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情交错 整体推进 相得益彰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2018-01-27设计浙江建德市大慈岩中心小学赵水樑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忠骨电报主席

设计:浙江建德市大慈岩中心小学 赵水樑

点评:浙江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傅登顺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慈父的情感和领袖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回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德怀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的慈父情怀和领袖胸怀,这是课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课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检查,读准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电报内容的提炼,学习通过抓关键词、串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学习用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运用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写,体会毛泽东的丧子之痛和艰难抉择。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学习用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运用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写,体会毛泽东的丧子之痛和艰难抉择。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毛泽东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情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积累诗句

1.(出示:毛泽东图像)他是谁?说说你对毛主席的了解。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图像入手,激发学生了解毛主席的兴趣。

2.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但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作为一位慈父的情感。(课前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齐读课题。

3.课题本身是一句龚自珍的诗句,在诗中,他还有下半句。(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向我们表达了: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到处都是埋葬英雄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让我们一起铿锵有力地读读这句诗。

4.你们看,文章的题目也可以引用诗句。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为后文理解毛主席做出将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埋下伏笔,体现诗人的浪漫,同时让学生了解诗句可以为题。

二、了解梗概,学习概括

1.检查预习,交流三封电报的内容。

(1)概括第一封电报的内容。

主席勋鉴: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朝鲜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①结合课文理解:勋鉴、志司、殉职。

②将长长的电报概括成一句话。(毛岸英取作战图时不幸被汽油弹击中,光荣殉职)

③在一句话的基础上,将电报概括成一个词或一句短语。(岸英光荣殉职)

④小结:抓关键词是概括段落大意的好方法。

(2)像这样先概况成一句话,再将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是抓关键词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第2、3封电报)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概括第2、3封电报的内容。(第2封电报:遗体运回国;第3封电报:岸英葬在朝鲜)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第一封电报的内容先概括成一句话,再将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来概括电报的内容,这种概括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被掌握。

2.你们真聪明!一讲就懂。现在,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三份电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得知岸英光荣殉职,悲痛万分,在岸英遗体运回国还是葬在朝鲜的抉择中,最后艰难地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小结:把关键词串联起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五年级是学生独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初始阶段,需要教师扶着学生走,方法指导很重要。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串联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概括课文内容方法。

三、体会情怀,了解手法

1.体会悲痛,了解动作心理描写的妙用。

毛主席从第一封电报中得知到岸英殉职的消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好好体会主席的心情。

(1)主席知道岸英光荣殉职,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①抓关键词,体会悲痛。

重点体会 “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原封不动”,来感受主席的悲痛心情。

带着这份悲痛,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

②补充资料,感受悲痛。

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在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受尽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可是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再进攻中国。彭德怀带领着岸英和几十万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主席多么希望岸英在战争中做出贡献,锻炼自己,可是——唯一寄予厚望的长子岸英却光荣殉职。

这三个孩子,一个需长期接受治疗,一个杳无音讯,唯一寄予厚望的岸英也走了,主席是多么悲痛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体会主席的内心之痛。

这几句话抓住了主席的动作,表现主席内心的悲痛。

(2)是啊,主席万分悲痛,悲痛到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没吃一口饭。他在想什么?大家看,他们说的主席心里想的内容,书上都有。(出示心理活动,“他”字变色)我们把“他”字改成“我”字,来读读主席的心理活动。

这段话用“行动+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主席失子的万分悲痛。

设计意图: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站在人物的角度上来理解,有效消除由于缺乏前提的理解障碍。抓住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体会毛主席丧子之痛,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妙用。

2.感受艰难抉择,强化动作心理描写。

岸英从小经受磨难,与主席聚少离多。可想而知,万分悲痛的主席是多么想见见儿子的最后一面。面对第2、第3封电报的意见不一,主席将如何抉择呢?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用“——”画出描写主席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读,体会主席是如何抉择的。

用“主席作为慈父,他想 。主席作为领袖,他应该 。”的句式说说体会。

这段也用了“行动+心理”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了主席在见与不见之间,在慈父与领袖之间的思想斗争过程。

设计意图:主席的抉择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这个艰难的过程,设计了两种人物角色填空的练习,使学生联系课文语境展开具体情境想象,有利于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品质的体悟。

四、表达情怀,运用手法

1.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法力真大,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主席在见与不见之间,在慈父与领袖之间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整整度过了一夜,才做出了抉择。这一夜主席是怎么度过的,他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写,可我们能想象,主席他可能在窗前凝望星空,他可能在房间里缓缓地来回踱步,他可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彻夜未眠……可能,太多的可能,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把主席一夜的情景描绘下来。

2.出示练笔题。

(出示:这一夜, 他用颤抖的手坚定地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评价标准:

有动作描写的获得两颗“★”。( )

有心理活动描写的获得一颗“★”。( )

表达了艰难抉择情感的获得一颗“★”。( )

我一共获得了( )“★”

设计意图:该设计充分利用课文空白,引导学生随堂练笔。通过练笔,一是让学生再次深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主席顾全大局的领袖风范;二是利用课文语境练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动作+心理”的人物描写方法,达到读写一体、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升华情怀,拓展延伸

现在你们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带着感情读读主席最终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就是毛主席,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如果你想进一步走进这位伟人,请去读读 《毛泽东列传》。

设计意图:再读诗句让学生从情感的凝重中走出来,感受与主席感同身受般的如释重负,同时体会到主席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趁势而推,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整体设计意图:该课文是一篇情感复杂、凝重,表达颇具特点的文本。针对课文特点,笔者采取了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交叉推进的教学设计,如:以三封电报为事情发生的诱因,引导学生恰当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如:利用资料的补充和课文空白的练笔,不仅收到了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与主席感同身受的效果,而且还领略到“动作+心理”表达形式的有效性,并通过练笔熟悉和初步掌握该表达方式。这个教学设计达到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猜你喜欢

忠骨电报主席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传“电报”
主席致辞
草地上的小野花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祭烈士
援越“忠骨”与亲人四十年后的重逢
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范例——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