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斗茶图》镜心

2018-01-28上海王家年

金秋 2018年8期
关键词:阎立本茶盏兔毫

◎文·图/上海·王家年

许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件旧《斗茶图》绢本设色镜心,作者佚名。有了这件旧《斗茶图》,便有兴趣研究唐宋时期有关斗茶的闲情逸闻。

唐时,茶叶制作过程中的揉捻技术尚未出现,茶叶还不能冲泡成饮,人们只能通过烹煎获取茶汁。烹煎茶叶前还有一个习惯,用炭火在陶罐内将茶叶烤香。较为复杂的茶饮备制过程和较高的茶叶价格给茶水行商提供了市场。揉捻技术问世后,茶饮慢慢进入冲泡时代,走卖茶水的方式渐渐消失。

元代赵孟頫作《斗茶图》,描写元代斗茶的情形。斗茶兴起于唐代,成为“茗战”,宋朝称作“斗茶”,为一种民风民俗。参与者烹制、品评茶叶品质,比较茶艺的高下。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每组二人。左边斗茶组,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壶,昂头望对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壶,左手持茶杯,两手拉开距离,正在注汤冲茶。右边一组斗茶手也不示弱,准备齐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炉和茶笼,组长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尝茶香。

斗茶一词出现于宋代,用《斗茶图》命名的茶图出现于宋代,除服饰外,宋画的创作理念、构思布局、人物神态动作、茶壶火炉式样、表现方式和手法从形式到内容自然让人联想到唐初阎立本的作品。

宋朝流行“斗茶”,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从饮茶风尚所席卷的角度看,唐代虽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饮茶之俗只是流行于上层社会;到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宋人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朝人家接待宾客,必用茶与饮料。当客人来访时,主家要先敬茶招待;当客人告辞时,主家则奉上饮料送客。宋人笔记《南窗纪谈》与《萍州可谈》都记录了这一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凉或温,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这里的“汤”,是宋人最喜欢的饮料,由中药材、果子、鲜花煎制而成,又叫“香饮子”,宋朝人还是挺追求生活品位的。

宋代上层社会更是以烹茶为风尚。南宋有一位叫做张约斋的雅士,写了一篇《张约斋赏心乐事》,列举了一年四季中最适宜做的赏心乐事,其中三月季春最赏心之事,是“经寮斗新茶”;十一月仲冬最赏心之事,是“绘幅楼削雪煎茶”。当时的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许多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苏轼诗:“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说他在扬州石塔寺参加茶会的事情。宋徽宗的作品《文会图轴》,描绘的也是文人学士在庭院中举行茶雅集的情景,徽宗还曾多次亲自烹茶,招待大臣。

建盏茶具为宗朝皇帝御用,其中又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蔡襄《茶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为咏此茶盏的名句。

制作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它们最适宜斗茶,黑釉油滴盏,束口、深腹、卷足,盏面有诸多均匀的珍珠斑点。这种茶盏,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为斗茶平添一份情趣。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贡茶制度有关。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仅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之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如今,坊间有太多斗茶图,各朝各代,具名或不具名,临摹或归于阎立本,看得眼花缭乱。以阎立本茶画为首创,后人不敢僭越,或临摹具名,或匿名模仿,或自创别名……

猜你喜欢

阎立本茶盏兔毫
探析宋代斗茶文化对兔毫盏的影响
微雨茶馆
兔毫建盏的鉴赏*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点睛
黄色兔毫釉的研制
丹青神化
论唐代绘画发展
鼓式乳钉纹黑釉茶盏炉赏析
唐代宣笔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