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础 重实践 提升语文素养
2018-01-29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小学金虹霞
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小学 金虹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的基础练习,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并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一、读悟结合,以悟促读,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
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学通过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读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田园诗情》的教学课堂中,贯穿始末的就是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活动,更可贵的是朗读和品悟紧密结合,做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实现了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1.读活画面 提升朗读能力
语言是最具想象力的,语言是最具张力的画面。文中有这样一组描写荷兰草原的短语: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绿意盎然的乡野村间;碧绿色的低地;在天堂般的草原上。
教学伊始,老师请学生边读想象,这样的草原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透过文字立刻说:“感觉很惬意,因为到处都是绿色。”“感觉很舒服,我真想躺在草地上。”等等。当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及时出示相应的美丽图画,瞬间这几个短语所呈现的画面,越发丰满鲜活。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请把你的感受放进朗读中”,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感悟,有了图片的铺垫,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带上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时,声情并茂,让人为之陶醉。
2.提炼话题 训练概括能力
教学研究证明,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设计一个精当的核心问题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话题:这是_________的诗情,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教学时,在每一段的学习后,教师将这句话以诗的形式来呈现,引导学生把感受凝练成一句话,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关注写法,适时写话,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钱老师在课文教授过程中注重对文本写法的提炼,并适时进行写话训练,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语文文字运用的能力。
1.对比品读,提炼写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因此,在课堂中老师注重引发学生与文本言语表达互动的意识,建立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场,在教学时强调两处写法,让学生对比品读,感悟作者独特的表达形式。
2.模仿练笔,强化运用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就会渐渐消解淡化。因此,教师应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提升学生运用言语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一定的言语形式,让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鉴,进行语言实践。
三、小组合作,注重交流,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形象地告诉我们,所有学科学习,老师的教学必须关注孩子学习方法的习得。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不能只把目标仅仅定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渗透。教学中,老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
1.上台板书,展现自主
本堂课中,老师把板书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在学生进行品悟归纳后,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上台进行板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舒适、悠闲、恬静、宁静”等词语工整地书写于黑板上时,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调动,大家都想有机会上台,这样一来,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劲头更足了,品悟的也更到位了。
2.小组合作,学会交流
当下,学习型小组的建立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很多课堂都大力提倡要设计小组学习的教学环节。课堂中,老师在提炼“想象画面、用心感悟、感情朗读”的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几个动物的画面进行了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老师出示了相应的导学提示,让小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而后安排的小组交流,则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的个人水平,或朗读、或谈感受、或组织互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交流中获得较好的提升。
四、开放话题,适时质疑,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问题意识。“学贵有疑”,毋庸置疑,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学生,他所思考的范畴一定广一些,深一些。因此,借用语文课堂,开放话题,适时质疑,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1.开放话题,促进思维的广度
语文教学要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目标意味着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通过一个课例的教学,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形成一种发散思维的模式。
2.适时质疑,挖掘思维的深度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终生学习。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现有的文本学习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促使他们的思维朝纵深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