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世界先进水平高职学院树立特色强校品牌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2018-01-2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院技能教学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50)

一、品牌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品牌是信誉的凝结”,品牌反映一个集体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学角度上,品牌具有广告效应、聚合效应、带动效应和衍生效应。在社会学角度上,品牌是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的社会大众中积淀形成的功能、价值取向的概念和一定深度的认同。品牌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商品,品牌的范畴扩大到如教育品牌、高校品牌等等。高校品牌是指某一大学的性质、历史、名称、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是目标受众对这一高校产生的清晰、明确的印象以及美好的联想。一所高校品牌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有力标识,更是这一高校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表现。高校品牌的核心在于它的个性化、独特性以及创新性。高校品牌也包括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为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平台,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办学形式出现了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否有其高质量、独特的品牌做支撑将决定其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品牌是在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理性思考及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是基于学校本身的个性化的办学思考,是对先前办学的总结提升和概括。而品牌一旦形成,又将优化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地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围绕国家改革开放、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结合学院实际,我们总结提炼了学院“八大品牌”,积极探索品牌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通过品牌的研究、建设、实践、凝练,逐步树立渤海优秀名片,充分发挥品牌在世界先进水平高职学院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学院发展提供持续不竭动力,为天津市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注入新的力量。

二、品牌建设路径和方法

(一)坚持品牌引领

品牌是生产力,是文化力,是竞争力。品牌体现着创新的智慧、育人的品质,倾注了师生的情怀,传递着文化底蕴和价值观,是学校对学生所能够承诺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学校的品牌包含了历史、文化、专业、教师、科技、学生、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构成品牌的要件,品牌的打造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某领域。

(二)创新品牌内涵

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代代学校管理者竭尽毕生精力、甚至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惜代价去追寻的理想,而非一种手段。学院多年来紧紧围绕天津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的指导思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坚持“立足化工、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以化工为主,相关多元,多业态发展”为发展路径,“在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上、在打造行业办学特色上、在强化行业办学产学研结合上、在坚持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狠下功夫”,实施了“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立校、依法治校、开放办校”五大发展思路,并建立了领导班子分工负责、领衔打造“八大品牌”,建立了常态化的品牌建设机制体制。

(三)发挥品牌示范

品牌是差异化发展到极致的一种承载和体现。教育品牌更代表了一种契约。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指出,“国家社会不仅需要爱因斯坦,还需要爱迪生,我们有孔子,我们还需要鲁班”。要传承好中国文化,就要把大国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学院多年来从3个维度传承化工产业民族文化,并通过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来形成自己的化工校园文化品牌,努力培养新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标准的大国工匠。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学院逐步凝练了的渤海文化育人品牌、渤海鲁班工坊国际化品牌、渤海大赛品牌、渤海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品牌,并引领着学院的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三、学院“八大品牌”的构建与思考

(一)以党建工作为龙头,打造政治挂帅的“渤海党建品牌”

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党对学院建设发展的全面领导,党委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当好班长,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党委牢牢守住一方水土,高高树立一面旗帜,真情培养一方学子,以党性铸师魂,以党风促校风,以党纪树政绩,坚持用党员干部的政德,带动教师队伍的师德,用教师队伍的师德,带动学生的品德。通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廉洁建设、纪律建设等,在校园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树立了以党建品牌为引领的品牌建设战略,以品牌意识、品牌思维、品牌创建的品质要求,为学院新时代建设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

(二)以天津市人民政府确立的“做实做强泰国鲁班工坊,并作为中国境外首席基地,发挥旗舰与标杆作用”为契机,打造“渤海国际化品牌”

1.加快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元素。学院现有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5个,形成了化工工艺、环境保护、工业分析、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的国际化专业群。正是基于此内容,学院顺利在泰国建立的我国首个鲁班工坊,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鲁班工坊结合泰国当地产业需求,把机电一体化国际专业教学标准输出国门,得到了泰国院校的欢迎和国家教育部门的学历质量标准认同。

2.全面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学模式。在“鲁班工坊”建设方面,嵌入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并将中国大赛优秀装备、优秀教学资源融为一体,在国际合作培养当地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强国际间教学组织的互融互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国际化的障碍首先来自语言,泰国留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先安排在汉语言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中国语言学习,然后进行双语(中文和英文)环境开展专业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组织了留学生多项实践活动、文化体验等,不断增进两国青年的人文交流,实施了“中泰一家亲、互学一帮一”活动,实现了中泰师生的快乐互动。开展了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太极社团等,组织参观长城、两国学生共同开展包饺子活动及泰国泼水节活动,体验两国传统文化,增进彼此文化的共通。

4.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人才培养形式方面,采用了学历教育与短期学生交流培训相结合。一是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学院共接受来自泰国的45名留学生,共有3个专业进行为期三年的学历学习。学院与驻泰国中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合作协议,目前首届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已经全部被泰国的中资企业录用。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得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满意。

5.交流活动的国际化。“鲁班工坊”在泰国建立以来,学院先后选派了多批骨干教师赴泰到“鲁班工坊”开展教学培训、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培养当地学院的教师,掌握“鲁班工坊”的装备应用、国际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由他们再培养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两年多来,泰国大城技术学院、泰雅碧里技术学院、北标府职业学院、马哈拉杰工业和社区教育学院、鹄三廊工业和社区教育学院还选派50多名教师和100多名学生到我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并在学院EPIP体验中心进行实习实训。学院也同样分批组织了百余名师生到泰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咨询、人文交流和学访活动。

6.建立国际产教对接平台。2017年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鲁班工坊”为主题,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国-东盟职业院校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EPIP教学模式与各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融合,共同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达成了渤海“鲁班工坊”《5.9共识》,谋划建立国际合作的标准体系,深化各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培育一支聚焦“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队伍。

7.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派出去,引进来,培养“双语、双师、双能”型优秀教师。师资队伍的国际素养与能力是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支持。学院每年聘请德国、美国、法国以及国内许多著名学者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并定期开展讲座。学院还每年派出教师分别到澳大利亚和德国培训学习。

8.教学装备国际化。在实训装置建设上突出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应用技术,建立中外两地远程教学设施,更符合时代需求。在建设过程方面,结合了中国优秀企业教学装备和泰国境内中资企业人才需求。泰国“鲁班工坊”运营以来,共为泰国及其周边国家教学培训学生近4000人,印度尼西亚学生经过训练后,参加国家自动化生产线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泰国学生培训后,获得第11届东盟技能大赛自动化系统竞赛的铜牌。

(三)以党十九大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以“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和“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运营创新体制为驱动,打造“渤海化工职教集团品牌”

1. 坚持行业办学特色,紧紧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围绕产业的发展,做到专业调整与产业调整同步紧紧围绕化工产业链构建专业链,实现化工专业群与化工产业的对接,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2. 通过实施“双栖制”师资队伍建设,打破职教师资瓶颈,实现教师和师傅的深度融合。“双栖制”队伍建设工程是实现师资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地整合与利用职教集团和社会资源,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结合专业发展方向,聘用国内外、校内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壮大学院师资队伍,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3.以“现代学徒制”教法为手段,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现代学徒制的建设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贴紧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采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合作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内容、以完成“工作项目”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课程教学;教学中根据工作项目的进度、难易程度进入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循环教学,聘请兼职教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贴紧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两栖人才”。

4.通过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培养体系衔接,为学生未来成长,构架中-高-本-硕-留“一站式”学习通道。与天津市化学工业学校等单位共同完成三二分段学制中高衔接;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班;与天津5所大学签署协议、以及利用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共同搭建应用型硕士和博士后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共同合作国际人才和留学生培养;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为学生发展、职工进修、岗位学习拓展了空间。

(四)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德技并修”,“创新竞技”为方向,打造“渤海大赛品牌”

1.学院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将劳和美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石化产业培养了千万产业大军。

2.学院秉承“竞技对接岗位技能”的办赛理念,把竞赛标准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实施“竞赛赛项设计”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竞赛考核项目”对接“产业尖端技术”、“竞赛经验成果”对接“教学水平提升”、“竞技导师培养”对接“教学团队成长”等多项工作举措。

3.学院积极总结技能大赛经验,及时反哺教学,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成果转化工作,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4.在学生中积极引导“一生一能一出彩”的成才行动计划,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出彩的成长氛围。学院连续9届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工业分析检测大赛团体一等奖,尤其在近5年连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赛项高职组第一名,成功实现“五连冠”的骄人成绩。

(五)以传承百年化工文化,培育“范旭东、侯德榜新时代传人”为精神,打造“渤海文化育人品牌”

1.突出文化建设为核心,推动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强石化文化的传承,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范旭东先生提出的“四大信条”和侯德榜民族创新的“红三角”企业品牌文化。利用学院化工文化园、化工文化长廊、“渤化杯”大赛精神以及校史馆等载体加大化工文化的教育宣传。

2.强化企业安全文化传承。坚持把校园文化与安全文化结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安全意识,营造学院安全发展的校园氛围。

3.开展“安教乐道”,促进学院“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考风”五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创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实现寓教于乐。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建文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校园文化育人特色。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对科技社团和文化社团的指导,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为校园带来鲜活的石油和化工企业一线技术技能和企业文化。激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行动,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去调研,到国家贫困地区去志愿服务,到海外学习拓展基地友好交流。

(六)以全面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和“智慧服务”为载体,打造“渤海教育信息化品牌”

1.教育的信息化,首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师没有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不了解现代化企业的技术,不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没有信息化的教学思维和手段,就无法面对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学院始终把“信息化”、“数字化”作为建设现代化高职学院的重要支撑,把教师信息化水平作为衡量技术技能的重要参数。以教师参与各类信息化大赛为契机,围绕大赛开展各类专项培训,从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仪态仪表等多方面提升参赛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能力。

2.学院成立教师信息化大赛领导小组,并制定详实的信息化大赛实施方案,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做到奖励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大赛氛围。大赛开办6年以来,我院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工作中共获得国家级大赛奖项7个,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市级大赛奖项33项,其中:一等奖8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2个。

3.实施师资队伍“双引、双聘、双送”“三双工程”。长年从企业选聘引进百名“双栖制”的高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实践指导教师,每年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紧缺专业教师,优化教师结构;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客座教授;选送学院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国外进修培训,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挂职锻炼培训、技术服务支持,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七)以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为目标,打造“渤海生态文明校园品牌”

1.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以和谐校园为根本,以平安校园为基础,以美丽校园为载体,师生动员,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弘扬生态环保文化,打造了生态文明校园,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2.以每年春季植树节和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契机,实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创建了整体靓丽、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不断美好“一线一物一馆一中心”的校园风景线。

3.不断推进节约型校园、循环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行为、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了校园空气质量全面监控的大气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全天候监控校园空气质量。

(八)以全面普及推广应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为技能人才培养重要途径,打造“渤海EPIP品牌”

1.把“EPIP”教学模式普及应用到各类专业、课堂、社团的教学活动。快乐的学习总是高效的学习,通过“EPIP”的应用,真正增强教师在各项工程教学方面的设计能力,学生提高在工程学习方面的技术能力,师生在教与学的工程实践中共同培育创新思维,协作精神,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EPIP”的应用,把抽象的繁多技术以泛在的工程模型(或模拟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这无疑是现代职业教育对传统应试教育的转化,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对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快乐教育理念。

2.进一步拓展学院“EPIP体验中心”功能,深化信息类、机电类、化工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校内外的EPIP导师团队,创新课程体系,开发拓展更加广泛的EPIP应用领域,真正使教育教学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EPIP 的应用中“传道、受业、解惑”。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班墨文化注入鲁班工坊建设和EPIP教学模式中,用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全国石化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和EPIP国际教育联盟组织发起单位,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模式,把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EPIP与世界分享。促进EPIP教学模式在中国、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四、关于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打造品牌,凝练特色,跻身一流,追求梦想是学院的建设方向,实现世界先进水平高职学院需要品牌的支撑。当然学院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八大品牌品牌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只有统筹协调,步调一致,同心同向,才能同行并进实现美好梦想。

猜你喜欢

学院技能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拼技能,享丰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画唇技能轻松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