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共生,让语感训练更精彩
2018-01-27施春花
施春花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追求智趣共生,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语言体验,产生语言情感,提高语言水平。智趣性的语感训练能使语言活动趣味盎然、意蕴充溢。
[关键词]智趣共生;语感训练;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43-02
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课堂中依据自我文化、生活以及情感的积累,感受语言文字真切深远的情味,享受语言文字的阅读乐趣,表达内心鲜活多样的感悟,这应当是语感培养所追求的智趣新境界。智趣性的语感训练是充盈情趣、充溢智慧的。
一、听出语感——用心聆听,感受智趣
语感能力强的人,听人说话,一听就明;听人诵读,有感有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启发要流畅自然、抑扬顿挫,要让学生能从令人回味无穷的语气、神情、动作中产生美的语言享受,感受到情感和语义,激发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中,或体味,或沉思,或联想,或沉浸,从而打开语感的大门。
课堂教学中倘若能够采用教师范读的形式,那么教师投入的激情一定能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对语言的理解、内心激荡的情感融入书声琅琅之中,逐步推动学生进入“意会”的境界,去顿悟文本中美的真谛。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投入的是读的热情与技巧,收获的是高质量的朗读水平和文字韵味,这无疑是学生语感获得的最直接、最鲜活、最有效的范本。
二、读出语感——涵泳体味,品悟智趣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感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外部语言刺激和知识、情感、经历积累迅速交融的产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条分缕析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涵泳体味,以触发学生的语感知觉。以学生体验展示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成为语言习得的最大受益者。
(一) 绘声绘色,读出语感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读书,要读出真味道来。”在读书过程中,能把文本的情感用语调变化、音质虚实、语速快慢、语气轻重、读音长短、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不就是“书中有我,我中有书”的情意合一的境界吗?
例如,在阅读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是一个藐视困难的人,是一个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人呢?我指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句“‘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中的关键词来朗读。如“不累”要读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扫”要读得坚定;“好山好水看一程”重点在“好”字上。学生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浸润其中,乐其所乐。
《船长》一文的理解性阅读,侧重点可以落在船长三次命令的朗读上。我指导学生读出第一道命令中“大家安静”“把救生艇放下去”“必须”“全部救出去”的语气,感受船长在危急关头的镇定与坚守岗位的责任感;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来凸显文中人物临危不乱、威严果断的英雄形象。
在写景类文章的教學中,教师尤其要把朗读训练放在首位。教师可以引领着学生边想象边读,让读带动想象,激发情趣,唤醒感觉;让想象来补充读,丰富文本中的留白点。教师应“陪伴”学生读出藏在文字中的画面,读出词语中的神韵,读出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情感。读,是语言赏析的切入点。
读,是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语感的最佳途径。通过朗读,能够实现言、意、情的相融共生,实现智慧与情意的内化。
(二)咬文嚼字,品出语感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为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以语感培养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加以品读、揣摩、体味,体会文字中独有的温度,感悟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妙处。 “一声读,心明;二声读,智亮;三声读,神清气爽。”“嚼之千遍,思跃千里。”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语感的“意会”离不开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揣摩、体味。
阅读《姥姥的剪纸》,如何深刻地理解老黄牛——姥姥的形象呢?这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生活中去体会。教学时,我把课前搜集的照片—— 一张张记录孩子和家人快乐生活的画面,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在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中,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感受到了其中浓浓的情义。有了这情感的回忆,再抓住关键字词,美读“我上学了……不管走多远、走多久……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了。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家们对语言文字巧妙娴熟的运用以及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都值得我们在“走走停停”的阅读过程中好好体会。如在赏读《三亚落日》中“悄悄”“徐徐”“渐渐”等叠词时,学生能感受到叠词所展示的静谧、和谐、舒缓的独特意境。在品读过程中,作者的语言习惯也渐渐影响着学生的表达,作者的语言库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不仅主动积累语言,更学会了运用语言。这样充满智慧、情趣的言语实践让学生获得了智慧、丰富了情感、锤炼了语言,给学生送去了愉悦的言语体验。
三、演出语感——真情演绎,展现智趣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语感。表演,恰恰就是思维想象得到历练打磨的最好平台。
例如,《三打白骨精》的课本剧表演,如何演好“悟空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这一内容呢?
在表演前,教师引领学生再次深入课文片段,讨论悟空“笑”从何来。有学生发现,这是一种自信的笑;有学生说,这是大无畏的笑;还有学生说,这是对妖精的嘲笑与鄙夷。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好悟空的话,演好悟空的形象。
通过表演,学生把文本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并根据自我理解再一次创作出形体语言的表演形式。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融文本精神、文化积累、语言感悟于一体了。
四、写出语感——动情表达,传递智趣
这里所说的“写出语感”,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揣摩,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内化语言感知力,并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教师抓住诗歌每一节的结构相同,处处写“多”,却不用“多”字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什么多”,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句式结构进行创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语言范例,有重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灵活而扎实的表达训练,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学生的语感自会得到提高。
语感训练与智趣结缘,能让学生从隽永的文字中品出真味,从巧妙的语句中学会表达,从扎实的训练中学会运用,学生的语文能力会随着语感的提升而提升。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够回归本体,成为智慧的沃土、情趣的园子。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