水赵氏时,天水赵氏也投桃报李,“时有京兆韦氏,夫任畿官,以不供贼军遇害,韦被逆贼没入为婢,江西观察使韦儇,族兄弟也。晔哀其冤抑,以钱赎之,俾其妻置之别院,厚供衣食,而晔竟不面其人。明年,收复东都,晔以家财资给,而访其亲属归之。”[6]3336-3337其不仅解决了官居地位者的燃眉之急,也给两个联姻家族的政治势力的增强与利益的一致性增添了新的粘合剂。
当然,这样的联姻给天水赵氏家族也带来了新的家族文化与家风,也使传统上为世家大族最为看重的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在天水赵氏家族门风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首先,天水赵氏家族极为看重孝悌文化。赵弘智就“事兄弘安,同于事父,所得俸禄,皆送于兄处。及兄亡,哀毁过礼,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赵来章也是重孝之人,其父赵矜客死柳州,赵来章从襄州徒步行走求找其父葬处而不得,通过书信问人,其父的老友都“死无能知者,来章日哭于野,凡十九日”,最后无法,只好占卜寻找。占卜的结果说“其墓直丑,在道之右,南有贵臣,冢士是守,乙巳于野,宜遇西人,深目而髯,其得实因,七日发之,乃观其神”。到第二天在路边寻找,碰到有老叟荷杖而东,问道是已故的赵丞的儿子吗,我很确定的告诉你,这是你父亲的坟墓,只是现在坟堆已经变平了而已。于是赵来章发掘他父亲的坟墓,“凡自家之物皆在”。宰相赵隐也是孝道的典型,其“既辅政,他宰相及百官皆诣第升堂庆母,岁时公卿必参讯。懿宗诞日,宴慈恩寺,隐侍母以安舆临观,宰相方率百官拜恩于廷,即回班候夫人起居,缙绅以为荣。”在过年过节同僚拜年之时,让母亲坐在高堂之上给母亲庆祝新年,在皇帝在慈恩寺设宴庆祝自己生日时,能用轿子抬着母亲前去观看在拜见完皇帝之后,马上在宴会上照顾母亲的人,大概赵隐是第一人。
其次,讲求忠孝,重视交友也是天水赵氏家族的家风之一。
赵隐的祖父赵植,在“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猝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其父赵从约,在“辟署兴元李绛府”时,“值军乱,方与降宴间,吏报贼至,绛麾存约使去,对曰“荷公德厚,谊不当独死。即部勒左右捍之,而同被害。”可见忠孝节义传家,是赵隐家族的家风。而赵晔“性孝悌,敦重交友,虽经艰危,不改其操。少时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具、箫颖士、李华、邵轸,同志友善,故天宝中语曰:殷、颜、柳、陆、萧、李、邵、赵,以其重行义,敦交道也。而晔早擅高名,在宦途五十年,累经贬谪,蹇踬备至。入仕三十年,方沾省官,身在郎署,子常徒步。”[6]3335-3336可见讲忠孝,重交友是天水赵晔的又一家风。
再次,天水赵氏的忠孝传统反应在家庭内部,就是其家族女性成员不仅能够孝顺父母和睦家族,更能对子女“严教慈育”。
这种忠孝传家的传统,在赵氏家族的女性成员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清河崔隋就说其妻赵氏是“于父母孝,于长幼顺,于骨肉爱,于仆隶仁,不嗜妆服,不饰焕丽。顺夫情,孝夫族。”[12]15456而赵璘之父早逝后,在其母河东柳氏的“严教慈育”之下,虽然“漂寓江汉”,却能够“克嗣素风,嗜学工文,才调清逸”。赵知俭去世后,其夫人河南元氏能够殚精竭虑来培养其幼子四人,使其子“公候之胄,欲复其始”[11]511逐渐登上了仕宦之途。
最后,佛道信仰成为天水赵氏家族的传统信仰。当然天水赵氏家族且有崇信佛教的传统,不仅其家族出现了灵识和尚,赵仙厦道士,而且还出现了“晚乃悟道,遂屏弃世事,修学禅寂,世称得道果者焉。”的赵夏日和“精意老释”,“吐故纳新,澄禅入定。”“亦未尝以世务为心也”[11]630-631的赵冬曦。赵夏日、赵冬曦父子双双精益于禅寂,可见信奉禅宗,是赵冬曦的家族信仰。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天水赵氏肇起于天水,后因家族成员的为官为宦,开始分为四房,这些赵氏成员最初都以武职入仕,随着入仕者的增多,家族成员逐渐从武职走向文职,甚至有多人是进士及第甚至做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职位——宰相。为了巩固与拓展家族的势力,天水赵氏历代都与士族联姻,随着家族势力的增强,甚至联姻到各代皇族。这样的联姻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家族的势力,而且也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为以后的赵氏家族成员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使赵氏家族成员从过去的重武轻文逐渐发展到允文允武,为家族子弟的入仕和家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