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是人间痴儿郎 至真至纯话痴情——论贾宝玉之“痴”

2018-01-28伍微微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痴情贾宝玉黛玉

伍微微



正是人间痴儿郎 至真至纯话痴情——论贾宝玉之“痴”

伍微微

(安顺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痴”是贾宝玉形象的鲜明特点,这“痴”与狂、呆、傻、迂、怪、僻相生,“痴”中见狂放、呆傻、木迂、乖僻,更见天然、真实、纯净、无欲。这一“痴”的特点在其个性性情、行事待人、爱情体验中得到充分展示。

贾宝玉; 痴; 个性; 行事; 情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①此中一“痴”字,甚是道尽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与思想主旨,故回目中带“痴”字的共有9回之多: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第57回“慧紫娟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第73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第82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104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痴公子余痛触前情”、第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第118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②“痴”为后人解读品评《红楼梦》提供线索,从中可窥见作者如何“痴”,“痴”何味。

“痴”从字义的角度来看,有呆傻、无知、疯癫、入迷等含义。从文化的角度看,“痴”是一种文化心理概念,存在于人的品性、气质、思想、心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立体性、形象化的特点。行事诡异、沉迷颠倒、怪癖妄为、邪性狡黠等等,都可说是“痴”,这类人往往被视为“痴人”。贾宝玉就是这样的痴人。他作为《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是曹雪芹着墨最多、最为光彩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情感。宝玉身上充分体现了“痴”,这“痴”与狂、呆、傻、迂、怪、僻相生,痴中见狂放、呆傻、木迂、乖僻,更见天然、真实、纯净、无欲。

其实这“痴”并非宝玉独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诸如此类“痴人”很多,如晋代名士阮籍,其青白眼成为狂放怪诞的经典事例。《晋书·阮籍传》记载其母去世后:“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视人体现对人的尊重与重视,白眼视人体现对人的不屑与轻视。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1]如此随性张扬,无视他人嘲笑,实属少见,阮籍的“痴”表现出乖僻狂放的特点。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对作诗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据说有一次去访问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结果撞上韩愈的车马。所幸韩愈为识才之人,并未发怒,反而邀请贾岛到府邸谈诗。“推敲”一词亦传为佳话。传说虽不完全可信,但贾岛的那份痴迷,则是有根据的,表现出木迂沉迷的特点。

而北宋前期词家晏几道的个性品格、经历境遇,与宝玉颇多相似,故其身上的“四痴”与宝玉之痴也有相似之处。宋代诗人黄庭坚评价晏几道云:“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2]由此可见,“四痴”诠释了晏几道的品格性情:一痴:仕宦不得意,却不肯附谒权贵;二痴:文章有自己的风格,不愿趋时;三痴:家产荡尽,家人寒饥,而能怡然自乐;四痴:被人辜负不生怨恨,诚信待人不起疑惑。以这“四痴”看宝玉,宝玉不喜读时人认为重要的儒学经典《四书》,与晏几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相似;宝玉对女子念念不忘,被女子哄骗也往往信以为真,与晏几道“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相似;此外又如宝玉不愿追逐功名利禄,潦倒不通世务,似与晏几道之“痴”相似。但是宝玉又安享于富贵荣华,带有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情感更为痴情绝恋,与晏几道又有所不同。宝玉之“痴”既与晏几道有相似处,又更为丰富复杂。由是观之,通过研究其个性品格、言谈举止、思想情感,既能解宝玉之痴,亦可解红楼之味。

一、愚顽乖僻个性“痴”

《红楼梦》中多次用“痴”的语言描述贾宝玉,如“痴心邪说”“痴痴的”“痴病”“不觉痴了”“痴男”等,展示了其个性性情的特点。在第三回中就借黛玉听闻来描述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王夫人口中的宝玉更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第9回中丫鬟袭人劝告宝玉要改掉的三件事就说明宝玉的个性异于当时的男子:第一件是不要说诸如“我等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作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之类的话,这类话关涉死亡,有看轻生命之嫌,必然为人所忌讳,也不是一般男子时常挂在嘴边之说,可见宝玉心思中有女性对生命患得患失的失落感;第二件是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要作出喜读书的样子,这说明宝玉与普通读书人苦读圣贤书完全不同;第三件是不要谤僧毁道,调脂弄粉,不许吃胭脂等,这样的怪癖更是一般男子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宝玉性情顽劣怪癖。批宝玉的《西江月》二词对其作了概括: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是立身扬名之本。所以,在第9回中贾政对宝玉强调:“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大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贾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所以在得知其父贾政要盘考他的消息后,忙挑灯夜读,心里思量着“如今打算打算,肚子里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还背得出来。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背的;至下《孟》,就有大半忘了。”(第73回)这样不苦读、不熟背,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无能”“不肖”了。尤其是宝玉不时说出“痴心邪说”,凡读书上进的叫做“禄蠹”,说“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究竟何如不死的好”,“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之类的“疯话”,更是背离了封建礼教的教义,自然就于国于家无望,成为不肖男儿了。所以世人从封建传统道德的角度出发,必然对其嘲讽,认为他离经叛道的行为是“愚顽”“偏僻”“乖张”,是“痴”“疯”“呆”了。

但贾宝玉其实是有才情的,警幻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他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他吟唱《相思曲》,他给大观园题匾,都展示了其才情。只是宝玉痴迷的是《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杂书,这些恰是封建礼教不容许的,他却时常偷看这类书,视为珍宝。

贾宝玉个性之“痴”在世人眼中似傻如狂,愚顽乖僻,即指其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的不屑,以及对“男尊女卑”封建道德观念的反叛等等。总之,宝玉身上既体现出封建统治阶层的纨绔子弟习气,又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进行大胆挑战与批判,“那管世人诽谤”,则是对他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但是,贾宝玉毕竟是贵族公子,当他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家道中落后,他无力承担振兴贾府的重担,必然是“贫穷难耐凄凉”了。

二、疯傻呆迂行事“痴”

贾宝玉的言行举止在行事中也体现其“痴”,并在痴中见狂。第3回里王夫人说宝玉“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疯疯傻傻”。此回叙写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在得知黛玉没有玉后,“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还满面泪痕泣道:“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宝玉又哭又闹又摔玉,不仅体现出作为贵族公子的任性妄为、性格乖僻,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宝玉对人人稀罕的通灵宝玉的无视,他想抗争与众人“不一样”的地位,不稀罕自己的特殊待遇。他的这一番言行从痴中可见狂。

贾宝玉的行事还从痴中见呆。在第35回中,玉钏儿把汤泼到宝玉手上,“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和众人都笑了。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了,方觉自己烫了。”宝玉这一言行在别人眼中是呆是傻,后面两个婆子因此谈论宝玉,一个道:“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竞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这可不是呆子?”另一个道:“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你说可笑不可笑?”其实是因宝玉心里先顾念别人,忘了自己,才被别人认为是呆气傻气,所以宝玉之“痴”在行事中是与呆傻密切联系的,而从这呆傻正可看出宝玉个性的善良。

贾宝玉行事中的痴还透出迂。第23回,宝玉看了《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桃花飘飞,落得满身满书满地都是花片。宝玉兜了那些花瓣,抖在池内。这番情景想来是带些凄凉伤感情调的,宝玉作为一男子,心思如此深细,不忍桃花无处安身,竟将花瓣兜来随了流水。可见宝玉怀揣伤春之情,这一行为不免让人觉得木迂。因而之后在黛玉葬花中,他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不觉痴倒”,极大地悲恸一回。

宝玉在第28回黛玉葬花中悲恸地思量着:“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此番情景,当是以花喻人,花之飘零正是红楼佳人惨遭压抑、损害后的象征性毁灭写照。宝玉由花及人,由花落而见人亡,想到黛玉之命犹如“花落人亡”,而宝钗、香菱、袭人等将来又终归何处?这般悲伤触景伤情,令宝玉几乎无法承受,由是强烈地生发出一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凄楚感受,从中体现了宝玉脆弱而富有同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知己佳人的关注与焦虑,他的这一悲思也成了红楼佳人谶语式的写照。后来,金钏儿跳井、尤二姐吞金、晴雯身亡等等,悲惨结局令人叹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3]145

宝玉见葬花落泪,真乃痴行。作品借林黛玉之思点明两人都是痴人。黛玉听到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到:“人人都笑我有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抬头一看,正是宝玉。看来,宝黛两人皆为痴人,尤其是宝玉在行事中更突显“痴”的特点。

三、尊重怜惜待人“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3]144“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是宝玉待人之“痴”的重要特征:对待身边的年青女性亲近而不猥亵,爱慕而不狎邪,博爱群芳而心力劳乏。周汝昌指出情是《红楼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情是曹雪芹一生永远最最不能忘掉的一个根本,一个核心。这个情是真情,不仅仅局限于男欢女爱,是融合亲情、怜惜、爱恋在一起的情。所以,周汝昌说此情是“施予的、忘己的、高尚的”,贾宝玉身上突显了这一“情”字,并与“痴”紧联,即为“痴情”。

宝玉的“痴情”具体表现为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年青女子的怜惜。值得肯定的是宝玉对女子的这份“痴情”不是富家公子的泛爱玩弄、朝三暮四、挑逗戏耍,而是平等相待、真心实意。

首先,宝玉身上的“痴情”最打动人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女性,进而表现为亲近与怜爱。正如宝玉的痴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料定天地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宝玉的眼中女子似水,自然就对女子多了些柔情与怜惜,而且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是不分阶层高下与地位尊卑的,只要是他看得顺眼的,他都给予关心与怜爱。

对待地位相近的小姐们,宝玉是怜爱有加,细心体贴。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宝玉时常探望关怀。见黛玉饭后就睡,担心她“睡出来的病大”,就给她解闷,恐黛玉饭后贪眠,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宝钗来谈笑后,黛玉不睡了,宝玉“自己才放了心”;宝钗在家养病,宝玉亲去探望,嘘寒问暖;湘云睡觉不盖好被子,膀子撂于被外,宝玉一面叹息她睡觉不老实,一面轻轻地替她盖上。对待地位低下的丫头们,宝玉也是关怀备至。晴雯贴字贴了半日,把手冻僵了,宝玉说“你手冷,我替你握着”,替晴雯焐手;袭人喜吃糖蒸酥酪,他就想着留与袭人;麝月头痒,宝玉替她篦头。

凡此种种,可见宝玉对看得顺眼的小姐、夫人、丫头们,都以平等友爱之心待之,只分关系亲疏,不分地位尊卑。这份“痴情”源自宝玉天性中的关注,可解为“痴迷”“醉心”,恰与其“最喜在内帏厮混”的个性相符。

其次,宝玉眼中的女子是娇柔的、诗意的、动人的,是不忍损害的,所以宝玉对女子的“痴情”还体现为“真”与“纯”,即是真心实意,纯真率性,心无杂念,不涉私欲,不涉功利,既不强求女子以身相许,也不要求女子以名利相报,而是完全凭任一己至真性情关怀女子。尤其是对待被损害的女性,更体现其“痴”中的纯真率性,甚至是不顾一切的坦诚真挚。

第33回中金钏儿含羞自尽后,宝玉内心充满了愧疚,五内摧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第43回王熙凤过生日,宝玉也要穿素衣,焚香施礼,祭奠金钏儿,只因为这日是金钏儿生日。晴雯被骂为“狐狸精”,抱屈夭风流,宝玉为她作《芙蓉女儿诔》,将诔文挂于芙蓉枝上,泣涕而念,叹其命薄,诔文情真意切,正是落得个“多情公子空牵念”。可纵然是空牵念,宝玉也要在这些女子抱怨而逝后,尽自己所能去祭奠去怀念,其任性执着的怀念亦证明了宝玉“痴情”的真诚。

宝玉的“痴情”不仅真诚纯真,还隐含着善良。平儿受了委屈,宝玉可怜她既受贾琏之俗又受凤姐之威,让她换身衣服,梳头搽粉,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为平儿伤感;秦氏病重说着未必熬得过年去的话,宝玉听了“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觉流下来了”。

第28回中,宝玉吟唱的《相思曲》正是怜惜女子的率性表达: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宝玉在此曲中道尽女子缠绵悠长、凄凉愁苦的相思之情,爱之深则情之切,情之切而念之忧,宝玉为女性发声,似为女性悲情的代言人,也正体现出宝玉对女性的真诚关怀、善良以待。

再次,宝玉对女子的“痴情”显露着愚钝,即使被哄骗,也信以为真。第19回中,袭人以家人为其赎身之论骗说宝玉,宝玉信以为真,“泪痕满面”,真是有点愚笨。之后袭人便以让宝玉改掉三件事作为不离开贾府的条件,宝玉当即表示:“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的。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由此可见,宝玉对关系亲密的女子有着足够的信任与依赖,而因为这份信任与依赖非常深重,所以宝玉对这些女子的捉弄、哄骗也是深信不疑,在表现“痴情”的同时体现了少许愚钝。

从贾宝玉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身边年青女性来看,体现了其亲近友善、真诚善良的关爱之情,还带有讨好依赖的成分。诚然,这应是源于宝玉单纯真挚的个性性情,但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反叛,希望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

四、真挚深沉爱情“痴”

在封建时代,男子有三妻四妾实属正常,纵观贾府里的男子亦多风流下作之徒,追求赤裸裸的性欲,难见真情,而宝玉却是痴情种的代表人物。宝玉痴情的专一性即体现在对黛玉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情的。宝黛两人从小耳鬓厮磨,青梅竹马,但真正产生爱情的情愫是源于两人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志同道合。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两人不遵从封建礼教,不恪守封建道德。宝黛两人天性喜欢自由,皆不喜仕途经济,黛玉自幼从不劝说宝玉立身扬名,所以宝玉“深敬黛玉”。而宝钗见机劝导,宝玉就生气起来:“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引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第36回)可见,宝玉与黛玉在名利方面的观念是一致的,而与宝钗大相径庭。

宝黛两人还喜欢看被封建礼教视为“淫词艳曲”的《会真记》。在第23回中,宝玉偷看《会真记》,黛玉发现了接来看,“从头看去,越看越爱”,宝玉还打趣黛玉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而宝钗恪守封建礼教,训导黛玉要看正经书,“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由此可见,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宝钗是封建礼教下的淑女。

宝黛两人天性中都有诗人的敏感,所以连伤春悲秋之情都是类似的。《红楼梦》中出现的葬花情节,都是由宝黛两人完成的。有一次是宝玉兜花抖落池塘,一次是黛玉掩埋残花落瓣,两次葬花都引发相同的愁思情愫,正所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说宝玉在年龄逐渐长大后,出于志同道合的原因,慢慢倾向于喜欢黛玉而非宝钗了。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追求自由爱情与婚姻。宝玉企盼的是基于志同道合基础上的与黛玉的木石姻缘,而不是与宝钗的金玉姻缘。金玉姻缘就像是魔咒压在他身上,他努力反抗。所以他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36回)宝玉听了黛玉嘲讽张道士的“好姻缘”,“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摔不破,又找东西来砸,吓得黛玉又哭又吐,闹了一大场,连贾母也惊动了。两人这番打闹正如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听了这话,好似参禅一般,细细咀嚼后,“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第29回)其实这次摔玉,宝玉要砸掉象征金玉姻缘的通灵宝玉,就是要挣脱捆绑在自己身上的封建枷锁,不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而是追求相爱相知的自由爱情与婚姻。

宝玉对黛玉的痴情逐渐执着深沉,摔玉事件后在第32回终于向黛玉表白“你放心”,还误把袭人当作黛玉,说了一番痴话:“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日我胆大说出来,死也甘心!……睡到梦里也忘不了你!”这一表白真正展示了宝玉内心深处对黛玉的喜爱。在第57回中紫鹃试探他的真心,谎骗说黛玉要回家去,宝玉听后的反应可看出其对黛玉用情至深,几近狂矣。宝玉“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回房后呆呆的,眼珠直了,口角流水不自觉,连掐他人中也不觉疼,真个是吓傻了吓呆了。听有姓林的来,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哭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宝玉又哭又闹,睡去也从梦中惊醒,尽显狂态,其对黛玉之痴尽可体现。

周汝昌指出贾宝玉经历了三大历程:“一曰:禅悟;二曰:道悟;三曰:情悟”,“情悟”就是宝玉在梨香院看到龄官和贾蔷的那一番情景后的感悟。第30回写宝玉看到龄官在土上画了上千个“蔷”字,看痴了,心想这个女子有大心事。第36回写了宝玉让龄官唱曲,被龄官拒绝。后见贾蔷弄来雀儿给龄官解闷,龄官和贾蔷斗嘴,宝玉“不觉痴了,这才领会过画‘蔷’的深意”,痴痴回到怡红院中,“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叹息不知将来葬他洒泪的人是谁。经历此事后,这位贵族公子终于明白各人有各人的情缘,不能勉强,即是分定。这似乎预示着他与黛玉的情缘也是上天安排,命中注定。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痴”不仅是其个性品格的表现,还是其情感深挚的展示,不仅体现其呆傻乖僻,也体现其善良真纯。《红楼梦》的重要价值意义在于作者曹雪芹首次提出了真善美这个大主题,然后又写出了真善美惨遭歪曲、破坏、毁灭的命运。宝玉之“痴”可视为体现真善美的一个缩影,他为世间痴儿郎,其“痴”或为狂,或为呆,或为迂,或为疯,种种行事,皆牵于情,情动于衷,痴情绝恋,成就其为红楼大观园中最为鲜活、最为生动的人物形象。

注释:

①文中所引相关《红楼梦》文本内容均出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华书局2015年版.

②根据启功等整理的《红楼梦》校注本中的回目统计,此本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程甲本为底本。

[1]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900.

[2]黄庭坚.小山词: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It is the man with infatuation who shows the true and pure love in the world:A discussion on Jia Baoyu's ‘infatuation’

WU Weiwei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 Guizhou, China )

‘Infatuation’ is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Jia Baoyu's image, which is intermingled with madness, dementia, foolishness, pedantry, eccentricity and peculiarity. Although the above-mentioned features can be seen in the ‘infatuation’, it also bear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nature, reality, purity and desirelessness. Those features of ‘infatuation’ are fully demonstrated in his personality, the way to treat people and deal with things, and his love experience.

Jia Baoyu, infatuation, personality, action, emotion

2018-09-05

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黔教高发[158]号)。

伍微微(1976-),女,贵州普定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

I207.411

A

1673-9639 (2018) 11-0077-06

(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肖 峰)(英文编辑 何历蓉)

猜你喜欢

痴情贾宝玉黛玉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品潇湘妃子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一片痴情四面墙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你了解痴情的男人吗?
忆江南·绿茶
满腔痴情关爱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