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8-01-29王华锋徐迪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宁波市创新型宁波

王华锋,徐迪静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000)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给宁波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宁波是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相继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首批试点示范城市、“一带一路”建设省级综合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6.9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4017元。依据四大创新力维度指数的计算,宁波在2017年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中位列第15。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实施“六化协同”、打造“名城名都”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近些年,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迅猛,但宁波的创新实力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R&D强度明显偏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比较紧缺。2017年1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甬党发〔2017〕3号),该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高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重要举措,并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区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强、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生态好的全国一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随着宁波创新型城市的加快推进,其对宁波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宁波的高职院校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宁波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快创新和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一如既往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夯实基础,这无疑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协同创新体系和能力需要不断系统提升。高职院校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服务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此种功能,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宁波高职院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亟待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切实强化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服务功能。

笔者所在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地处浙江宁波的省属高校,其前身是浙江省医药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融入产业、服务行业”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以师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紧紧依托行业及地方发展优势特色,以生命健康产业需求为引领,立足宁波,面向全国,全面构建“以药学类专业群为主,食品、医疗器械等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机遇,围绕“育高素质医药人才,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目标,主动将协同创新战略融入学校的改革发展,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构筑“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突出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水平。

二、构筑主动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协同创新平台

为助推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重大需求,聚焦宁波市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共性关键技术,协同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浙江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14家单位,成立了“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宁波市第二医院合作共建“医教研协同体”,致力于临床医药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仿制药生物等效性提升研究,该中心已被认定为宁波市五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同时,学校还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了宁波市生命健康产业研究所;学校成立的“果蔬产业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申报了宁波市第四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现代食品安全与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一批新的校内科研平台;学校还搭建了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和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

三、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筑好协同创新平台是前提,目的是要用好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好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协同创新平台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催化剂”。协同创新中心立足人才培养,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承担了不同方向的创新班的人才培养。如:“药学创新班”与医药研发CRO上市公司杭州泰格医药合作,面向临床试验机构,培养熟悉药品GCP,能从事临床试验项目流程监查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剂质量提升创新班”针对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培养熟悉药品生产GMP,具备制剂工艺改进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药检创新班”针对仿制药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培养具有较强的生物样本分析检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班采用小班化教学和校企“双导师”指导的培育模式,注重良好质量意识和医药职业道德的培养,打造鲜明的人才培养品牌。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明显提升,2017年有28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省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13人次获得国家及省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比赛奖项,获2016年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二是做应用技术研究及政策咨询服务的“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制剂开发及质量提升、特色原料药制备及质量提升和制药行业发展政策研究与咨询三大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心已与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7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项目研究。与日出实业集团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甲基吡啶磷原料药和制剂三叉药的研发,该产品已成功通过欧盟GMP认证,年产值达4000万元。在发挥“智库”功能方面,中心承担完成了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宁波市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及宁波市生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承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委托项目《诊断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模式研究》。成功中标了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批食品安全县考核评价服务采购项目,圆满完成了全省首批7个食品安全县的考核评价工作。三是做监管干部素质提升的“好帮手”。在全国首创实施了市场监管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函授学历教育,突出专业和职业技能教育,系统化提升宁波市乃至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监管能力,此项创新工程受到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肯定。

四、完善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协同创新保障机制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师资建设、专业结构、实践条件、评价机制”等多维度完善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一是校地互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借助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凝聚来自于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创新经历和能力的兼职教师;建立骨干教师赴宁波市食药监管系统和企业挂职锻炼机制,共同助力“双师型”师资培养。目前,学校柔性引进学科建设顾问1名,聘用企业兼职副院长3名,聘任140名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超过了80%,其中40多名教师具备了药品GMP、GSP、医疗器械规范检查员资质。二是顺应宁波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不断完善专业结构。学校围绕宁波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的需求变化,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学校现已建成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优势专业3个(含7个方向)、省特色专业5个、省示范实训基地5个,其中食品类、药品类、医疗器械类专业实现了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全覆盖。三是加强实践条件建设。着力破解创新能力快速发展与办学空间不足的矛盾,在宁波市政府、奉化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奉化新校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4亿元,新增校区面积达600亩,新建协同创新中心大楼,集食品药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药品2010版GMP标准实训平台、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为一体,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为提升学校科研服务水平,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保障。四是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协同宁波市医药行业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成立由校长直管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中心,建立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控和督导制度;开展二级学院院长教学述职工作,建立教学质量月报告制度,坚持校长办公会每月听取教学质量情况汇报;设立校长质量工程奖,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奇富.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2]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宁波市创新型宁波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