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自传性散文比较研究
2018-01-28李天琪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李天琪[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
一、引言
若提起“文学的自觉时代”,我们会想到魏晋时期。“这是一个从酝酿新变到繁荣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的阶段。”建安文学为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学舞台开启了灿烂的篇章,深刻影响了魏晋时期乃至后代的文学发展。 当时文坛上的核心人物是曹氏父子,他们凭借着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和文学上的卓越才能,自然开一代之宗风。曹氏父子在文学上的成绩也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文学的进步。所以,从古到今的众多文学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对曹氏父子的研究。
目前,在中国知网上以“三曹”和“二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查到近六百篇文章。其中大部分论文都是针对曹氏父子的诗歌进行论述和比较。 由此看来,当今学界对曹操父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对他们散文的研究虽有,但是相对于诗歌研究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 本文将视野定格到曹操、曹丕父子的自传性散文上,在回顾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①与曹丕《典论·自叙》②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有新的发现与解读。
二、曹操、曹丕父子自传性散文文本解析
(一)《让县自明本志令》——志深笔长,气韵沉雄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放言而无所顾忌,形式之自由随便”“颇具豪爽、坦率、自然、通脱的风格”③,其文章“给人挥洒自如,‘沉郁直朴’的感觉”。叙事说理简单朴素,既感人又有说服力。在这篇文章中,曹操描述了自己的思想和军政生活的演变,塑造了一个忠于国家的功臣形象。居“人臣之贵已极”的曹操,最初只是想做一个好郡守,哪知遭逢乱世,就想隐居一隅,过读书打猎的生活;在成为典军校尉时,便想讨伐逆贼,建功立业,以在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为志向。而今的地位对他来说,“意望已过矣”。文中,曹操在不断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同时也直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毋庸置疑,曹操说的是真话、实话。这些语言坦率而尖锐,言人所讳,霸气而真实,读来只觉震撼。张溥称之为“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也”。吕思勉先生也大为感叹:“自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每读此令,“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
(二)《典论·自叙》——生动活泼,情感饱满
与前人序文不同,曹丕《自叙》只是一个关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个人喜好的描述,没有说理,只有生活与琐事。这变现了曹丕的文章创作具有“个性为文”的特点。张溥称赞道:“《典论·自序》,善述生平。”
文章先是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尤其“家家思乱,人人自危”一句,揭示了人们在混乱局势下的恐惧心理,凸显了时代动荡与混乱。然后曹丕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兴趣。曹丕叙述自己爱好射箭,且技艺不凡。在写与邓展比剑时,通过对动作和心理方面的描述生动再现二人之间的比试过程,极具炫耀之意。而后,作者表明自己对弹棋的喜爱,并对弹棋做了全面的阐述。在文章最后,作者表示自己在父亲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丰硕,“以付后之良吏”。
三、曹操、曹丕自传性散文艺术风格
(一)一脉相承而又各有所长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思想与精神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风格具有独特性和无限多样性。作为人的精神载体的文章,也当然会“因人而异”,不同程度上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自传性散文抛却骈偶,用朴实简洁的文笔,自由地抒写内心,彰显鲜明的个性,形成了鲁迅指出的“清峻”“通脱”的风格。再观曹丕的自传性散文,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相比,也有通脱之意,但行文则写得随意轻松,带有自身清丽的特色。《三国志》使臣论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二)曹操文善于铺叙
曹操的自传性散文通过大量的客观叙事来表现个人认知。如前文所述:“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在表达此观点前,对自身的思想发展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描写铺叙。他先是叙述了自己年少为官时的恪尽职守,接着描写赋闲在家时的不问亦不闻世事,后来受到朝廷征召有了为国讨贼的决心。然后,曹操以自己兵力不过数千这一关键,表明自己“本志有限”,并无世间所传的野心。在此基础上,曹操进一步强调了其对局势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如对袁绍一事描写。虽然最后对于战事的胜局曹操只一笔带过,但前文的描述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产生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观念。叙事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创作中服务于文章的主要观点。曹操的这篇散文创作充分利用了叙述的特点,选择利己的事件、情节,不惜笔墨进行大量客观性的描写。
(三)曹丕文描写细致
《典论·自叙》中曹丕以高度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体现了建安时期“表现上日趋细腻的艺术动向”,如文中击剑一段的描写。曹丕以回忆的方式详细叙述当年学剑的事情,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曹丕对于自己击剑技艺的自信,并形容自己的击剑技艺“精熟”。文章描述曹丕和邓展的两次击剑切磋以曹丕的胜利而结束。曹丕通过心理描写的方式,极其详尽地描绘了他们第二次的切磋:先是猜测邓展或许会突袭自己的正面,于是将计就计假装深入,邓展果然继续向前;曹丕忽然撤回,趁机偷袭,打败邓展。作者的这段描写,写得充满趣味,尤其是对于心理、动作的刻画,颇有叙事小说的风采。④作者其人,呼之欲出。
四、各具特色的缘由
(一)文章写作的背景
曹操的文章豪迈、通脱,其流传于世的文章大多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约一二百字即成。但他在撰写本文时却一反常态,下笔就是洋洋千余言。其中意味,就非常值得我们深究。《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此时,曹操正在其政治生涯的节骨眼上,南征北战、事务繁忙。假如没有非此不可的缘由,他是不会写这样的长文的。⑤此时,赤壁战败不久,时局不安定。朝野上下忌惮曹操将要篡汉,反对曹操权势扩大,忧虑汉室存亡者颇多。所以,他写这篇自传性文章,用朴实恳切语言,袒露心志的形式来安抚部下,驳斥政敌。
曹丕的《典论》创作时间说法不一,但是大约是在其被立为太子前后。如果是在这个时间,那么《自叙》无疑可以成为他争夺太子之位的一个保障。曹丕想以此让曹操和朝臣知晓他既能文又能武。所以,曹丕创作《典论·自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太子之位,赢得政治斗争的胜利。
(二)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经历
曹操和曹丕所处的时代、地位及其不同的经历对他们的散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李景华说:“建安时期就是曹操的时代,时代造就了曹操,曹操推动了时代的发展。”⑥这主要是从其政治地位的角度评述的。曹操身逢乱世,是曹氏基业的开拓者,一生南征北战,历尽千难万险。无论是在情感、气度还是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为他的文章创作奠定了基础。
尽管曹丕同样“生长于戎马之间”却没有曹操所经历的困难。赤壁之战以后,三分天下,时局相对安定,曹丕的成长环境也较为安稳。而且,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朱子百家之书。”⑦所以,他的散文较之曹操来说也更具文学性。
(三)个性特点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从曹操领兵打仗以来,有谋有略,擅用权术且知人善用,对于稳定时局来说确实功不可没。无论是肯定荀彧在官渡之战中的重大贡献,还是在广纳人才时对陈琳委以重任,都凸显了曹操以大局为重的不凡气度。而且,曹操以“唯才是举”为原则,以不拘一格地方式选拔人才,彻底打破了汉代官吏选拔的旧传统。这充分显示了曹操非同常人的气魄。他的政治精神和选才之举,不拘泥于常规,也渗透于其文学上的不拘一格。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⑧表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个性气质有关。曹丕的个性不仅影响到其他人,也对他的文章创作有所影响,体现在他文章上即“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文心雕龙·才略篇》)。他的个性,是逼迫不了自己走慷慨刚健的文风,故而他的自叙之文流于细索,几乎无事不讲、无话不说,自有一种随意活泼的特点。
(四)文章的功用观
曹操为文讲究功用,尚实尚质不做空言之文。他作《让县自明本志令》就是表明心志,以批驳政敌,安抚部下,开示于国人。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道:“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注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⑨由此可以看出曹丕认为文章的功用在于“寄身于翰墨”,并且“声名自传于后”。因此,《自叙》一文完全展现的是曹丕的个人爱好与才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曹操曹丕父子的自传性散文创作风格既一脉相承,又富有个人色彩,但都具有时代的特色。无论是《让县自明本志令》,还是《典论·自叙》都以纪实性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生平经历与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父子二人散文创作差异性的缘由。这使得我们对曹氏家族的研究更加全面。
①〔汉〕 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魏宏灿校注:《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 黄昌年:《曹操散文特色评析》,《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杨贺琰:《抒慷慨之气,铸有情之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 史瑞玲:《〈让县自明本志令〉评议》,《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⑥ 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⑦〔晋〕 陈寿:《三国志》,长城出版社2003年版。
⑧〔梁〕 萧统编、〔唐〕 李善注: 《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⑨ 魏宏灿校注:《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