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活态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探究*
——基于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2018-01-27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6期
关键词:活态人脑交流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金华 321004)

1 引言

图书馆作为向公众传输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资源库,在目前信息获取、传递路径已日趋多样化态势下,改变传统服务模式中的信息服务单一化取向已势在必行。其中注重“活态”资源的有效运用,将信息资源的开发由静态的知识拓展到动态的“人”,便是值得认真探究的话题。这种重视“人”的资源的运用,即注重于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不失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可取之途。

2 基于人脑资源开发的活态信息传播意义认知

活态信息资源的开发,重要节点是把具体“人”看成是一种重要信息资源,从根本上说,是对以“人”与“人脑”为载体的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联系近年来“人脑资源”的研究成果,考察其复杂构成及其利用价值,可以从一个重要视角认知活态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2.1 人脑信息资源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意义

人脑信息资源是基于“人脑资源”研究提出的一个有待开发的信息资源概念。有研究者指出,信息资源按载体不同可划分为人脑信息资源(储存于人的大脑中的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以自然实物与人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以书刊、文字等介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电子媒体上的信息资源)等[1]。在这4种资源中,潜藏于人的大脑中的资源极为丰富,其资源的含量无法计量。人脑资源的一部分已转化成通过书面文字、图像和数字符号表述出来的知识,但更大量的知识经由人的认知、情感、经验、技能、文化等因素构成,相对内隐而又凌乱无序,尚未整理、加工和储存于其他载体,自然也未与他人充分交流与分享。据统计,现代人们对人脑资源的开发利用,大约不到10%,还有90%的内隐资源有待开发利用[2]。这一研究,将“人脑资源”引向信息资源研究、开发视阈,对于拓展人们对知识、信息来源的认知有重要意义;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已卓有成效,但对于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在起步阶段,因而极具探索、研究前景。

2.2 人脑信息资源的复杂构成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研究表明,以脑细胞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内蕴丰富,是“人类自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极强再生性的资源”。其复杂构成,包括人脑的“自然构成”和已转化为知识的“现实形态”两种成分。前者蕴藏着无穷的潜能,人们对其的认知还是一个“黑箱”,这需要人类在长期的研究中洞悉奥秘;后者则已完成“对信息资源的加工过程”,形成一种“成品化”或“半成品”的“人脑资源”,所以有必要“强化对现实人脑资源——知识资源的开发”[2]。我们所说的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后者。但这种“现实人脑资源”,除已转化成有形的知识外,大量的仍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状态中,需要作深度开发,而且同样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这表现在:一是在“认知维度上”,这些尚未诉诸于文字、图像、符号的包括直觉、体验、灵感之类不易感知的隐性知识,大都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中形成,虽暂时处于“沉睡”状态,但往往有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认知和独到发现,一旦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被激活以后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用;二是在“技能维度”上,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大多处于无序状态,往往通过口耳相传为人所接纳,这使此类知识的动态交流成为必要,而交流的结果则使人脑隐伏的创造性潜能得以流布[3]。由此看来,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正是对那些未经整理的带有个人特色的思维成果和创造性经验的有效运用,这对于人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极具意义与价值。

2.3 人脑信息资源的独特开发和传递途径

尽管开发利用人脑信息资源对于完善人类的知识结构是不可或缺的,但“人脑资源”的发掘和传递路径却不同于有形的显性的知识信息资源。其一,人脑资源的创造者是个体化的“人”,其知识信息大多内隐于人的大脑与身体,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知,所有理解和感知都是基于个人的心智模式,难以捕捉、难以表述,是故大多数人脑资源仍处在尚未“唤醒”的“沉睡”状态;其二,由于人脑资源的存在形态多数尚隐伏于“人脑”中,对其的认知与开发利用,不如有文字、图像记载的显性知识那样清晰、便捷,更多体现出“动态知识”的特点,所以它往往是在人与人交流中才会得到强烈显现,也只有在“动态”的知识交流、碰撞中才得以为人们捕捉与理解。因此,人脑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重要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既发掘其深潜于意识、心智中的鲜活知识,也能够有效地激活、唤醒尚处在“沉睡”状态中的知识信息,使之成为可以感知、可以流传的信息资源。就此而言,人脑信息资源的传递者是活生生的人(不只是书本),其传递途径是读者与知识源(人)的直接对话,通常的传递方式是信息拥有者亲临现场面对读者口传身授,读者从其即兴的表述中获取信息,其个性化的言语体现了信息的鲜活性与独创性,而运用包括肢体语言、神态表情的传递方式,则增强了读者对信息的具体可感性。此种传播方式,无疑是对知识信息传播路径的有效拓展。

2.4 人脑资源开发尤需重视“高智商人物”资源利用

在开发利用各种人脑信息资源中,“高智商人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从自然状态分析,一般劳动者和“高智商人物”的大脑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其智商也差别不大,唯一的差别是在“大脑资源”开发的技能上后者优于前者,后者于后天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在深度开发利用“人脑资源”中最具实际操作意义[2]。从这个角度看,作为负有知识信息创新使命并不断取得新信息传播即时效应的图书馆,强调“高智商人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充分发挥“高智商人物”的作用,就开发和利用人脑信息资源而言,主要表现为对有形知识以外的尚未显露的“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其直接的功效体现在两个方面:认知层面的人脑资源的传递,意味着接受者学到了书本知识以外的鲜活知识,促成新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的培养;技能层面的人脑资源的开发与传授,使接受者直接感知人脑资源拥有者主动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一种更具实际效能的知识。这两方面都旨在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能力蕴含于隐性知识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源于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4]。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里,图书馆不断面临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在开发利用“高智商人物”信息资源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3 图书馆开发利用人脑信息资源的可取模式

基于图书馆是“信息共享空间”的认知,人们在“共享”中对其多样化的信息传递路径已有了较多的认识,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个重要关注点。重视“人”的信息资源的开发,注重知识信息的动态交流,创建多种形式的“面对面”信息传播方式,已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改变信息资源获取的单一化趋向、实现信息服务创新的重要举措。综观近年来流行或创建的多种活态知识信息的开发与传播,大都体现出人脑信息服务的特色,是对人脑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极大的可行性,因而颇值得关注。

3.1 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传播的“大众型”模式

在人脑信息服务中,体现“公共空间”性的讲座形式是图书馆利用高智商“活人”资源向公众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样式,因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向大众传播知识,笔者称之为“大众型”模式。目前各类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文化、学术“大讲堂”,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座”、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山西省图书馆的“星期日讲座”、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系列讲座”等,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品牌服务项目。高校基于学术发展需要,图书馆举办学术讲座已普遍形成校内的一道亮丽风景,每月乃至每周听讲座,几乎成为高校师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讲座形式之所以特别受到青睐,就在于它是以非“书”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知识,是人脑信息服务的典型范式。其体现开发利用人脑信息资源的价值:一是信息的活态性,讲演者大多是高智商人物,其亲临现场向读者口传身授信息,使信息资源的传播呈现出鲜活性与可接受性;二是信息的动态性,讲演形式一般都是讲演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问题,并得到有针对性的回答,故而能有效应对知识单向接受缺乏互动交流的弱点,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循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或电子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不论其有多么丰富的内容,都存在着传递与接受的缺憾;以人为书,强化了“阅读”的现场体验与互动效应,延伸与拓展了“书籍”的外延与内涵,无疑是对现代科学知识传播的一种提升。

3.2 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传播的“小众型”模式

如果说,体现公众性的“大讲堂”是一种集群式的大众型信息传播,那么近年来以“真人书”的介入而创造的“真人图书馆”,为图书馆的活态信息传播提供了另一种有益样式,因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知识受众相对较少,笔者称之为“小众型”模式。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是新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从国外引进、接受的一种新颖的“图书”传播形式。它是以“活人”(真人)的人生经历、生命感受、学识积累作为知识文本,通过其与“读者”(受众)的讲述、交流,让读者获取生动、直观的教益,同样具有以开发利用“人脑资源”为特质的活态信息资源传播特点,只不过其知识信息交流更多体现出单向性(一对一)或在小范围内(一对几)开展的特色。高校图书馆开展Human Library活动,多有成功例证。一种是对普通人的人脑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此项活动,主要是围绕校园热点问题或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等话题,采集的“书本”都是有相似遭遇的学生。主办者认为,“以人为书,思维碰撞”,即每个人的阅历和经验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有任何书籍上都学不到的东西,这种经由“人”传播的知识将会对读者产生更直接、更有效的思想、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信息量之大不是一本本具体的“书”可以比拟的[5]。另一种是对“高智商人物”的人脑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做法是:将用户(读者)希望得到的学科服务(活人“书籍”)记录下来,直接联系与寻找相关学科教授、专家(“书籍”采编),为用户与学科专家之间建立联系,继而实施用户(读者)与学科专家的约谈(活人“书籍”的“阅读”),从而达到“既创建了新型的学科服务模式,也提高了学科服务的效果”的目的[6]。这一点恰恰切合了高校独具人才优势和必须发挥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特点与需求。

3.3 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传播的“交互型”模式

“交互型”模式的特点是知识传播者角色与接受者角色随时可以互相交换,彼此平等交流、互相促进。新时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发挥“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已搭建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在学术交流层面,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学术对话等,已成为许多图书馆的当家品牌;在读者服务层面,读者俱乐部、图书馆网络论坛的开设等,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注重对话、交流,为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具实际效益的有效机制。对话与交流是公共领域的知识构成与传播区别于私人领域的重要方式。“公共空间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原则上向每个公民开放”,它“由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的形成过程中,私人走到一起形成公众,公众的交往与对话又形成公共意见”[7]。在“对话”中,所有参与者都是活态知识信息的即时捕捉与表述,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脑资源”;他们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评判者,双方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互相促进的关系,使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更趋合理与完善。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在相对封闭的格局中运行,图书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书籍的采编与流通,网络化管理也只侧重于向读者提供网络信息,并没有承担起读者间相互对话与交流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或可说,开掘“人脑资源”,重视信息“交流”,体现了从基于收藏的图书馆向基于交流的图书馆的转变,最能显现出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性与知识传播的有效性。

3.4 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传播的“延伸型”模式

“延伸型”模式特指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传播的时效得到延伸。上述3种人脑信息资源开发传播的模式,知识受众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接受人脑信息知识传播,而“延伸型”模式,知识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人脑信息知识传播。综观图书馆多样活态信息资源的开发,对其利用“人脑资源”还有许多更深入的认识。从“活人”信息资源的开发价值看,图书馆在学科建设、资料积累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获取,也有“以人为书”的延伸,这集中体现在下述两种:一是“口述历史”的收集与整理[8]。口述历史也是对“大活人”的人脑资源开发,其通过当事人真切的历史记忆透视历史,具有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无可替代的价值。口述历史可以驰骋的空间很大,它能给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也能给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所以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当前, 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为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博客、播客、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图书馆与用户的互动搭建了平台, 如果图书馆能够抓住这些机遇, 利用好这些工具与用户形成良性的互动, 无论是对口述历史服务水平的提升还是对扩大图书馆在口述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无疑皆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非遗”资料的抢救与保存。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已转化成可记录的文化成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大量的集体智慧、集体记忆,且多为民间文化艺人口耳相传,只存在于传承人的人脑中,有许多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发掘“非遗”传承者的人脑资源,属于技能层面的人脑资源开发。保存“非遗”,让传承人现身说法传授经验,使之留存后世,便是当务之急。

4 结语

图书馆人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而言,是一个新鲜话题。尽管人们对其的认知尚在探究中,其实践形态也未形成完整经验,但已有的探究和提供的经验已足够显示此话题的独特研究价值。可以预料,沿着这一思路前进,不断摸索活态信息传播的新方法新路径,必定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中作出应有的建树。

[1]柯平,高洁.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29.

[2]周鸿铎.“人脑资源”——文化资源的动力形态研究[EB/OL].[2017-09-15].http://blog.sina.com.cn/zhouhongduo.

[3]杨云芳,吕永红,程莲娟.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播途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6-120.

[4]刘国豪.基于隐性知识培育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途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2-45.

[5]任杰.真人图书馆服务案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鲜悦Living Library”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4(4):52-56.

[6]张立亚.Living Library对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86-88.

[7]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核心价值之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3-6.

[8]张一,谢兰玉.网络环境下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基本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3):66-72.

猜你喜欢

活态人脑交流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如此交流,太暖!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让人脑洞大开的绘画方式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