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辞发
2018-01-27董美
董美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习作中的情感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然而,在小学生习作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存在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等问题。这与学生的求稳心理和懒惰心理有关,也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有关。在习作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老师;习作;指导;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9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在习作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也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然而在小学生习作中,情感的表达却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小学生习作中,情感表达的困境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小学生习作中的情感表达出现了问题?怎样解决呢?
一、表达困境
在小学生习作中,情感表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一)言不由衷
在小学生习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见闻感受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有一次暑假归来,一位教师让学生写作文,题目是《记暑假里一件有意义的事》,在交流环节,一位学生说了他在暑假里扶一位老奶奶過马路的事,他说这是他亲身经历的事,说得也较有条理,于是老师表扬了他。老师感觉她说得也不错。等作文本收上来,这位教师一看,竟有近十位学生写了他们扶人过马路的事,只不过人物有的变成了老爷爷,有的变成了残疾人,等等,看起来大同小异。很令老师无奈。
(二)词不达意
小学生习作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词不达意的现象。四年级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庆中秋》的习作,记叙了在学校老师和他们一起庆中秋的事,其中一个片段是这样写的:下午上作文课时,王老师走进了教室,不过今天王老师看起来有点奇怪,显得鬼鬼祟祟的,两手放在身后,好像藏了什么东西。他先问同学们:“知道老师背后藏的是什么吗?”同学们一下子像热锅上蚂蚁一样纷纷猜了起来,老师一个劲儿地摇头。
文中加点的两处就让人感觉词不达意。在小学生习作中,类似词语运用不当、词不达意的现象很常见。对于情感的表达,不少学生也只会笼统地写出“我很高兴”、“我很伤心”,等等,而不会具体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问题探究
(一)学生心理探究
对小学生来说,除部分学生是真的喜欢写作,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外,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完成习作训练的任务。有的以求得四平八稳地过关,于是他们尽可能地遵循老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地跟着大部分同学的思路去说、去写,最多小范围内改动一下;有的纯粹属于懒动脑筋,而照搬照抄别人的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习作自然已失去了作文最宝贵的独创性,久而久之,会严重阻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指导探究
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教师指导过细,经常在学生审题之后,就抛出范文,从如何开篇讲到怎样结尾,都一一给学生梳理清楚。还有教师在学生表达“卡壳”时,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干脆直接就告诉学生该怎样写。教师的这种“越俎代庖”,会使学生逐渐放弃自己的个性表达,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另外,部分教师对习作要求的随意拔高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三、解决策略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情感体验自然不够丰富,写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很多,一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根据需要组织各种主题活动;二是可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三是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间接的情感体验。
(二)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好习作,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只是基础,学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更为重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有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从而让学生知道,有时候情感的表达并不一定直接说出来,从文章的遣词造句中也可以间接流露出来。
学生心中有情,笔中有法,才能“情动而才辞发”,才可能出现真实的、有创意的表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相信通过训练,小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是会一步步提高的!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