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初探
——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8-01-29费水蓉
费水蓉,梁 卉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肇庆 526040)
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2017年毕业生人数795万,再创历史新高。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国家和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论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阵地,无可推卸的责任担任起重大作用。结合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根本,建立起一个全程化的就业教育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就业教学培养工作,是广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出发点。
一、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全程化的就业教育观念,即指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必须接受就业的相关教育。从新生入学时的学业规划教育,大二时期的职业技能教育,到毕业时的毕业教育,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发展意识的灌输,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一)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做好学业规划
作为大一年级的学生,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融入大学生活。高职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心理上的落差,对学校存在诸多不满,要尽快帮助学生认清现实,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是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进行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结合对自身的认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做好三年的学业规划。
(二)大二年级:加强综合素养锻炼,提高就业能力
在对自我和未来职业有了基本了解后,大二年级应通过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园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各种能力和素养得到锻炼提升,特别可以通过创业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
(三)大三年级:掌握求职方法,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大多实行“2+1”的教学模式,大三年级开始进入各类企业实习,学校应在学生离校前进行求职相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做好心理调适等。
根据以上三个年级的全过程就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和对未来职业有更好的了解,能更好地做好求职准备,知己知彼,顺利就业。
二、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随之全国各高校都开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但更多的学校还停留在无课程或者课程性质为选修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领导层面不够重视,忽略其重要性
就业类课程是随着我国扩招后的就业难问题而不断得到重视的新兴课程,一直以来被很多领导和老师忽略,虽然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有关文件,但很多高校的领导层还是不够重视。高职院校中,领导层和广大的老师更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隐性课程直接忽略,导致大多职业院校在就业课程的开设上困难重重。
(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度不够
由于课程的新兴以及专业性问题,教授就业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各系的辅导员或是公共课教师,他们存在对课程的了解度不够,对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实践知之甚少的现状,继而造成教学大多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造成割裂性
教育部文件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为职业规划、就业和创业三个方向内容,因为阶段性特点大多高校选择模块化教学的授课方式。对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稍差且习惯连续性教学的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授课形式存在一定的割裂性,也降低了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四)教学方法单一,效果来尽如人意
就业课作为公共课,大多院校采取大课形式,而大课室对于一些体验式教学法难以实施,只能单一地采用讲授法,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加上老师的实际经验欠缺,讲解空洞乏味,缺乏说服能力,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建议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是地处粤西的一所高职院校,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就业率一直遥遥领先,在就业评估中获优秀单位称号,2015年3月更是获得了广东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校,这些成绩的获得跟该校重视就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该校从2010年开始对就业教育进行全程化教学探索,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发展到如今已经9个年头,形成了一套具有学院特色的全程化教学理念,并于2015年成为学院精品课程,这为该院的就业创业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经过8年多的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模块,四项实践”的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是以“全程化就业教育”理念为中心;两条主线分别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模块分别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求职过程指导”;四项实践分别是“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户外拓展训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模拟平台”、SYB创业指导培训。
(一)施行全程化理论+实践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全程化就业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分为三个模块贯穿大学的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每个模块都各有侧重点、层层递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作为最终出发点。在全程化的就业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让学生更充分地消化课堂知识,也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实操技能。跟课程配套的四项实践贯穿大学三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保驾护航。大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年级的创业大赛,借大赛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大三年级的模拟招聘大赛,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该院的户外拓展训练,不仅加强了学员之间的了解、沟通,让学生学会感恩和分享,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模拟平台,成为学生课后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而SYB创业指导教育,强化了该院的创业教育,提高了该院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广泛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增强就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课程的这一性质,该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根据这一宗旨,大一年级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及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及执行能力,通过心理软件的测评、游戏的参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对于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大二年级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模拟大赛、市场调研活动、项目的路演、产品展销会、企业模拟申办流程等活动,让学生集体行动,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执行能力、诚信品质。大三年级模拟面试的开展及真实创业团队的组成,让学生体验面试及创业的过程,对各方面能力提升有很好的帮助。
(三)打造多元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就业类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专业师资上比较欠缺,特别是教授创业的教师更是缺乏。为更好地教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该院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在师资结构上整合了学院相关教学部门师资资源,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高职称、高素质、年龄结构合理,偏向中青年蓬勃发展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里有专职教师,有就业创业相关部门人员,有拓展训练专职教师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成员,心理教学队伍成员,校外企业专家。目前队伍中有职业指导师12名,而SYB创业培训师资达31名。这样一支高职称、双师型的专兼职结合队伍很好地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难题,而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为学院的就业创业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推广网络及新媒体等教学平台
高职学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更喜欢直观的视频教学和媒体教学,为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一直致力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平台建设。该院使用的大学生创业模拟实战平台可以满足师生线上学习、交流、答疑、阅卷等需求,成为课堂授课的有效补充。除了网络平台学习,该院还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致力于微信公众号的开发研究,建立了广东工商就业与创业指导官方微信公众号。不仅发布关于职业规划、创业教育、求职技巧的相关文章,还发布每个模块有关重难点的微课,线下还成立了就业与创业协会帮忙推广维护。线上线下的结合,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也搭建了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走入职场开辟了一扇职业之窗。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抓好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能力培养,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就业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完成。就业教学是任务中的基础,根据学生学情设计相适宜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做好就业教育教学,提高就业质量,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迪.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5-37.
[2]陈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6-50.
[3]胡晶君.心理资本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