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的制度之争与人才之争

2018-01-27周天柱

统一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祖国大陆台湾同胞

■ 周天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此两岸关系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而若论及70年间的两岸之争,则经历了两大竞争:硬实力之争及软实力之争。

两岸之争的来历及演变

一、硬实力之争

所谓硬实力之争,实质就是两岸综合经济实力比对。具体时间段约在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第一个10年。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有限度开放祖国大陆老兵回家乡探亲,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祖国大陆老兵为能活着回家而庆幸,但目睹祖国大陆种种落后的现状后却连连摇头。台媒就此四处散布悲观情绪:大陆远远落后于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降低了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把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穷小子”追求“富家女”——“富家女”怎会看得上“穷小子”?!

具体比对两岸综合经济实力,以国内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上世纪80年代,2000多万人口的台湾地区生产总值竟占到10亿人口祖国大陆的65%。到了1990年,台湾的经济体量仍相当于祖国大陆的43.8%。此后,台湾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便一再下降。2016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祖国大陆的4.5%。在中国所有省份中,台湾的经济总量已跌到第6名。未来两三年内,祖国大陆还将有4、5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超越台湾。

两岸国内和地区生产总值比拼,祖国大陆进步神速,台湾则停滞不前。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序上升为全球第二。两岸硬实力之争的此消彼长,使两岸之争发生质的转变,从而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软实力之争

以往两岸硬实力的巨大差距,曾被绿营用来大做文章,似乎成了两岸无法统一的最根本理由。而台湾的硬实力被祖国大陆迎头赶超后,两岸软实力之争就被引入新的竞争领域。时间段可设为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后,民进党上台完全执政之时,并延续至今。而硬实力之争逐渐转变为软实力之争,中间还有一段过渡时期。

说及软实力之争,制度之争与人力之争无疑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两大竞争。对于制度之争,“台独之父”李登辉有“独到见解”。1996年他在就职演讲中认为,“海峡两岸没有民族与文化认同问题,有的只是制度与生活方式之争”。虽然李登辉只是点出“制度之争”,并没有论述孰优孰劣,但是主动抛出“制度之争”,充分反映当时台湾的自信。曾几何时,台湾不再谈“制度之争”,宁愿重建围墙铁幕,反倒是国台办主动提出“两岸开始进入制度和人才之争”,展现祖国大陆对于这个过去被外界认为是最敏感问题的自信,愿意与国民党、民进党一起比一比,看谁更爱台湾,看谁能让老百姓有更多元的选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两岸制度之争孰优孰劣

一、两岸应彼此尊重对方的制度选择

历数当今全球的大小国家和地区,主要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结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其核心意涵更为清晰。而反观台湾地区,自1949年蒋介石退居台湾后,一直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其实质是模仿西方,尤其是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众所周知,社会制度的选择与坚持,是该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所认同并推行的重大政治纲领与政治立场,而更重要的是,其必须获得该国家或地区人民的支持与拥护。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尽管祖国大陆与台湾人民选择并坚持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但习近平一直强调,“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尊重决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具体落实在行动上。祖国大陆官方从不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方式,对台湾社会制度横加指责、干预、歪曲、攻击。但与此相反,台湾绿营及媒体,一直以来对祖国大陆社会竭尽所能妖魔化、污名化,甚至以造谣生非为能事。为此,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就指出,“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与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与追求”。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的台湾各界人士参访团时更进一步指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特殊心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样,大陆同胞历经长期努力、不懈奋斗,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湾同胞尊重。两岸同胞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增进理解认同,实现心灵契合”。

习近平这两段讲话相隔近4年,从希望台湾同胞“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与追求”,到“大陆同胞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湾同胞尊重”,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祖国大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豪,洋溢着对信奉制度自信的必要与首肯。与此同时也强调,尊重,必须相向而行,我尊重你,你当然也应该尊重我,万万不可逆向而行。所有的尊重须建立在平等、对等的基础上,否则是不能长久的。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建立双方互信,才能坐下来谈,什么都可以谈。

祖国大陆完全理解并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这包含了多重涵义,一是既然台湾同胞选择了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祖国大陆对对岸的制度模式明确表明不会干预,也无须干预。二是清楚宣示,一旦两岸统一,台湾版“一国两制”一定会更为宽松。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统一前存在,统一后完全可以保留,继续存在。

二、祖国大陆社会制度重在解决人民的基本所求

长期以来,按照西方政治理论,人类社会当今任何社会制度的核心话语,必须坚持普世价值,即自由、民主、人权、法治。据此台湾岛内反统人士对祖国大陆社会制度横加指责,而这种无端指责的最大弊端,在于将所谓的普世价值,简单等同于仅仅就是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而故意忽略或抛弃、掩盖了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如生存、发展、安全、稳定、温饱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理论最大的差别,在于面对内涵极其丰富的人类普世价值,不是简单“要不要”的问题,也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在于有必要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层次逐步予以实施。针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基础上,必须先全力以赴解决由不得等待、犹豫、拖宕的生存、发展、安全、稳定、温饱等头等大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心理需求划分为不同层次,一个社会的需求同样也有不同层次。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有三项基本目标必须优先保证,这是三项决不可忽视的普世价值:外部不受侵犯,国家安全有保障;社会内部稳定和谐;人民温饱,无生存的后顾之忧。若这三项普世价值无法实现,那其他的任何价值肯定落空。只有这三项价值逐步实现,才有可能倾心追求另一些更高等级、更高层次的目标。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40年来,在安全、稳定、温饱、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得到全球公认,当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比。社会学家认为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主要是40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一直保持相当可观的发展速度。对于中国大陆经济为何能持续增长,外界可说是众说纷纭,从而无法得出统一答案。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也不难,事实上中国大陆的经济奇迹都是在现行体制下创造的,说得再明白一点,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中国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载体。

放眼世界,采用其他制度载体,条件比中国好的国家的表现,都不如中国大陆。再换一个角度,在同等条件下,中国大陆现行的社会体制,与当今热门的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相比,对解决安全、温饱、发展等复杂问题,有着全党高度智慧、全民共同努力、集中力量可办大事的优势,有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加成效应,可少走弯路,少付学费,大大减少时间、人力成本,使得本国人民有着满满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两岸“制度之争”,前不久国台办提出的标准是“能够让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给民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年以来,台湾在追求民主化的道路上,一直有个想当然的认知:民主政治具有不容挑战的优越性与正当性。但这样的理所当然,就今日具体实践的结果来看,并没有那么轻松、顺畅。相较于祖国大陆政治体制所展现的高效率,台湾所谓民主制度的无效率,早已拖慢乃至于拖垮了岛内经济的发展。无论哪个政党执政,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那能拿什么东西来改善、提升民众生活?对此近日台湾民意基金会的一项民调很能说明问题,台湾成年人有49%对祖国大陆有好感,比去年增加4.4个百分点,好感比例首次高于反感。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此核心价值观包容了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并更为全面、系统、深化。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大陆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当然仍需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两岸人才之争大相径庭

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当然更离不开青年人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14年3月,台湾突然爆发“太阳花学运”,从表面看似乎是倾向“台独”的岛内青年对两岸经贸往来、经济合作的一种抵制,乃至反抗,其实质是由民进党背后策划、纵容、指挥其青年近卫军,全力封杀两岸交流,力图阻断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可现实的发展恰恰与“台独”势力的梦想相反。历经4年多风云变幻,“大陆热”在岛内不但没有消沉,反而越来越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台湾青年赴祖国大陆求学人数猛增。仅以台湾最有名的建国中学、师大附中、北一女中等为例,以往报考祖国大陆名校的只有区区几十名,2018年报考人数突增3至4倍。2月28日,祖国大陆颁布史上最接地气的“惠台31条措施”后,连不少“太阳花学运”积极参与者,也四处申请到祖国大陆高校读研读博。二是台湾青年赴祖国大陆工作人数猛增。2017年年底《联合报》民调显示,30岁以下岛内年轻人西进祖国大陆意愿由2016年的30%,增加为53%;而2018年3月《远见》杂志民调披露,18至29岁青年愿到祖国大陆发展的比例更是高达59.6%。

一、台湾青年西进祖国大陆的基本因素

青年历来是社会所有群体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闯劲,最希望改变自身地位的人群。台湾青年西进祖国大陆有多重因素,但基本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民进党当局始终坚持“去中国化”政治立场,两岸关系不好,台湾经济不会好,这是岛内青年最大共识。这些年祖国大陆经济稳定增长,比欧美等地区亮丽。二是台湾陷于两党政治恶斗,社会撕裂,经济停滞,留在岛内机会少,前途无望。三是祖国大陆市场大,发展快,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充满机遇。四是今年以来祖国大陆惠台措施越来越多,给台湾青年创造了更多机会,磁吸效应递增。五是前几年“登陆”台湾青年扎根祖国大陆,业绩可嘉,现身说法激励欲西进者跃跃欲试。六是台湾当局争夺本岛青年措施无力,仍将祖国大陆优惠举措归属于以往的“统战阴谋”等政治说教,令台湾青年生厌、抵触。

二、加成效应使量变蜕化为质变

在两岸人才之争中,台湾当局所作所为败笔至少有两点:

(一)现今世界除极个别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将中国视为世界市场,不可或缺。而出于“仇中”“反中”的政治目的,民进党却将祖国大陆列为最大“敌手”。上台执政2年多,竟使两岸关系急剧倒退。而这2年多祖国大陆综合实力加快成长。

(二)纵观大陆的“惠台31条措施”,以及随后祖国大陆各地自定的各种优惠举措,除了延续以往政策外,有许多是针对岛内民众个人量身定制的创举,涵盖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很得台湾民心。赖清德却将此视为大陆想并吞台湾,叫喊不能被欺负着玩,并提出“壮大台湾”8条政策予以反制。岛内高达近七成民众认为根本无法阻挡台湾人才或资本流向祖国大陆。

两岸相比,一方面祖国大陆在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稳中向好,对台湾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却联合美日反华势力,加快“去中国化”步伐。复苏无望的台湾经济,使得岛内社会陷入中产阶级与贫穷阶级联合对抗政治权贵的泥淖。

如此两相对照,祖国大陆的加成效应必然持续发酵,便使得人才争夺更趋激烈。日积月累的量变势必逐渐蜕化为不可抗拒的质变。其结果正如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所做的人力资源预测:到2021年,台湾人才缺口将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为-1.5。

展望与思考

综上所述,两岸制度之争与人才之争是长期的,有时是很激烈的,正朝着对祖国大陆有利方向发展而不可逆转。

祖国大陆主动提出制度之争是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的表现。一个制度仅靠美好的理论和价值观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两项之争的结局,蔡英文的命运难保不会是陈水扁的翻版:执政末期人人共愤,并在全台湾的唾弃声中黯然离开。但有所不同的是,一起被唾弃的还有可能是台湾的制度。虽然台湾心理上仍以自己是西方民主制度而自视甚高,但两岸制度对比的平衡早已开始向祖国大陆倾斜。通过“国民党、民进党、共产党谁更爱台湾”的比赛,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慢慢觉醒,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对台湾来说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进而能够跟祖国大陆同胞一道,共同去推进两岸的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如今祖国大陆提出了制度竞争,也显示出两岸交往逐渐进入了“深水区”。毕竟,两岸融合不能永远停留在“只经不政”或者“重经轻政”的初步阶段。既然祖国大陆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高质量统一,那么让台湾民众理解祖国大陆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离开了实实在在的“干货”,空喊什么“爱台湾”,或者标榜所谓的普世价值,根本是无济于事的,即便能骗得过一时,也不可能长久。

总而言之,制度的正确与否无需嘴炮、口仗,也无需过多的笔墨去描述、争辩,只需用真实的经济数据和人民的切身感受,即可佐证、印实。人才之争,仅靠优惠措施还不够。人才流向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风向标。若经济持续向好,并配置积极的引才政策,自然表现为流入;反之,则必然是流出。而人才之争的历程,有必要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实例,不断地加以讲述、宣导与传播。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祖国大陆台湾同胞
刘毕新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大意义
民进党当局煽动两岸敌意对抗注定失败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大陆领导人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