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建设发展若干问题思考
2018-01-29李继胜李文斌王松灵
■ 李继胜 李文斌 王松灵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此两项政策的出台,旨在帮助国内一批高校和一批学科提升世界竞争力,并增强高校和学科对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值此契机,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市属重点高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顺应时代潮流,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制定了迈向“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而学科则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功能的基本平台,是学校办学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是迈向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为提升学校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推进我校学科高峰建设,同时为提升我校附属医院疾病诊疗水平,促进诊疗技术的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优势诊疗团队在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我校在已有的38个专科学院(系)基础上,着手组建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通过以特定疾病或症候群为基础,体现转化医学, 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尤其是精准医疗为目标,整合临床诊疗资源,推进相关诊疗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经过2次申报和评审,目前我校共有22个中心在建,它们基本上是在已经处在国内一流或领先水平学科上建设的。
那么如何有效推进中心的建设发展?如何对中心进行年度或周期考核及激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抓服务 促实效 重建设
1.1 牢记服务理念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亟需完善和强化自身服务属性、弱化管理属性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有效构建服务型团队与组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系列工作的系统性开展。譬如培育行政管理人员服务理念,促使行政管理人员了解服务对象特点,强化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服务技能等措施[3]。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从思维上从行政管理者向服务提供者进行角色转变,从根本上发自内心想去践行服务理念;其次,要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特点,针对性实施服务。中心所面对的都是各附属医院的医生团队,不管是大专家还是小大夫,他们基本都处在高负荷的工作运转状态中,很少有时间去处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譬如,各中心秘书基本上都是兼职,无法做到专职打理中心的日常事务,尤其是中心的建设经费报销问题。考虑到此,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报销,中心秘书通常需要往返医院学校若干次,浪费太多时间成本,极大地增加了中心秘书的工作负担。因此,为减少中心秘书工作负担,提高效率,在财务规定范围内,由中心秘书提供报销所需要的材料,快递给主管行政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后续所有的报销事务,报销结束后电话或短信通知中心秘书,受到了各中心秘书极大的支持。还有各种中心会议通知,通过构建微信平台、QQ群平台等,能不开的会尽量不开,能通过网络方式通知解决的事情尽量微信或QQ发通知,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当然,如果仅有服务理念和态度还远远不够,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工作技能和业务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倾听技能等,更好地去践行服务理念。
1.2 加快成果转化
转化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同时将临床归纳出的结论或疑问等再反馈到基础研究的一种连续过程。维基百科中将转化医学定义为: 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学科,一般认为转化医学是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与临床试验相整合,促进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4]。中心成立的目的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相关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开发、应用和推广。因此,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中心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着力促进中心学-研-产的互动,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的学术高地和对医疗行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转化成果聚集地。
1.3 重视长期建设
中心的建设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转变思维观念,摈弃急功近利,重建设轻评价,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5]。笔者认为,建设周期时间太短,无法让各中心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应该适当延长建设周期,比如10~15年。或者干脆解放束缚,不设建设周期,改为持续建设。这样各中心去除了行政压力,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长期持续建设,只有这样,才容易出较大的科研成果。
2 复合考核 有效主导 内涵侧重
2.1 细化考核层面
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基本职能无非是医疗、教学、科研,中心作为挂靠在附属医院的非行政实体组织职能与之类似。有经费投入就要考虑产出,在中心年度或周期考核方面就要考虑考核的层面。制定考核指标体系,至少包含1~3级评价指标。1级指标为大的层面,至少包括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在1级指标下进一步开发2级和3级指标,尽量做到指标细化到最适宜操作程度。
2.2 理清考核点权重
制定好1~3级考核指标体系后,要进一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召开中心相关一线工作人员及各领域专家座谈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级指标的相应权重系数,形成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占多少、有无存在的必要,要充分考虑到中心建设发展的任务及目标。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文献及一线工作人员和专家意见设定,坚决摈弃闭门造车,仅凭主管臆测或随意参考别的指标体系就确定考核权重的做法。
2.3 侧重内涵建设要素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很容易就能统计到。但是,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量化指标所能完全体现出来的,还需要侧重一些内涵建设方面的东西,譬如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文化追求、患者满意度、医术与学术品德、产出的杰出人才影响力等。虽然内涵建设无法用量化指标体现,但这是中心建设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中心要达到世界一流诊疗与研究水平,内涵建设不可或缺,必须下大力度建设。
3 多元激励 适当惩罚 提升为本
3.1 扩增多元激励方式
建设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政策是导向、经费是保障。目前恰逢“双一流”建设重大契机,大环境已定,中心建设发展最需要的是各方经费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除了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建设资金和资源支持外,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争取社会各方资源,譬如广泛吸纳校友捐助、社会捐赠等,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6]。为方便经费管理,可以考虑由高校牵头成立类似学科建设发展的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积极争取一些社会资源对中心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尽早见到社会效益。对于表现优秀的中心,可以通过给予周期经费奖励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其积极性。
3.2 探索适当惩罚措施
中心的建设发展不管是采取年度考核还是周期考核,还是采取持续建设不设考核方式,基本的要求必须有。譬如每年的医疗服务量、科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数量、学术交流次数、学术成果产出及转化等。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中心达不到要求怎么办?是继续加强建设还是给予适当惩罚?笔者认为,可以探索适当的惩罚措施,譬如有进有出、中心骨干人员调整、暂停下一年的经费资助以观后效等,最终达到中心平稳健康发展的目的[7]。
3.3 提升水平是根本
有了国家政策保障,投入了大量经费,中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提升服务病人的能力和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若干年后,各中心所属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各中心的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心所在的专家在世界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最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回馈社会,也为国家加速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尽一份微薄之力[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2009-2011年共建设了43所专病诊治中心,经过几轮建设周期考核,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目前剩余39家中心在建。这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中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临床诊疗技术水平、诊疗规模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大量临床诊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从而带动了人才建设和科研的发展;在专病诊治中心的建设中,初步形成了由一所附属医院牵头辐射多所附属医院的格局,真正做到了各附属医院强强联合,并且带动各附属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力地提高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水平,营造了自身的品牌效应。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016中国医院及学科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可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排名前20的学科比我校多1倍多(43/21),医院综合实力进入前20的有2所(附属瑞金医院和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而我校附属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基本都在37名之后。这对我校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希望通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的临床医学学科竞争力,最终实现未来5~10年内我校至少有5~6所附属医院每所至少有2~3个优势学科挤进全国专科排名前20,至少有2所附属医院挤进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前20,至少建设2~3所研究型医院,为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 64号)[EB/OL].(2015-11-05)[2017-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EB/OL].(2017-01-27)[2017-06-13].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
[3] 周眙.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构建服务型团队的实现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7(15):30-31.
[4] 栾冠楠,陈宇飞.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态势及发展对策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7,4(3):59-61.
[5] 蒋华林.“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何去何从?[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122-127.
[6] 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进策略[J].江苏高教,2017(2):11-15.
[7] 张晨.“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N].中国教育报,2017-01-26(001).
[8] 朱士俊.用新理念统领医学学科建设[J].中国医院,2017,2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