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与隐匿性HBV感染

2018-01-29魏宝龙李俊杰郑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科天津300192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受血者肝移植献血者

魏宝龙,李俊杰,郑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科,天津 300192)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其感染性强、危害大,常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全球肝炎报告》,数据显示世界人口中约3.5%发生慢性HBV感染[1]。过去二十年间我国在防控乙肝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HBV疫苗的广泛使用对抑制乙肝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中国人口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约为 9.75%[2],该比例于2006年下降至7.18%[3],又于2014年降至3%以下[4],我国已从乙肝高流行地区转变为高-中流行地区。但是因我国人口基数大,仍约8 000万人口HBsAg呈阳性。乙肝常见感染途径包括垂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如何避免经输血传播HBV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5]。临床中多采用检测HBsAg的方法来评估供血者血液情况,但HBsAg阴性时,受血者仍可能出现HBV感染[6]。

血清HBsAg呈阴性,肝脏中HBV DNA呈阳性,不论血清HBV DNA是否呈阳性[7],被称为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OBI也可造成乙肝传播,尤其在诸如肝移植手术等输血量大的过程中[8]。1978年首次有文献报道受血者输注了OBI供血者来源的血液后出现HBV感染[9],而近年来OBI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由于技术差异,检测肝组织尚无标准化手段,OBI常通过血清HBV DNA或以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作为替代病毒标志物进行诊断[10]。自从国外开展HBV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后,降低了输血传播乙肝的风险[11],我国2015年12月最新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也将核酸检测纳入血液常规检测环节[12]。但风险下降不代表风险消失,关于OBI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OBI的临床背景、发病机制、检测手段、流行病学、感染力、对肝移植影响以及防控策略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强调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揭示OBI经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和危害。

1 OBI定义与分类

1.1 OBI的定义:医学界就OBI的定义尚存分歧。2008年于意大利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将OBI定义为:血清HBsAg呈阴性,肝脏中HBV DNA呈阳性,不论血清中HBV DNA是否呈阳性。根据肝脏中HBV DNA情况来定义OBI最为准确,即使在血清中无法测得HBV DNA,通常也可以在肝组织中测得[13]。然而检测肝组织HBV DNA方法尚未统一[14],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血清HBV DNA检测。因此,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中常将OBI定义为:血清中HBV DNA呈阳性且HBsAg呈阴性[15]。也有学者以血清学角度来定义OBI:血清中HBcAb呈阳性且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呈阴性[16]。在无法检测 HBV DNA 时,HBcAb可成为 OBI的替代标志物[17]。综上,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注意对OBI的不同定义进行分辨,分类讨论。

1.2 OBI的分类:根据血清学特点OBI可分两大类。①血清学阳性OBI:血清中HBcAb呈阳性和/或HBsAb阳性。②血清学阴性OBI:血清HBcAb呈阴性且HBsAb也呈阴性。以往急性乙肝恢复期的指征是HBs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转阴,伴随出现HBsAb、HBeAb、HBcAb等抗体,同时血清HBV DNA消失,上述改变意味着乙肝病毒已经清除。但近期观察发现在隐匿性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中,可以见到乙肝五项全部阴性,也可以见到血清HBV DNA阴性,而在肝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其他体细胞中存在HBV DNA,甚至有HBsAb阳性的慢性乙肝感染。因此,对于那些清除了HBsAg,无论认为是急性肝炎恢复的患者还是成功进行抗HBV治疗后的慢性乙肝患者,其血清或肝组织中仍有可能检出HBV DNA,这类患者都不能排除隐匿性慢性乙肝感染的可能。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每年HBsAg转阴率约0.50%~2.26%,乙肝急性期和慢性乙肝恢复期无法测得HBsAg,但肝脏中可持续检测到HBV DNA[18-19]。临床上多数OBI患者呈血清学阳性,血清学阴性约为20%,其代表一类血清标志物全阴的感染情况[20]。

2 OBI发病机制

2.1 受血者因素:OBI患者体内HBV复制率低,然而在体外培育OBI HBV病毒株时,却呈现相当的活性。该现象表明主导OBI发病的是受血者因素而非病毒因素[21]。有报道指出OBI发病多出现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包括在癌症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过程中[22]。某体外研究显示,即使在急性乙肝愈后多年,机体仍存在旺盛的抗病毒T细胞免疫应答[23],这也能间接地证明受血者自身因素对于OBI的影响[24],也有研究指出固有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等与OBI存有相关性[25]。

2.2 病毒因素:病毒因素也可对OBI发病产生影响。有文献揭示了OBI中HBV复制率低的缘由,因HBV的X区域发生突变,降低了X蛋白反式激活受血者相应细胞蛋白的能力,而这一环节是病毒复制必不可少的途径,这就导致病毒复制遭受抑制[26]。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S区的逃逸突变,它可以降低HBsAg的表达,减少机体对病毒的免疫识别,这也降低了HBsAg可检测性[27]。

3 OBI检测

3.1 血清丙氨酸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最初作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替代标志物,后被认定为丙型肝炎的替代标志物。无症状献血者ALT升高,往往作为潜在HBV感染的非典型标志[28]。在某些中低收入国家,如今仍用ALT来检测供血者血液情况。因多种病理生理情况都会出现ALT升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无关,这会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形成偏倚。因此,供血者ALT升高可能导致过多血液因无法达到合格标准而弃用,这将进一步加剧血液短缺的问题。日本ALT的检测阈值为60 U/L[29],而中国的检测阈值为50 U/L[30]。随着NAT技术的不断开展和完善,西方多数国家已经停止使用ALT筛查[31]。

3.2 HBsAg检测:HBsAg是HBV感染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血清标志物,即使NAT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多年来仍作为血液常规检测项目。最近,国外出现了一种增强HBsAg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HBsAg HQ)[32]和一种超高灵敏度检测HBsAg的免疫复合物转移化学发光酶技术(ICT-CLEIA)[33],灵敏度分别为5.0 mU/ml和0.5 mU/ml。这类高度灵敏分析技术可以在检测HBV DNA之前检测HBsAg,避免了因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情况,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4]。

3.3 HBcAb筛查:HBcAb通常在感染后6~12周出现,在恢复期会出现IgG形式的HBcAb并终生存在,若献血者血液中存在这种抗体,表示其曾患乙肝或为HBV携带者。在乙肝终末期时因HBsAg消退或急性乙肝窗口期HBsAg消失而无法测得时,HBcAb成为OBI唯一的血清学标志物[35]。有报道称,多次检测HBsAg和NAT呈阴性,HBcAb阳性的供血者,其血液更易导致HBV传播[36]。然而,对血液行HBcAb筛查仍存争议,原因是在HBV高流行地区,HBcAb阳性率较高而影响血液利用率。诸如地中海地区、东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HBcAb的阳性率一般为8% ~ 50%,而这一情况对于一些中低流行区域,如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影响较小[37]。

3.4 核酸检测(NAT):NAT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被使用[38]。至1997年,数个欧洲国家已开展血制品NAT自愿筛查。NAT检测基于PCR原理进行操作,特异性可达99.9%,最小HBV DNA检测浓度为2~4 U/ml[39],目前,超过90%的全血以及几乎所有血浆制品都采用NAT筛查。HBV NAT检测的灵敏度不仅取决于PCR放大效率和检测方法,还取决于输注血浆体积和核酸萃取情况[40]。然而,高成本使HBV NAT筛查技术在中低收入国家难以普及,而在低流行区域的高收入国家,NAT的性价比相对较低[41]。截至2012年,已有30个国家开展HBV NAT筛查[42]。我国于2015年12月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也将核酸检测纳入血液常规检测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输血安全。

4 OBI的流行病学

4.1 地理差异:在HBV高流行地区,约40%~90%的人群先前有过HBV接触史,在HBV低流行地区,仅5%~20%的人群曾有过HBV接触史[43]。Liu等[44]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国OBI发生率约为0.094%,总体样本量为571 227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一项统计显示,在217 595例献血者中有67例患OBI,发生率为0.031%[45]。中国台湾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10 824例献血者,检出12例患OBI,发生率达0.111%[46]。其他文献显示,当以HBsAg阴性且HBcAb阳性来定义OBI时,北美地区患病率仅0.1%~1.05%,欧洲地区约0%~1.59%,东亚地区则上升到6%[47]。

4.2 病情差异:对于合并丙型肝炎的患者,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致免疫功能减退或缺失的患者,OBI发病率较高。在意大利,合并丙肝的患者中有33%可检测到HBV DNA阳性,这一比例在东亚国家可超过50%[48]。其他慢性肝脏疾病中,OBI的患病率也达20%~30%[49]。日本一项关于血友病的报道称,OBI患病率可达51%[50]。土耳其HIV感染的患者中,HBcAb(认为是OBI标志物)阳性率约19.1%[51]。另外对于高强度抗病毒治疗、CD4+细胞数量和HIV RNA是否影响OBI患病率仍存争议[52]。

4.3 检测差异:检测HBV DNA有不同方法,HBV的基因靶点也不尽相同。一些商业化的检测对HBsAg突变的检测更为敏感。对于检测样本的选择,是肝组织还是血清,以及待测样本量的不同都可能影响OBI患病率。值得注意的是,血清样本中HBV DNA含量或许有波动,因此,单次检测阴性并不能排除乙肝感染,应采用连续样本检测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5 OBI的感染力

5.1 影响因素:影响OBI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为:① 病毒载量(每毫升HBV基因拷贝数乘以输血血浆体积),研究表明,含较低浓度HBV DNA的血液便可以感染受血者[53],Allain等[54]研究中指出,HBV DNA的半感染剂量经对数换算为1.049 log 拷贝/ ml;② 献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HBsAb,输血时该抗体能否被动获得,受血者先前是否接种过疫苗都将影响结果。普遍认为OBI献血者血液中若含有HBsAb,将不具有HBV传染性。只有含HBcAb或仅含有HBV DNA的OBI患者才具传染性;③ 受血者免疫状态低,免疫力降低可能因婴幼儿阶段免疫功能受损导致,也可能在成年后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而导致[55]。受血者感染HBV的风险与OBI流行率并无直接关联,或许是因为HBV高流行区域,多数受血者先前接触过HBV。日本红十字会统计显示,受血者输注了OBI患者血液后,HBV感染率为0.3%[56]。

5.2 不同血液成分的情况:对于不同血液成分,其感染力也有所不同。Allain等[54]实验根据HBcAb阴阳性来确定是否存在OBI,进而评估供血者不同成分血液对于受血者HBV感染率的影响,其中红细胞、浓集血小板和新鲜冻存血浆的感染率分别为31.1%、50%和84.2%。对于未接种疫苗的受血者,输注红细胞、浓集血小板和新鲜冻存血浆感染HBV的概率分别为39%、67%和100%。尽管这项试验的样本量不大,但可以佐证不同成分的血液中OBI感染力存在差异。这或许是因为红细胞的病毒载量相比血浆低,故而红细胞的感染性低于血浆[57]。

6 OBI与肝移植

根据2016年中国CLTR数据,成人肝移植的平均输血量为2 070 ml。由于肝细胞容易定植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若移植过程中患者输注血液源于OBI阳性供血者,便存在感染HBV的风险,受血者可能出现新发乙肝。由于HBV为嗜肝病毒,肝脏为HBV病毒库,因此在原位肝移植中,如果供者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可传播HBV给受者,又由于肝移植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受者更易出现OBI传染。当HBcAb阳性血液应用于HBsAg阴性受者时,需行抗病毒预防治疗,这种预防措施对预防受者出现HBV感染十分有效[58]。常用的方法是单用抗HBs免疫球蛋白或联用拉米夫定,尽管单用拉米夫定高效且性价比高。然而,许多文献报道预防治疗无法完全避免输注OBI供血者血液的肝移植受者再次感染乙肝。HBV基因可能源于肝移植供血者,也可能源于受者,甚至两者都存在[59]。目前,对于OBI是否影响肝移植患者远期效果尚存争议。

7 防控策略

输血治疗因其难以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现代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OBI经输血传播HBV已较少出现,而在HBV高流行地区以及因高昂成本无法对献血者血液广泛开展NAT检测的地区中仍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一项国际调查显示每百万献血者中约8.55人存在OBI。某些高收入国家开展了HBcAb检测和HBV NAT检测,某些中低度流行地区改良了HBcAb检测方法,提高了血液利用率。尽管成本较高,NAT更适合在高流行地区进行筛查HBV。OBI血清学情况十分复杂,某种单一情况的出现,不能简单排除其他可能性对OBI的影响。应彻底了解其实质,不能完全依赖某种检测手段,而应该综合各种检测技术来全方位评估献血者血液质量,并且更多相关研究亟待开展。或许,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那些高流行地区,对新生儿疫苗接种的普及是克服OBI的唯一方法。

猜你喜欢

受血者肝移植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1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学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