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用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2018-01-29朱文墨

体育风尚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质协同青少年

文/朱文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人的发展才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只是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健康的体魄是人们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时至今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共识,并且在国家层面,我们也给出了强健体魄是合格的现代公民诸多必备要素的关键一环这一提法。如何养成或是保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呢?我们认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抓起。而众所周知,青少年群体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并有少量碎片化的时间在社会(更确切地说主要是社区)环境中度过,因此想要改善或是促进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养成,理所应当地要把研究的焦点搁置在这三大主要节点。笔者基于协同理论,试图讨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用问题

2015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水平继续处于下降态势。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仍旧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早前已有学者就此提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发展,合力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解决的办法,也确实对改善青少年体质推动青少年群体全面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目标不统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责任不明晰”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体系建构不全”三个方面。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观念不统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机制不健全”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衔接不到位”[1]。这直接导致微观上“导致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的减少”、宏观上“无法有效扭转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必须对协同发展的提法做进一步的反思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作用机理

(一)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由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学科综合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门理论学科,是系统论的重要分支。该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看似千差万别属性各异的无序事物(子系统),都可以通过互相配合和协作最终实现系统的良序发展,也就是产生协同效应。这种效应对于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均有效用。复杂系统在足量外来能量或是聚合效应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就会使子系统之间产生所谓协同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指标,从无序变为有序,在杂乱无章中生发出某种稳定结构来。显然,协同效应的好坏程度必然由复杂开放系统各子系统协同状况来决定,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得好,就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进而推动事物发展[2];反之,则可能继续无序甚至出现更加糟糕的局面。协同理论同时还认为:在复杂事物诸多子系统中,质变快的要服从于质变慢的,但率先处理好最主要子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推动其他子系统的良序发展。这就是说,依照协同理论,我们必须将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当中,学校教育处于主体地位。

(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1.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学校体育在三大子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一般认为:学校体育是通过影响人的身体,培养合格人才的方式和过程。西方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既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体育制度安排。概要而言,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在诸多教育子项中处于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地位。并且我们的体育教育也更多地是遵循自愿原则的,我们所提倡的“终身体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乃至于我们有针对性的体育健身课程,也是完全合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律的。

体育作为一种融合健身与娱乐于一体的社会活动形式,已经逐步深入到中国家庭。正在或是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推动“全民健身”分为和实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居室为环境条件,根据家庭成员自身的需要,选择健身时间、内容和手段,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目的一种体育形式[4]。分为启蒙阶段和整合提升两个大阶段。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以父母家人的示范和带动为主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育起孩子们热爱体育,喜欢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阶段是在青少年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感染和熏陶之后,重回家庭,充分利用家居环境和碎片化时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形式。未来的趋势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融合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作用分析

学校体育的开展必须遵循当时社会需要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从权利的角度而言,人们有用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因此用公权力去干预学生的体育生活,并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看似不合理的;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主要由国家举办,并且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的社会需求实际上从大处着眼,适合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体育是伴随着近代社会而生的产物。虽然历史上,我国曾经出现过诸如蹴鞠、马球、摔跤、骑射等具有社会性的体育活动,但是这些体育项目一般区域性较强,同时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下的体育理念。社会体育正式秉承了“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理念下的产物,它没有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一样要求高,往往可以充分利用身处社会环境,最大化地利用体育自愿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的一种体育形式。其主要表现为社区体育的形式。如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农村社区,发展到今日,已经呈现出只要有体育训练设施就能够发展社会体育的状况[5]。总之,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家庭体育,生活化、社会化都是趋势更是过程。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开始形式迥异,但是它们却又有着高度一致的目标。就是要在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并且它们都遵循“终身体育”、“全面体育”和“和谐体育”的理念。其次是管理的动态性,人是动态的[6]。被管理者的青少年是动态的,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里,他们会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活动,与此相对应就是他们会拥有不同的管理者,学校、家长和社会人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相对联动的机制,以便于无论他们人到哪里,我们都能够贯彻我们既定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政策。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促使青少年们向着有利于体质健康的生活方式靠拢。另外,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从实践层面推动青少年们认真践行“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7]。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用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思想,完善机制,建构合力

协同发展,要求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相关优质资源和力量,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互助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重视请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社会要增强对促进青少年健康的责任感;父母要积极为子女减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归运动场。完善协同体制机制,为三方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保障。构建三方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发展;完善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加强三方的协调、互动和互补,进一步发挥协同促进能力。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衔接;社会与学校的对接;发挥三者合力[8]。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日益普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三位一体,协同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从资源共享的视角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在空间和时间方面虽有分异,但是体育自愿的占有上却有共享性,这里包含理念层面。全社会要努力响应国家号召,协力推动体质机制改革,实现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发挥其三者合力作用,充分释放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功能,推动学校体育走出校门,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有助于我国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养成[9]。这个过程,要求各方人士,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庭体育的熏陶作用、学校体育的主体作用和社会体育的氛围作用。推进资源开放共享,提高优质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控和监督,进一步推动“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助力青少年乃至整个国民体质体魄的强健。

(三)建立健全评估和监测机制

当前青少年体质整体合格,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形体的、内部身体机能的、器官组织系统官能的等体质健康隐患。这些细微病患已经影响而且还将会继续影响青少年体质素质的提高,长远看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传续大为不利,也不利于构建现代国民综合素养体系。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价值观念到时间操作都会面临和遭遇到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但青少年的健康又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惕励前行,毫不松懈。建立健全评估和监测机制,有利于对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进行动态的过程监控和有效的结果评估,这样可以随时纠错,改进我们的理论和实践。

[1]刘雨蒙,吴海菲,曾吉.近十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09):799-801.

[2]杨栋.我国近十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16,38(02):82-86.

[3]李志华.学校体育与家庭、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6.

[4]陈建军.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47-48+4.

[5]郭秀文,高晓君.基于学校因素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0):106-110.

[6]高晓君,郭秀文.基于家庭因素视角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03):101-105.

[7][8][9]李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0):134-136+140.

猜你喜欢

体质协同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青少年发明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