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01-28谭俊英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业时代人才

孙 旸,谭俊英



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路径研究

孙 旸,谭俊英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存在吸引力低的问题。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将倒逼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从而成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内在逻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信息化创新人才;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创新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企业定制化教育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应然路径。

工业4.0; 职业教育; 教育吸引力

工业4.0可以被看成是转型升级、更新换代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它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物联网信息机制基础上的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流转和销售信息化,最终实现便捷,高效和定制化的产品供应[1]。2014年4月,德国首先认定了“工业4.0”的范畴,而后,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就是说,到了2025年,我国进入制造大国的范畴。这是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所遇到的一次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就业环境急剧变化,对诸多劳动者来说,职业教育不失为良好的选择,它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诸多具备基础性技能且能够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对区域经济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教育却长期存在吸引力较低的问题,主要的矛盾反映在,对象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意愿不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等,吸引力长期不足将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调,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无论是从教育本身亦或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应被视为重大而紧急的任务。本文将基于工业4.0时代的特征和未来发展愿景,进一步厘清其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关系,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应然路径。

一、从工业1.0到工业4.0:时代的变迁

(一) 机械化时代——工业1.0

在科学技术诞生以前,人类依靠自己的双手不断地繁衍生息,竭尽所能地生产着自身发展所需的一切工具和必需品,由于生产方式单一,效率低下,手工工场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取得大的突破,这种生产形式伴随着18世纪英国所发生的科技变革发生了质的改变。此次科技变革亦被后人称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历史性的巨变,在这之后的工业发展基本都是在工业1.0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它对劳动力的需求一夜之间从手工技艺转化为机器的操作与使用,人们不用再因为产品的生产而苦练手工技巧,而是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机器的操作和使用。因此工业1.0所需的是工具使用以及机器操作精湛的人才。

(二) 电气化时代——工业2.0

机器化大生产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变革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而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则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电气化革命亦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它产生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在此之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相继产生,大幅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电气化”的与时俱进,解决了原有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的问题,从而增加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大规模集中性的高效率生产促使劳动力在以分工为基础上向生产以及技术型人才转变。

(三) 信息化时代——工业3.0

20世纪50年代伊始,新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领域。人类的体力劳动甚至于一部分脑力劳动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以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的背景下诞生了。工业3.0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产生了诸如计算机、原子能等新事物的发明及应用,在管理、科技、国防等诸多领域促进了现代化。同时,工业3.0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其标志就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四) 数据互联时代——工业4.0

随着个性化客户需求和人口变化,未来制造业应符合三要素: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制造灵活性。但是,对于当下的制造业所处的环境而言,完全实现上述三者条件几乎是不可行的,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的入市时间,就不得不放弃灵活性这一条件。因此,工业4.0时代的到来就是为了实现更加灵活创新的新型制造业。

工业4.0的特征是,团队与合作的组成跨越了部门和组织边界,它对多渠道整合效应有很大诉求。[2]工业4.0的实质是数据。数据涉及企业价值链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横向看,产品从生产线上出现的那一刻起,与之相关的每一个数据都将被详细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方便每个细节的管理,同时也为满足顾客的定制化方案提供了生产条件。从纵向看,产品数据的诞生拉近了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了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顾客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产品数据的一部分,它能够融入到产品生产中,帮助顾客间接的参与了产品从设计到出厂的全过程,这种创新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产品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也充满了个性化,显得更加灵活。

工业4.0的本质是互连。信息物理系统是行业的提供商,它结合了嵌入式网格,传感器和生产设备,实现了一个智能生产机制。其本意就是要将顾、设备以及工厂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新型的智能工厂。在这样一个智能工厂中,两两之间相互交流并且互换信息,这样就会提高产品的自身价值并明确其利用方向。

工业4.0的运行基础是不断创新,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层面。从技术创新来看,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整合工厂内的各种资源,使工作系统更加智能化,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看,产品生产智能将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价值。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服务业与加工业之间的差距将会突破,新的经济增长和产业价值体系将会出现。

(五) 工业4.0时代的技术革新和人才需求

“工业4.0”时代的最大特征是智能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基于工业大数据所分析的新型制造业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工业4.0的核心是自动化以及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其相比于传统流水生产线更具个性化,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系统的统一性,这将大大降低出错的百分比权重,并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以及最高的性价比。[3]然而,节省并不意味着取代,工业4.0并不是表面上人工的流失,甚至消失,而是对人才所需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1.从生产型人才向决策型人才的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对技术的培养,人所从事的是生产线上某一个模块的生产,其最大的特点是技能的单一性。然而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机器逐渐取代人工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只是时间问题,对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丧失,它所需的人才需要从事更加复杂多样的工序,具备战略眼光和宏观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2.从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工业4.0的战略发展重心是围绕创新而进行的,例如3D打印、数字化制造等新技术都是创新的结果。无论是设计理念、生产流程或者制造方法,处处都需要创新思维的运用,而一线生产者的实践恰恰是创新的源泉。未来的一线工人将不仅仅只是从事专业生产,而是会参与整个产品的设计,他们是未来制造业的创新主体,因此对拥有创新思维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提升。

3.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在工业4.0的背景下,未来的制造业将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服务环节的比重将大幅度提升,包括研发,设计,安装等,服务型人才理念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之中,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就业中不只懂得产品的制造,更要懂得营销与管理,其人才的定位是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工业4.0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在逻辑

(一) 工业4.0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

工业4.0时代的到来,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决策型的高端技能人才。现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大部分仍停留在工业2.0甚至工业1.0的传统思维模式,难以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的来袭,因此,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从知识型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培养转变。工业4.0并不是摒弃传统的知识技能,而是将创新和全局意识融入到制造业,并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需要能够基于一定的学习能力获取相关信息,做出全局决策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思路,树立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同时变革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2.培养体系从专一型向联合型转变。传统工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技能的专精,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根据学科分类培养专一型技能人才。工业4.0时代的到来需要构建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反观当下职业教育所呈现的是严密分科的教学制度,虽然其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但仍与工业4.0所要求的协同合作,学科交叉以及知识融合产生相应的偏差[4]。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变革应加入大局观教育,即能够统筹和领导复杂系统的开发和操作,这就需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分科定势思维,创造学科交叉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塑造新型创新型人才。

(二)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将内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从职业学校本身来看,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转变能够契合工业4.0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这就会大大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此外,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工业4.0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会扭转以往职业教育给社会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过低的印象,同时也会增强在校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从市场因素方面来看,传统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所寻求的职业普遍存在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不高的现状。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热情,使得毕业生对自身未来发展预期不高,因此给社会造成一种职业教育是社会中处于中下层的底层教育,导致诸多准备报考职业院校学生丧失了信心。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及职业教育本身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扭转传统职业教育现状,创新型人才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较于以往将大大提升,其人才的综合能力所带来的收入也会相较于单一型技能人才所获得的收入有着巨大的提升,以此来增加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热情,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三、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应然路径

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促进着产业升级以及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这就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不得不以契合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逐步改革。

(一) 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引导,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特萨卡瑞森(Tsakarissianos)指出,社会地位就是身份、报酬以及在社会中与人的职位相关的声望和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可以理解为职业本身的政治与经济地位,职业职位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相应地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当下职业教育院校所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存在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危险性较大,体力大于脑力的现象,社会影响力低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低,由此出现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较低的现象。

从社会层面看,人们应扭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的认识,培养尊重劳动,尊重每一种教育的理念。从学校层面看,职业教育者应改变现有课程设置,不断提升内容的价值,实现职业教育的初衷。

(二) 转变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教师是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核心,提升教师自身职业认同度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一步。劳动力的培养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承担起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的教师们却没有因此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没有因为其工作内容而得到提升。未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需要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社会成就感和声望的提升,提高职业认同感。

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应有别于高等院校教师的学术性培养方式,应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历,工作经验以及着力打造他们的教学能力,使其明显有别于学术型教师,塑造其特有的教师魅力,相应地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三)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信息化创新人才

针对工业4.0时代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应将培养契合时代发展的新技术人才作为目标,淘汰过时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以创新为出发点,通晓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他们可以熟练地使用甚至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5]因此,职业院校可通过社会调研或者市场反馈,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重新审视院校现有专业,优化改进专业培养内容并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新技术人才。

(四)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技术的变革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我们无法保证教给学生的技能知识是永恒不变的,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就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因此,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基础目标,课程教学改革应首先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扎实的理论功底可以使学生妥善处理技术不断变革的局面,能够更快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加入最新科技信息,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并操作最新技术,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学校的科研团队应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将优势技术资源融入到现有课程教学,并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五) 创新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企业定制化教育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质量,职业教育为诸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他们是企业发展的中心力量。一方面,职业教育总体滞后于社会发展,在技术的革新方面,无法做到与社会发展的完美契合;另外一方面,企业对技术前沿的把握和理解优于学校教育,一直坚持走在时代发展前列。

因此,职业院校应首先对接企业,强化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其次,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技术革新的人才需求,通过人才订单的方式对接职业院校,使得院校制定小规模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并及时向企业输送定制化的人才,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1] 曼弗雷德·贝克.指向工业4.0的教育研究[N].梁成艾,译.中国教育报,2017-05-04.

[2] 徐兰,徐婷.工业4.0视阈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6):64-67.

[3] 陈潭,刘成.迈向工业4.0时代的教育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9):131-137.

[4] 胡茂波,王运转,朱梦玫.德国职业教育契合“工业4.0”发展的策略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92-97.

[5] 孟春青.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人才需求[J].教育探索,2015(8):49-51.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Path for Attrac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Industrial Age 4.0

SUN Yang, TAN Junying

(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exhibiting the low attraction for long time. The demands of industrial age 4.0 for talents will urg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ransform, which will become the internal logic to improve the attra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ocate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talents to make efforts to build informatiz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reform th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to develop th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Creating accurat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carrying out the enterprise customization education are necessary paths to improve the attra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 4.0,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attraction

2018-07-27

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的‘5V’模式研究”(黔教合KY字[2017]149)。

孙 旸(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谭俊英(198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

G710

A

1673-9639 (2018) 11-0068-04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工业时代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工业人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