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2018-01-28田梦林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沙410006

名作欣赏 2018年26期
关键词:巴赫金耶夫斯基陀思

⊙田梦林[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长沙 410006]

作为20世纪原苏联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思想家之一,巴赫金的一生可谓是多灾多难。但这些并没有阻碍巴赫金从事研究创作,他坚持不懈地写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理论著作,其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对“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本文拟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复调理论,对巴赫金的思想进行探究。

一、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

“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巴赫金借“复调”一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却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了复调的概念:复调原为音乐术语,起源于希腊语,它通常是由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各自独立又相关的旋律,通过艺术加工与处理之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良好的整体。

因此,复调小说是一种由不同的体裁、风格、情调、表现手法、各自独立的思想意识、人物心理结构组成的多声部小说。在这类小说中,各类人物的声音并不是由一个统一的旋律来支配。他们各自发声,最终使作品成为一种多声部和唱的审美现象。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复调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以复调思维,实现了对于多元世界和多元意识共生交流与对话的艺术认知。

二、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

巴赫金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中曾宣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艺术有三大发现,并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将以三大发现为线索,串联起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以对话为基础建构复调理论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针对“独白”而提出的。这类小说中只存在作者自己的声音,而陀氏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者统领全局的局面,使其小说无论是成分还是要素之间,无不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在陀氏的小说中,主人公不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也不再作为作家的传声筒而存在。相反,人物以自己对世界的议论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与作家的议论具有同等价值,从而消解了作家的主导地位。

巴赫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独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卓越的天赋,听得出自己时代的对话,或者更确切地说,听得见自己的时代是一场伟大的对话,不但捉得住其中各个单个的声音,而且首先恰是各声音间的对话关系,它们的对话性相互作用。”因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是直抒己见的主体,里面充满了多种不同声音的对话和争辩。

在谈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对话形式时,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多采用人物内心的对话。尤以陀氏小说《罪与罚》的开头最为典型: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痛苦不堪,他在心里这样说道:“这里的中心人物不是别人,就是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他不是吗?他可以得到幸福,可以继续上大学……”然后话锋一转,又引进了索尼雅这个人物。“你们可充分地估量过这种牺牲,这种牺牲吗?……你们到底想使我成为怎样的人呢?杜涅奇卡,我不要你们的牺牲!我不要,妈妈!”在这一段话里,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便自由地转为对话和辩论,这些构成整个人物内心的对白。通过这种复调似的对话,整个作品中充斥着互相独立又互不相融的声音和意识。

在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关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再赋予作者“全知全能式”的视角,因此,在这个话语活动中,作者的思想只是大型对话中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作者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转换,他从作品中无所不知的上帝,转变为通过与他者的交流对话不断地探讨思想、认知世界的参与者。

因此,在作者与人物的对话关系活动中,作者虽然是对话的主要组织者,但更是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二)强调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把思想作为描绘的对象

巴赫金在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点后指出,在陀氏的小说艺术世界中,主人公都是拥有独立意识的思想家。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冥思苦想的人,每个人都有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这一类人物以拉斯柯尔尼科夫、地下室人、梅思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主要代表。这些主人公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每个人物都因自己的思想而闪耀光芒。因此,巴赫金强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人物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表达、所拥护的“思想”。在他的小说文本里,人物是为“思想”而存在的人物,他们可以抛弃所有,就是不能舍弃独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

巴赫金还专门指出,在陀氏的小说里,并不停留于对日常生活和客观环境的描写。陀氏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作为本人思想的载体,不与任何一个物件发生直接的接触,他只接触人们”。换句话说,人物形象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主体,描绘人物,就等于把“思想”作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

在陀氏的作品中,所谓“思想”并不是指某个人单一孤立的思想,它通常积极地与其他思想发生碰撞争辩,从而促进真正思想的产生。这一点,是复调小说优于独白小说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类小说中,人物形象不再受作者的控制,他们的形象是通过各自的对话与思想体现出来的,人物维护的是自己的思想本身。因此,可以说,复调理论的基本细胞就是主人公的独立性,而这独立性集中表现在独特的思想意识上。

(三)全新的人物形象

根据前文已经提过的,巴赫金将小说分为独白小说与复调小说两种。在传统的小说类型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只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因此,在独白型小说中,主人公成为无生命的客体,作者所构造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客观世界。而复调小说则不同,作者与主人公的立场属于复调性的艺术思维,因而,在叙述过程中,人物视角是不断游移、转换的,这一点,在我们前文提到过的《罪与罚》的开头就已经提过,在此不再赘述。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说人物,不再是按照作者的观念所设定的客体,而是一跃成为直抒己见的主体。那么,同样,主人公所发的议论也不再是作者本人的某种观念的体现。相反,他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的自由人,他们能够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因此,复调小说塑造了全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人物获得了与主人公平起平坐的地位。作者也并不比其笔下的人物高明,他只是这层关系中的众多参与者中的一员。主人公的主体意识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人物天性被释放出来,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此,综合来说,主人公在复调小说中获得了无上的胜利。

三、结语

陀氏的复调小说创作,其实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青年时代,曾一度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可以说,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复调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思考与社会和生命有关的问题,致使其小说中充满了复杂性、层次性以及不确定性。

无独有偶,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类似的人生经历。而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巴赫金能够把陀氏的复调小说里的艺术世界和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融为一体,最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复调理论。其理论流传到欧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当然,与任何一种学说一样,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巴赫金过分强调了复调结构,反而给人一种否定其他创作体裁的感觉,不免走向偏颇。其次,复调小说理论只是众多文学体裁和诗学理论中的一种,虽然有无可伦比的优点,但始终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待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我们要持辩证的态度,充分汲取其中的精髓,克服其错误倾向。

猜你喜欢

巴赫金耶夫斯基陀思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