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眸而知人心
2018-01-29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江晓静
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 江晓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一篇小小说,小说以一扇窗户为焦点,通过两位病人对窗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告诉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扬善弃恶。在对教材的反复研读中,我发现作者泰格特对文中“远窗病人”的眼睛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处,但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正是探究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切入口。笔者就决定依葫芦画瓢,尝试着以“眼睛”作为整篇文章的突破口组织整堂课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能解读人性的复杂与丰富,悟出人生的哲理。
【案例描述】
导入:“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钱钟书
透过泰格特的《窗》,去看看窗外的景,走进人物的内心。
首先,让学生“找眼睛”: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的,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描写,鲁迅谈小说人物的描写秘诀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就你的阅读印象,本文作者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有哪几处呢?生一:当他为“每天为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的想法困扰,病情加重时,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生二:当他的同房病友在生死边缘挣扎时,他“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师: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这是一双自私、冷漠、无情的眼睛。
师:故事的开始他就是这样一双眼睛吗?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依据。生一:开始他应该有一双痛苦的眼睛,因为他病得很严重,“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而且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能静静地躺着”。
……
师:不得不说这五位同学对文本的分析是十分到位、深刻的,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我们看到了这个病人他对健康的渴望,生活的热爱,也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挣扎,更看到了他的自私、冷漠与无情。远窗病人曾有过的痛苦和挣扎在警示着我们:我们离远窗病人究竟还有多远呢?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的美好时,我们是否会羡慕、嫉妒甚至是恨呢?生:会。师:有没有想到要杀死拥有美好的人呢?生笑:不会。
师:所以人性中善良与邪恶共生,天使与魔鬼同在,如果我们缺乏自制力,一直让恶念滋生,就会成为向远窗病人那样灵魂丑恶的人。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正在于此,他也讨厌那些没有自制力的人,所以给他一个什么结局呢?
生齐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可谓处处埋下伏笔,处处带有讽刺意味,他“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见到的是——四面墙;抬头看到的是——天花板;最后费尽心思搬到靠窗的病床上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些墙何尝不是他的心呢?冷酷、丑陋、无情。卑劣丑恶的心灵是看不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
其次,让学生“画眼睛”:
师:当远窗病人看到“窗外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时候,他的眼睛又会怎样呢?请用一两句话写写他的眼睛,通过眼睛表现其心境。大家的这些想法作者想到了吗?为什么不写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呢?
提供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强烈的反差,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
师:大家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在这样的眼神中,我们有看到近窗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关心病友、舍己为人。
再次,让学生“论眼睛”:
师:透过一扇窗,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景色。远窗病人的那双眼睛,折射出他的心灵。面对同一个窗口,为什么两个人的眼睛却“看”到了不同的景色?生一:近窗病人,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珍爱他人,敞开了心灵之窗,他能看到窗外的美景。
师:他的窗,面向太阳,开向美丽的公园。生二:远窗病人,嫉妒心驱使,心灵之窗关上,最终完全封闭,只能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他的窗,面向黑暗,开向丑陋的秃墙。
师:所以,这是一扇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心灵。
最后让学生“识眼睛”:
师:原本善良的两个人,因为心灵的不同,看到不同的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心中充满真善美的人,看到的就是美好丰富的世界。透过《窗》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泰格特又拥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呢?生:他应该有一双惩恶扬善的眼睛。
【案例反思】
《窗》这篇小小说文字浅显,含义深刻的句子也不多,学生一读就能读懂。这就为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含意造成了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以远窗病人的“眼睛”为切入点,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几个环节。
找眼睛——描写远窗病人眼睛的句子,窥探人物的内心;画眼睛——当远窗病人看到窗外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的眼神又该是怎样;当近窗病人为远窗病人讲述窗外美景时,近窗病人的眼神又可以怎样呢?论眼睛——为什么同一扇窗,两人却看到不一样景色,分析人物形象;识眼睛——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何在,你明白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综观这一节课,我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还较合理,能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这种个性层面的深入解读,是富含新意的解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真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能真正调动学生研读文本的欲望。
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是很明显的,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发言这方面的技巧还有待提高,方法还有待多样化。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这一方面,教师的点拨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在拓展延伸时可以走出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体会,比如因为一个善念或恶念的出现而自豪或后悔、羞愧的经历,这样可能会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对自己的言行更有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