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符号象似说的几点质疑
2018-01-28钱妮妮
钱妮妮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语言符号的本质到底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学者们就一直对此争论不休,但时至今日,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然而,多年的争论无果并没有减少学者们对此话题的关注;相反,自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两个头等的重要性质”之一提出来之后,有不少学者纷纷提出不同意见,学术界对于任意性的反对呼声越来越高,而与任意性相对的象似性学说逐渐盛行。象似性学说的支持者为数不少,且在语言学领域都有很高的权威,如国外有Peirce、Haiman、Givón等,国内有许国璋、沈家煊、胡壮麟、刘润清和张绍杰、王寅、秦洪武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索绪尔等人的任意性学说是个错误?是否其作为“语言头等重要原则”的地位应该被象似性所取代?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对于语言符号本质属性的界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在很早之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意识到,任何语言的声音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语言学家Whitney也指出,现存的每种人类语言都是任意的符号实体。而真正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做出系统的阐述的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Saussure),他将任意性分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并分别做了详细的解释。
(一)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
索绪尔指出,语音符号连接的不是食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性形象。他认为概念和音响形象都属于心理的范畴,因此语言符号其实是一种心理实体。同时,他用“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这两个术语来分别表示音响形象和概念。他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并将这条原则视为头等重要的第一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系统。
同时,索绪尔对任意性做了注解,他认为能指与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并以“姊妹”为例加以说明。他指出,在法语中“姊妹”的概念与用来做它的能指的s-o-r(soeur)声音没有任何自然内在的联系,它也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来表示。此外,世界上的语言多样,而我们却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指代同一个人或物。比如,法语用b-o-f(beouf)指代o-k-s(Ochs),而德语却用o-k-s指代该种动物。可见,选择什么音段表示什么概念是完全任意的。为什么用sky表示天空,用cloud表示白云,这些是无理据可循的。语义本身并不能决定语音的选择,例如“房”这个概念并不一定要发成fang这个语音,因为在其他语言中,语音会有所不同。因此,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
对于象声词和感叹词这两种看似有悖于任意性原则的现象,索绪尔认为它们只是任意性的特殊情况,象声词和感叹词不属于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们的数量也是少之又少,并不能由此而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因此,语言符号具有一种绝对任意性。
(二)索绪尔的相对任意性
虽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被索绪尔视为语言的“头等重要原则”,但他同时还提出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这两种概念。在他看来符号可能是相对可论证的,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因此,语言符号同时具有绝对任意和相对任意的特征。他以法语中的vingt(二十)和dix-neuf(十九)加以阐述,他认为vingt一词是绝对不可论证的,但dix-neuf不是完全不可论证的。vingt在任何意义上都无法与这种语言共存的要素建立起联系,而dix-neuf却与这种语言中共存的要素有着联系(dix表示“十”,neuf表示“九”)。分开来看,dix和 neuf跟vingt一样,具有绝对不可论证性,但dix-neuf却有着相对可论证性。
二、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虽然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原则长期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界,但对于任意性的质疑与反对一直存在着。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公元八九世纪的拜占庭时期的哲学家,到中世纪的唯实论者都认为:语言符号与所指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联系。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又不断涌现出许多反对任意性的学者,他们所提倡的象似性学说是对任意性学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国外的象似性支持者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Peirce)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他把符号(sign)分成 3 类:icon(象似符),index(标记符),symbol(代码符),并将象似符所表示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称为象似性(iconicity)。皮尔斯认为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约定性、相似性或相关性。象似性是指象似符与其所指之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它也可用“临摹性”“拟象性”“相似性”“理据性”“可论证性”等术语来表达。
美籍俄国语言学家雅可布逊(Jacobson)对语言的任意性也提出了异议。他在1965年发表的文章《探索语言的奥秘》中指出,语言组合关系上也存在着一种拟象性:复句中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与它们所表达的两个事件发生的顺序是一致的,同时他列举了恺撒之名句“veni,vidi,vici”来加以佐证。
Haiman在《自然句法》和《句法象似性》这两本书中探讨了语言句法中存在的象似性现象。他认为语言结构上存在两种形式的象似性:成分象似与关系象似。美国语言学家吉冯(Givón)也指出,人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的非任意的,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象似性。
(二)国内的象似性支持者
国内语言学者中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就曾对任意性提出了质疑。他指出语言在语音系统、语法系统及词汇系统上都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季国清则认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掩盖了语言的本质,语言和世界的目的性构成语法和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王寅教授在支持象似性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同时也发表了数十篇相关性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文章,王寅教授对象似性理论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除此以外,张敏、严辰松、秦洪武、顾嘉祖、范文芳、汪明杰等国内语言学家都对象似说持肯定意见。
三、对语言符号象似说的几点质疑
综合各种支持象似性学说的文章,象似性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语音象似性、词形象似性、词素象似性以及句法象似性。如此之多的象似性的存在,能有足够的理论说服力代替任意性成为语言的头等重要原则吗?笔者认为,象似性学说虽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语言的可论证性,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商榷。以下就对象似性学说提出几点质疑:
(一)质疑点之一:有关语音象似性
1.从语音根源探析
王寅认为,语音象似是指某些词语的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一种象似关系,比如语言中的拟声词。他进一步举例,如cuckoo(布谷)这个词的创造源于cuckoo的发音与布谷鸟的叫声相似;又如cracker(爆竹)与爆竹本身燃烧时所发出的声音相近。但为何“布谷”是“cuckoo”,而不是“cracker”?为何“爆竹”是“cracker”,而不是“cuckoo”?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如英语中的二十六个字母,它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任意性。因此,字母u发[u:]而不发[a:]或[e]等其他音,英语中的二十六个字母也不会变成二十七个。所以,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又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使用而得到确认。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分析语音象似性的另一个方面,即英语中有不少语素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有直接联系。如gr-常表示“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相应的词有 groan、growl、grumble、grouse等。又如 fl- 与 gl- 往往与闪耀的或移动的光线有关,相关的词有flare、flicker、flame、flash、flick、glare、gleam、glisten、glint、glow等。而-are暗示强烈的光线,如 flare、blare、glare、stare等。从表面上看,以上含有同一语素的词在意义上的确存在着联系,但对于 gr-、fl-、gl-、-are而言,如果探究每一个最小音节的形成过程,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具有任意性的,只是经过社会规定约束之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被大众广泛接受。
索绪尔认为,虽然有的符号是相对的可以论证的,但是可以论证的符号的各个要素本身是任意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象似性是建立在任意性基础上的,或者说任意性为第一性,象似性为第二性。
2.从“能指”与“所指”的真实意义上探析
索绪尔用“能指”与“所指”来分别表示“音响形象”和“概念”,并认为“音响形象”和“概念”的联系是任意的。但支持象似说的学者将“能指”与“所指”理解为“形式”与“外界事物”。就拟声词而言,“形式”指的是“声音”,那么“声音”和“音响形象”是不是等同的?“外界事物”是不是等同于“概念”?王艾录认为,“声音”是物理的,“音响形象”是心理的,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种事物。“概念”不能等同于“外界事物”,因为“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而“外界事物”是一种实体存在物。至于“声音”和“外界事物”之间是否存在任意关系,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如果将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声音与外界事物关系,那么一切关于任意性原则的探头都将失去意义。
此外,在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中,所指是一种概念,是对它所指代的客观对象的认知,而不是它所指代的客体对象本身。因此,即便拟声词或象形文字能体现象似性,那也只是能指与所指指代的对象之间在听觉或视觉上存在的象似性,这与索绪尔理论中所指和能指之间的象似性完全不同。以布谷鸟的英文“cuckoo”为例,该语言符号仅仅与某种鸟的叫声谐音有相似之处,即能指与所指指代的客体对象之间存在着听觉的象似性,而与有关这一鸟类的认知所形成的概念毫不相干。因此,即便象相似说法成立,也不能证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因为这与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毫无关联。据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符号象似说”在这一点上难以成立。
(二)质疑点之二:有关句法象似性
1.“句法”是否属于索绪尔所讲的“语言符号”?
索绪尔的一句“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引来了无数学者的争论。象似说者反对任意说的一个重要理据就是“句法象似性”,并分别从距离、数量、顺序、标记、话题以及句式上举证反驳。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到底指的是什么?“句法象似性”能否对任意性学说构成威胁?
《语言学教程》中“句法”(syntax)一词的定义为研究语言中组合成句子的支配规则,或者简单地说,是研究句子的构造。从这个定义中,句法的研究对象可以一目了然,即为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而非单个语言符号。
王艾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索绪尔的任意说,最终得出结论:索绪尔认为只有单纯符号才是绝对任意的,而合成符号是可论证的。因此,并不能用合成符号的可论证性来批评索绪尔的任意说。鲁苓同样也否认了将句法结构中存在的象似性作为象似说的有力论据,因为句法结构不属于语言符号的能指范畴。
因此,象似说者虽然不遗余力地用句法象似性来指责索绪尔的任意性,但他们却没有从根本上搞清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及其任意性的真正含义。对于这一点,朱永生教授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质疑任何人的观点前,必须要弄清别人提出观点的角度,否则就可能曲解别人的本意。当初索绪尔在提出任意性观点时,他指的只是语言单个符号所含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非象似说所指的合成符号,因此这并不能成为任意性原则的漏洞之一。
2.句法的本质是象似性吗?
象似说认为,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句子中词的排列次序也反映出人的思维与认知顺序。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思维,语言与认知思维之间存在象似性。而从句法层面上分析,一个句子中词序的排列是人类认知顺序影响的结果,因此得出句法象似性这一结论。但这一说法又给我们抛出了另一个问题:人类的认知顺序是否受到了语言的影响?
哲学上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既然如此,人的思维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作用。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会或多或少地作用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其中包括人类的认知顺序。举个例子,在关于顺序象似性问题上,象似说认为人类对空间的认知顺序为自上而下,因此反映在语言中就有ups and down、heaven and earth,from head to foot、from top to bottom等之类的短语。但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在人类随意地创造了ups and down这个短语之后,由于长期的使用,人类在认知顺序上就自然地倾向于自上而下,从而再创造了heavenandearth、from、headtofoot等类似的短语?因此,到底是人类的认知顺序影响了语言的词序,还是语言的词序影响人类的认知顺序,句法的本质是否有象似性,这一问题还有待考证。
语言符号的头等重要原则是什么?象似性学说能否在语言学界站稳脚跟?在支配了整个语言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后,任意性学说确实受到象似说的很大冲击。不可否认,象似性学说在理论和依据方面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的提出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语言、了解语言起了推动作用,对语言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象似性至少在语音象似性和句法象似性上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在一些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商榷。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位语言学家能断言语言符号的象似说成立。因此,试图用象似性来批判任意性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参考文献:
[1]Chandler D.Semiotics:The Basics[M].London:Routledge,2002.
[2]Whitney W D.Languag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M].New York:C.Scribner&company,1867.
[3]Saussure F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A].C Bally A echehaye,trans.R.Harris[C].London:Duckworth,1983.
[4]王艾录.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1-8.
[5]赵洋.词语的基本特性及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可论证关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8-81.
[6]文旭.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外语学刊,2000(2):71-74.
[7]Haiman 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8]Givón T.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NY:Academic Press,1979.
[9]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3):2-10.
[10]季国清.语言的本质在《遥远的目光》中澄明——语言哲学的新视野[J].外语学刊,1998(3):45-50.
[11]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2]鲁苓.语言符号: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语言符号象似说”的几个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1(2):39-41.
[13]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