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018-01-29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理论

葛 杰

(泰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意义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叶飞帆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性或专业性人才[1]。李素芹提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2]。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或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最终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涉及到学生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大事,也是近几年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常我们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实践性课程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的,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容忽视,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渗透到理论课程教学的始终。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首先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2.1 “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宏微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该门课程主要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家管理和调控宏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有:(1)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众多;(2)分析方法繁杂,有一定难度;(3)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理论相对于实际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经济现象纷繁复杂、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理论又不能完全解释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新状况、新问题。

2.2 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宏微观经济学”一般面对本科大一或大二阶段的新生开设,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1)学生对社会经济运行大多缺少观察、体验和思考;(2)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课务繁重;(3)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经济学的学习有一定影响;(4)本科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2.3 “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首先,要使财经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为将来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以及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经济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初步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包括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宏微观经济政策的解读能力等。第一个目标是知识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能力目标。第二个目标以第一个目标为基础,第二个目标是最终目标。

3 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分析

要探索应用型本科学校“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必要分析目前“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传授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权衡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的知识点多了,可用于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就少了,能力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2) 经济现象的社会性与学生经济生活体验的匮乏之间的矛盾。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然而初入大学的学生缺少对经济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不利于经济学的学习。

(3)经济问题的层出不穷与经济理论的相对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知识是几百年以来诸多经济学家思想的结晶,这些理论过去曾经解决了很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经济状况不断变化,经济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完全套用过去理论无法完美解决令师生感到困惑。

(4)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数理性与部分学生薄弱的数学功底之间的矛盾。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多概念和分析方法都要借助数学方法来表达,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给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5)教师有限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与日益提高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把握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改革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因此,“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该紧紧抓住上述问题,寻找突破问题的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4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为实现上述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经济分析能力,“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4.1 紧抓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掌握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因此应首先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再谈应用能力的提高。“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如果不分主次,会耗用老师和学生较多的精力,导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后果,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中应精简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以提升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相应的,供求价格理论、生产者理论、消费者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相应地,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4.2 结合背景和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理论讲解深入浅出

抽象的理论往往令人生厌。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时应该加强引导,深入浅出。结合理论背景和案例进行引导,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理论的适用情况,有利于学生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4.3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组织学生讨论经济热点

经济热点问题频出,鼓励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多种途径发现身边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并联系所学理论进行思考,通过组织辩论赛或小组讨论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加强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除了课堂互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之外,还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QQ群等进行网上答疑。

4.5 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理论

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均借助数学方法阐述。在讲授很多经济学概念时,就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一些数学知识。为使学生理解上述概念往往需要补充必要的知识,再建立经济学概念与相应数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4.6 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征程上的领路人,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基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还要不断提高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做到向学生正确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

4.7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引导机制。目前我们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是,期末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性题目比例,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注重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贯彻始终。

综上所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课程教学目标,应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1] 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13).

[2] 李素芹.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3-18.

猜你喜欢

经济学应用型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