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力部字研究
2018-01-27郭端平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郭端平[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还保留了很多方言词语。本文选取《说文》中的“力”部字进行研究。“力”部字位列《说文》卷十三下,共44字,包括6个重文字和4个新附字,从“力”之字,都跟“力量、力气”有关。
一、力部字构形分析
《说文解字》开创了“六书”理论,在力部中,有象形、会意和形声三大构形方式。其中象形字1个、会意字3个、形声字35个、省声字3个,亦声字2个。
(1)象形字力,象耒(原始农具)之形,长的一笔像耒的把手,短的部分像其铲(即后世的“耜”),“力”的部首造意为“用耒力耕”,构形为具体化的农具,因耒耕要用力,所以用有形可“象”的“耒”来表示抽象的“使劲、用力”。
(2)会意字劣,《说文》:“弱也。从少,从力。”古人视“力量、力气小”为“弱小”的表现。加,《说文》:“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说文·言部》:“诬,加也。”“加”与“诬”异部互训,词义相同,都是用言语夸大的意思,现代汉语里“诬告”“诬枉”等词很常见,但“加”表“诬枉”“夸大”的意义这个用法已经消失。劫,《说文》:“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会“力”“去”之意,构成“武力胁迫”之义,与“抢劫”义微殊。
(3)省声字省声字也是形声字的一种,只不过是字的声符没有写完全,省略了一部分构件、笔画等的字,力部共有㔣、劳、劵这三个字。㔣,《说文》:“从力,靁省声”,即“靁”作为㔣的声符,省略了“雨”;劳,从力,熒省声;劵,从力,卷省声。
(4)亦声字亦声字即会意兼形声字,其声旁不仅起表音作用,又起表义作用。功,从力从工,工亦声;勶,从力从徹,徹亦声。
力部字中有勇、剧、劲等35个形声字,占整个力部的79.5%,符合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由表形向表词的音义发展,兹不赘述。
二、力部字字用研究
字用,就是文字的用法,也有学者称为汉字的职用问题。字用所反映的是字词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用什么字记录什么词语的问题。每一个汉字创制之初的用法具有唯一性,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要记录词语的范围不断扩大,而汉字创制又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才出现了用同一字表示多个不同的语词、同一语词用不同汉字记录的局面,这就形成了字与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力部字中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词异形字
(1)勇、恿、勈、㦷《说文》:“勇,气也。从力,甬声。勇或从戈、用。恿,古文勇从心。”在表示“果敢”“有胆量”意义上,同时有“勇、恿、勈、㦷”4个字形记录。“勇”从“心”表示勇气,如段注所云:“勇,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㦷”从“戈”表示孔武有力,以示勇力。“恿”(),同“勇”,《说文·力部》:“恿,古文勇从心。”《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壮能衰,恿能屈,刚能柔。”“恿”这个异形字因与表示“劝说”义的“怂恿”的“恿”同形,后专用从力之“勇”表示“果敢、坚毅”这个词义。
(2)劫、刦、刼劫1,《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劫”本义即“用力量威胁,威逼,胁迫”,异体字较多,或从“刀”作“刧”“刦”,或从“刃”作“刼”,侧重不一,从“力”强调外力、武力胁迫,从“刀”强调凭借的工具,而“刀”与“刃”意义本就相关。因“力”与“刀”字形相近,容易发生讹变,但“劫”“刼”“刦”三个词形都能表达本义“胁迫”,语言文字的经济性要求最后淘汰了“刦”“刼”两个异形字。“劫”与“刦、刼”构成同词异形的关系。劫2,是梵语“劫波”(kalpa)省称,是梵语的音译省称词,语义为“远大时节”,即佛经所说的天地从形成到毁灭的过程叫“劫”,引申指“灾难”。“劫1”表示“胁迫”,属于字的本用,“劫2”表示“kalpa”(远大时节),属于字的借用。“劫1”与“劫2”构成同字异词关系。力部字中还有“勡”在记录“抢夺”义上有一个异形字“剽”,后世“勡”废弃不用;“勑”和“徕、俫”在记录“慰劳”一义上也是同词异形关系。
2.古今字
(1)劵和倦《说文·力部》:“劵,劳也。”段注云:“今皆作倦,盖由与契券从刀相似而避之也。”“劵”表示“疲劳”义,后写作“倦”,如“疲倦”“倦乏”等。《说文·人部》:“倦,疲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倦字亦作勌,作惓。”因此,在“疲劳”这个意义上,先后有“劵”“倦”两个字形去记录,因此二者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2)勶和撤《说文》:“勶,发也。”本义为“发射”,此义已消失。段注云:“或作撤,乃勶之俗也。”“勶”由发射引申为除去,在“除去”义上后世写作“撤”。“撤”,《集韵·薛韵》:“撤,去也。”因“力”与“手”意义相关,力气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手,因此二者经常混用。
《说文》:“,勥也。从力,厥声。”“勥”后都写成了“倔强。”
3.通假字
该用甲字的地方换用了一个与甲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毫不相关的别字,例如在表示“强健”之义上,本应用“”而改用同音的“豪”去记录。
4.同形字
同形字即不同的两个词语恰好用了同一个字形去记录。如勑1,勑,劳也。慰劳、勉励来者。《正字通·力部》:“劳勑也。”在慰劳这个意义上后写作“徕”;勑2,同“敕”,表示“告诫”“理顺”义,因“来”与“束”形体接近,容易讹变,且“力”部与“攵”部意义接近,所以容易混用,因此,“勑”一形记录两词,分别是“慰劳”“告诫”。还有,在“果敢”“坚毅”意义上,既能用“勇”,又能用“恿”记录,但表贬义的“劝说”义的“怂恿”也用了“恿”这个字形,即“恿”分别记录了“果敢”和“劝说”义,这个属于汉字职用当中的一字记录两个语词。
三、《说文解字》所见方言词语
方言材料是考察古词古义的“活依据”,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活标本”。《说文解字》可以为我们研究汉语词汇、语义及其发展提供重要的凭据。许多古汉语词汇,在现代书面语和普通话中早已死亡,但在方言口语中仍然流行不衰。《说文》力部字中共有4个字记录了方言词,分别是“、勃、勚、㔣”。
勃,《说文解字》“勃,排也。”段云:“排者,挤也。今俗语谓以力旋转曰勃,当用此字。”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江南运河而东至于浙江谓推排重物曰勃,若通语般矣。”按;章先生的观点“勃”表示推重物,与普通话中的“搬”同义;“勃”现代汉语中的“推动”义已不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旺盛”的意思,如“蓬勃、勃发、生机勃勃”等,而在吴语区上海话、嘉定话中则保留了其本义“推”,如:“伊脚头老硬,我勃勿倒伊。”苏州话“勃块石头”等。此外在晋语区“勃”这个字还能记录量词“棵”,如山西忻州,一勃树。“勃”字记录“推转”“棵”的功能在普通话中消失,但考察各地方言口语,我们仍能看到许慎《说文》当中为我们记录的早已湮没的词的本义。
勚,《说文》:“勚,劳也。”《诗》:“莫知我勚。”“勚”的“辛劳”义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书面中。段玉裁注云:“勚,凡物久用而劳敝曰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苏俗语)谓衣可耐久曰勚着。”“磨损”义在很多方言当中都有留存,如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赣语当中都有用例,如“刀口勚了”“鞋后跟勚了”等。《说文》在保存古义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结合方言口语的材料更有助于我们看到古今汉语的继承性。
㔣,《说文·力部》:“㔣,推也。”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石头以打击敌人。泛指推滚。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四川浙江皆谓推转圆物为㔣。”“㔣”作为一个生僻字,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普通话中被“推”所替代,“推”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此语保留在了四川、浙江部分地区。
古汉语词汇的本义、生僻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能已经消失,但是在方言口语中我们仍能看到古代汉语的遗存,全面研究《说文》有利于我们现代字典辞书的编纂、补充订正,方言口语的释读、语言保护工作的推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