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修订研究

2018-01-27

图书馆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图法分类法类目

李 晋

(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作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专业分类表之一投入使用已经很多年,对测绘文献组织管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学科发展和变化,现有《测绘学专业分类表》很难满足测绘学科文献类分要求,全面修订势在必行。

1 《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修订背景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以下简称《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于1992年在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和《中图法》编委会组织指导下,由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解放军测绘学院、国家测绘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测绘局西安标准化研究所、总参测绘科学研究所、海洋测绘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信息工作者结合长期测绘文献分类工作实践,针对《中图法》(第三版)“P2测绘学”类目存在的问题,遵照《中图法》的编制原则和类目细分规则,对《中图法》(第二版)“P2测绘学”类目进行扩充、加细、调整、修订编制而成,于1995年正式出版发行。成果获《中图法》编委会认可,被列为《中图法》专业分类表系列版本之一,并被《中图法》第四版采纳。较好的适应和满足了测绘文献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工作的专业需要。

然而,《测绘学专业分类表》出版至今己近20年。按国际分类法修订惯例,修订再版周期一般为6-7年。《中图法》第五版己于2010年9月完成修订再版。在此期间,测绘学科技术本身乃至其使用的信息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进展与变化,现有专业分类表很难满足测绘学科文献发展与组织管理服务的需要。

2 国内外分类法修订发展趋势

2.1 国外分类法修订情况

长期以来,国外在分类法修订管理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修订管理机制和形式,并通过不断改进,有效保证了文献分类法的科学发展。修订管理机制方面,国外三大分类法都已逐步形成一套健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基本上都建立了编辑小组与咨询委员会结合的管理架构。如DDC的编辑小组目前负责处理日常编辑事务。DDC的咨询机构,1952年更名为DDC编辑方针委员会(Deci⁃mal Classification Editorial Policy Committee,简 称EPC),职能就是就分类法的变动、改革和总体发展提供建议。②重视与文献编目中心的结合。如:DDC,LCC都十分重视以文献分类实践为基础进行分类法的修订,并将其与国会图书馆编目结合。DDC编辑办公室就设在国会图书馆内,能随时随地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工编目中发现新主题。③发展了适用的修订发布形式。如:DDC在1996到2001年期间,修订更新通过网络按月发布,其杜威视窗则按年度更新提供,2000后Web Dewey改为接季度发布和更新。修订方式方面,国外分类法早期一般强调在结构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以减轻对实际工作影响,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变动逐步成为影响分类法使用效果的突出问题。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国外三大分类的修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有计划地实施彻底修订。如DDC22版虽没有进行新的彻底修订,但它是自16版以来在一系列彻底修订的基础上实现的。②重视在连续修订中进行结构调整。DDC22在各类的修订中不少都涉及到类目调整。如在对“004-006”数据处理、计算机科学及时进行新类增补的同时,“005编程”下收入原“005.6微程序设计和微程序”将原“005.3一般目的应用程序”调整至“005.5”,并对该类进行了扩充。③结合电子环境下使用的特点进行相应修订。包括:结合类目浏览显示的需要,对类名、类表结构等进行调整;对手册和说明内容进行了整合:结合分类法在电子环境下索引的变化,改进对索引词汇结合扩充。

2.2 国内分类法修订情况

国内分类法修订工作也一直有序开展,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CLC)为例,自1975年后迅速在全国推广使用,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从第一版问世,到第五版的推出,每一版的修订都为CLC健康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保持和延续了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更新周期上,CLC自第一版至第四版,历时24年,进行了3次换版修订,平均周期达8年,长于国外分类法修订惯例(6年)。在更新方法上,CLC主要在全国召开不同规模的研讨会,通过征求用户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近年来,CLC类目体系不断扩充,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增补途径方法越来越宽,并且随着电子版和WEB版的推出,整体类目更新质量和速度都得到有效提高,分类法修订工作逐步进入科学化、系统化、连续化轨道。

3 修订原则与修订要求

《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修订应遵从《中图法》基本体系结构与编制原则,与《中图法》的体系结构和编码原则保持一致,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采用借鉴现代分类法编制技术和修订方法,编制符合测绘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组织、管理、服务需求的科学实用的分类表。

3.1 修订原则

修订工作应遵循《测绘学专业分类表》(第一版)原有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编制原则,依据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针对《测绘学专业分类表》存在的不相适应和无法揭示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调整修改和注释揭示。具体修订原则可参考如下:

(1)遵循《中图法》编制规定,基本保持《测绘学专业分类表》的体系结构、编制原则,继续采用列类体系、字母数字混合符号标记和层累制编码制度。

例如:P21普通测量学、地形测量学

P211简易测绘法

P212罗盘仪与其它半仪器测量

P213角度测量

P214导线测量

P216高程测量

P216.1三角高程测量

P216.2气压高程测量

P216.3 GNSS高程测量

(2)遵从文献保证原则。有书有类,有类有书,类号分配深浅适度、预留空号。视文献保障程度,兼顾学科、文献发展现状与趋势,适当编列类日深度,秉持适用够用、粗细适当的修订原则。

例如:P27 地籍学

P271地籍测量

P272地籍调查

P273地籍管理及其信息化

P274房地产测绘与管理

(3)遵守揭示性原则。利用分类法编制修订的各种技术与方法,充分揭示学科类目关系,提高类目体系与标识系统的科学性、适用性。如设置类组类目、参见类目、交替类目、多重列类、类目注释(内容范围、类目关系、分类方法)、沿革注释、局部结构调整方法等,尽量减少修订造成文献改编问题,保障用户使用新旧版本自然平稳过渡。

例如:P231航空摄影测量 按照不同测图方法多重揭示,增加类目注释

P231.3模拟法测图

P231.4解析法测图

P231.5数字化测图

P231.6立体测图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响图、数字地形图采集与编辑入此

(4)必要类目充分列举原则。尊重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实际,对必要类目采取充分列举原则,是基于专业分类表的功能需求和实用性原则体现,而不是过分强调和追求类号深度的平衡。

例如:P228.4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P228.41原理与定位技术

P228.42接收机

P228.43数据获取与处理

P228.49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5)其他原则。科学性原则:列类符合科学体系知识体系、技术方法手段先进;符合事物发展与认识规律。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从理论到实际。立类、列类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实用性原则:立类、标记、注释、规则的设置要结合文献类型与使用特征。发展性原则:类目设置要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新学科及其体系变化,既要考虑类目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稳定性原则:修改类号类名要慎重,可改可不改的竖持不改,非改不可的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删除旧类、修改类目,必须考虑历史、现状和未来需要,绝不能只顾当前;增列新类目,应是比较成熟稳定的学科专业类别。兼容性原则:《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与《中图法》基本表相互兼容,不与《中图法》列类相互冲突。

3.2 修订要求

《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知识分类)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测绘学专业分类表》作为《中图法》系列化专业分类表之一,是测绘学文献分类的专业工具,修订时应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1)以测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献出版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科学性、实用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分类法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结合测绘文献生产、分类组织、用户需求、检索环境的实际进行修订。

(2)标记系统的修订必须满足分类法类目体系编制和发展的需要,保持较好结构性,力求简明、易懂、易记、易用、易于扩充。

(3)适当兼顾网络信息和专业单位信息组织的需要,妥善处理相关主题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关系、集中与分散关系、融合与交叉关系等。

4 重点修订类目

测绘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造成文献类分困难,诸多测绘新兴前沿文献无法利用旧有分类表科学分类,针对此情况,个人认为应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对分类表相关类目进行重点修订。

(1)地理信息系统细分问题

经过调研,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文献数量众多,与之交叉文献更是繁多,老版分类表仅在“P208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注释中提及地理信息系统,明显不能适应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测绘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能满足图书馆对地理信息系统类文献分类排架的需要。笔者建议,修订时可针对实际情况,参考《中图法》(第五版)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类目,并增加类目细分。具体修改建议如下:

P208 测绘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P208.1测绘数据库

P208.2 地理信息系统

(2)导航定位列类问题

近年来,导航定位应用日趋广泛,无论民用还是军事应用都有涉及。通过调研发现,大地测量学的巨大变革、测绘遥感及地图制图等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得益于导航定位的迅猛发展。追溯导航定位发展轨迹,其与卫星大地测量相伴而生,互融发展。目前,导航定位已经形成一个大学科,其文献非常量多,老版分类表将导航定位放置于“P228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类目下。从学科角度分析,导航定位非单纯测绘范畴,测绘学科无法涵盖整个导航定位的外援,按照分类法编制原则,新版修订不应单独列类。笔者建议,仍保留至原类目下,对类名和注释进行修改,并进一步细分。原有的“全球定位系统”也不是很全面准确,建议改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具体修改建议如下:

P228.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GPS、GLONASS、伽利略系统和北斗卫星系统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入此。

P228.41 原理与定位技术

P228.42 接收机

P228.43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P228.4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应用

(3)遥感列类问题

老版分类表“P23摄影测量与遥感”,将摄影测量、遥感作为两个基本类目进行编排,其中摄影测量安排有P231~P236,遥感仅有P237。逻辑不够清晰,编排较混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未将摄影测量、遥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次,未突出“测绘学专业分类”的重点,而将“非地形摄影测量”“全息与动态摄影测量”等非测绘的专业应用与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并列。再者,对测绘而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影像获取是非常关键的专业内容,如GPS辅助航空摄影,无人机(飞艇、热气球)航空摄影系统,倾斜航空摄影,多镜头虚拟中心投影航空摄影,三线阵航空摄影等,它既是航空摄影(空中摄影),又是立体摄影,也是彩色摄影,不是一句“摄影理论与技术入TB8有关各类”就能解决的,是入“TB861彩色摄影”、“TB863立体摄影”或“TB869空中摄影”,都不合适。因为测绘的航空航天摄影是工程性质的专业摄影,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子类,应该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下列影像获取子目。最后,内容局限于光学成像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没有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新技术方面的内容。

笔者建议,一是将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摄影测量与遥感,突破了原有光学摄影的范畴,扩充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遥感技术;分为航空、地面、航天及其应用,将原来的“非地形摄影测量”“全息与动态摄影测量”等类目的内容归为专业“应用”更为恰当,如X射线、考古、全息、工业摄影测量等本来就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应用。二是尽可能保留利用航空摄影测量(P231)、地面摄影测量(P232)、航天摄影测量(P236)、应用(P237)的原来的编号,减少修改所造成的调整工作量。具体列类如下:

P23摄影测量与遥感

总论遥感技术入TP7。

P231航空摄影测量与测绘遥感

P231.1光学摄影测量

P231.11航空影像数据获取

P231.12影像数据处理

野外调绘、室内判绘、摄影测量控制、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图(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集、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采集、数字线划图(DLG)数据采集、数字地形图测图等)入此。

P231.2微波雷达遥感测绘

P231.3激光雷达遥感测绘

P232地面摄影测量与遥感

各种测绘专业应用的地面摄影测量与遥感、移动测量车的数据获取与处理入此。

P236航天摄影测量与遥感

P236.1光学摄影测量

P236.11航天影像数据获取

P236.12影像数据处理

P236.2微波雷达遥感测绘

各种星载微波雷达(SAR、InSAR、D-InSAR等)数据获取与处理入此。

P236.3激光雷达遥感测绘

各种星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获取与处理入此。

P237摄影测量与测绘遥感技术的应用

各种非地形摄影测量与遥感(如工业摄影测量、考古摄影测量、X射线摄影测量、全息摄影测量等)以及月球、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入此。

5 结语

分类法修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类目体系机构调整、类目设置变更、技术手段和方法更新及周围环境发展变化等,必须要明确指导思想,遵循修订原则,在广泛充分的调研论证和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确保《测绘学专业分类表》(第二版)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兼容性、规范化、标准化。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测绘学专业分类表》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测绘学专业分类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1-20.

[2]卜书庆.《中图法》第4版修订与第5版概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17-24.

[3] 梁凯利,等.专业分类表的编制修订初探——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地震学专业分类表》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31-33.

[4]祝朝安,等.《中图法》(第五版)军事类修订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28-30.

[5] 卡书庆.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发展及第五版述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92-99.

[6] 朱晓燕.浅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TP类的修订[J].图书馆论坛,2012(2):27-31.

[7]温敬朋,刘乐群.《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军事大类修订建议基于信息战文献分类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6):35-37.

[8]付桂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地震学专业分类表》的编制修订[J].国际地震动态,2008(8):37-40.

猜你喜欢

中图法分类法类目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CLC与LCC类目同现映射方法研究
——以图情领域为例*
《中图法》(5版)“K历史、地理”大类的修订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中图法》(5版)“R医药、卫生”类修订探析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