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平台的小学语文“真阅读”策略
2018-01-27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祁明春
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 祁明春
连云港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生提出了“真阅读”的读书要求,旨在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实现真正的阅读,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鉴赏水平,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下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以语文课堂为平台,引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
一、以课堂为平台,提高阅读技能,衔接课内外阅读
朱光潜先生说过:“读书不在多,在于选得精,读得彻底。”就是说对于好书和好文章要善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精细阅读,才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对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三步读书法:初读—复读—再读。
1.初读
叶老指出,初读阶段要经过三个环节:求疑—答疑—复核。“就其中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在初读阶段,叶老强调读书过程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思考,要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把叶老的初读方法应用在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上: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读后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再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找到最佳答案。在迁移练习阶段,出示必读书目中的某个篇章或段落,让学生用刚才品析课文的方法去自主阅读、求疑、答疑。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板块,而是有效地衔接了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习得的读书方法有效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会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让每一次阅读都有所感悟和收获。
2.复读
叶老总结的复读方法是:“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我把叶老的复读法应用在归纳课文大意、全文总结阶段,用以培养学生的篇感。如果学生读书时只会逐字逐句地钻研,而不能掌握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主要内容,那么他获得的知识就是零散的、杂乱无序的。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才能使他们提纲挈领,整体把握文章或书籍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思想感情和文学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我通常在引导学生对每篇课文进行归纳总结后,布置与该篇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课外阅读任务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学习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读《鲁滨孙漂流记》,用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这样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引领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触摸原著—走近作者—体会蕴蓄,使课内外阅读和谐衔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魅力与生机。
3.再读
叶老说的“再读”就是“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如果说 “初读”和“复读”是“钻进”书本细读深思,那么第三步“再读”就是“跳出”书本,把书本中的精华部分记牢,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下一番功夫加以改造创新。“再读”阶段正好对应阅读教学中的背诵和拓展练习环节,对于教材中的精彩篇章或者段落,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的;对于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课后也设置了大量的针对性练习。我经常在教学某篇课文的拓展练习阶段,引进与此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工程”必读书目、选读书目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消化吸收,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
二、以教材为原点,使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纵深处拓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紧紧围绕着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形成良性循环。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让他们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全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1.向学生推荐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读物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应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同样体裁的文章接触多了,学生便可熟练地掌握该类体裁文章的写作技巧,节省教师通篇讲解课文也有学生听不明白的尴尬,这样做可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理想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寓科学知识于趣味之中,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推荐了《松鼠》《美丽彩蝶王》等科普小品文让他们阅读,一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科普小品文的文章结构特点;二是为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2.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其他文章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一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紧接着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这位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夹竹桃》一文的作者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教学这一课时,我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了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听雨》《月是故乡明》等文章让学生课外去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对季羡林先生一生追求的至真、至诚、至善的治学精神和个人品质有一个立体、全面的了解。
3.根据节选的课文向学生推荐原著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名家的名著改写、缩写或节选的。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立体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这篇散文是根据陈荒煤的《广玉兰赞》改写的。教学此文时,我出示了陈荒煤的原文《广玉兰赞》,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原文优美的语言、准确的用词、生动贴切的比喻,并让他们比较课文和原文的异同,体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用句的精当。这样通过拓展性阅读,让课内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地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1.利用教室墙壁张贴名言警句
班级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大家庭,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我和学生们一起精心布置教室,在墙上张贴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读到名言,一抬头就能看见名言,耳濡目染中,使学生的心灵深受启迪和濡染,心智得以开启,真正理解读书的重要作用。
2.利用黑板报创办读书园地
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设置了“读书园地”一栏,用来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摘录名篇名句、刊登关于读书的故事和趣闻等,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增长知识,交流读书经验。
3.利用文化走廊展示读书成果
我把教室外面的走廊开辟成“学习园地”,用来张贴学生的阅读心得、优秀习作等读书成果,使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评价:文章写得好的同学得到大家的称赞和鼓励,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和写作兴趣;文章有不足之处的同学可以得到大家的指导,纠正偏差、弥补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靠近清泉,心灵也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也会起舞。”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文化气质,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实施“真阅读”,引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生活 “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