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2018-01-29王宣生应素兰王振翼张宇斌
王宣生,应素兰,王振翼,张宇斌
(四川省建筑医院 手外科,四川 成都 610081)
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中,采用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的治疗方法[1],在临床上已有不少应用。但在足背及足底,由于传统的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蒂部较长,皮瓣远端易坏死,我们采用低位的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蒂部长度缩短,皮瓣成活明显提高。2013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采用低位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5例,术后随访6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女16例,男29例;年龄12~70岁,平均38岁。损伤类型:压砸伤34例,车祸伤11例。修复足部皮肤缺损远端可达蹠趾关节,缺损面积12.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13.0 cm×9.0 cm。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沿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的走行线,即腘窝中点与跟腱和外踝中点的连线[2]。皮瓣可覆盖足部远端皮肤缺损,皮瓣切取面积宽不超过侧正中线,远端不超过小腿中上1/3。旋转点设计在外踝与跟腱中点,基底部蒂宽大于3.0 cm。皮瓣蒂部携带1.0~1.5 cm的皮桥,转移后将其嵌入切开的蒂部皮肤中,有利于减少对蒂部血管的压迫,保证皮瓣血供。面即筋膜组织的深面,切取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将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皮瓣切取:于小腿近端切口部位寻找并切断小隐静脉。沿小隐静脉周围寻找并保护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切断神经及动脉,在肌膜与深筋膜之间游离皮瓣,将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包含在皮瓣内。向远端小心游离,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游离皮瓣至外踝与跟腱中点,皮瓣蒂部携带1.0~1.5 cm的皮桥,有利于减少对蒂部血管的压迫,保证皮瓣的血供。
皮瓣切取后,放止血带,皮瓣处小心结扎止血。将皮瓣向远端翻转到受区,在皮瓣蒂部松驰的情况下,间断缝合闭合创面,皮瓣下放置引流管,供皮区游离植皮闭合创面。
1.3 术后处理
术后长腿石膏托外固定7 d左右,常规抗凝、抗血管痉挛、抗炎治疗,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皮瓣成活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 结果
45例皮瓣完全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皮缘在术后第2天颜色发暗,5 d后好转,术后所有皮瓣无坏死及感染。随访6~18个月,踝关节功能良好,6例皮瓣臃肿并于3个月后皮瓣整形。
3 讨论
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中,传统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上7.0 cm处,修复足部及踝部皮肤缺损时,筋膜蒂部较长,约10.0 cm以上。皮瓣在切取后虽然血供好,但在筋膜蒂逆转后,因蒂部长,使皮瓣血供受到影响,可出现局部坏死。为此,我们将皮瓣的旋转点设计在外踝与跟腱中点,使蒂部长度在5.0 cm之内。切取时蒂宽大于3.0 cm,皮瓣蒂部携带1.0~1.5 cm的皮桥,逆行旋转后将其嵌入切开的蒂部皮肤中,有利于减少对蒂部血管的压迫,保证皮瓣的血供。本组45例皮瓣无1例坏死。
皮瓣切取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腓肠神经营养动脉与腓肠神经伴行,与皮肤血管之间有众多的交通吻合[3]。在营养皮神经同时也营养着相应的皮肤组织。我们切取皮瓣时,腓肠神经要带入皮瓣中,腓肠神经的断端要与筋膜及皮下组织缝合固定,以保护其与皮肤的营养交通支。
传统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上7.0 cm处,由于这是腓动脉的最低点,皮瓣切取时仅保留一支腓动脉的穿支动脉,皮瓣切取后虽然血运良好,但由于筋膜蒂较长、术后组织肿胀等原因仍可导致皮瓣局部坏死。将皮瓣的旋转点降低至外踝至跟腱中点,皮瓣蒂的长度明显缩短。皮瓣血供依靠腓肠神经其营养动脉,皮瓣中虽然不带腓动脉穿支,但皮瓣血供仍然良好。
皮瓣切取时应保护小隐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小隐静脉周围软组织中存在的营养血管,对皮瓣的血供也起到一定作用。
[1]张世民.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的发展历史与启示[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2):107-109.
[2]杨萧,杨绍安,徐成毅,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外露创面[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5):507-509.
[3]刘文泉,公茂亮,王明杰,等.腓血管带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6):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