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修辞学视角下余光中散文语言的词语赏析
2018-01-27曹东琴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曹东琴[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词形变异
词形变异是指对词语的形态进行变革创新,从而创造出新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的形态是基本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改变,但为了表现作家的创作个性,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可以对其进行变异。余光中的散文中常常突破现存词语的常规形式,通过替换语素、颠倒语素、添加语素和拆词重组的方式对词语加以变异,创造新词语。
(一)替换语素
替换词语的语素是指用新的语素来替换原有词的某些固定语素,以此创造出新的词语,使其表达更符合语境的需要。在余光中的散文中,他常通过替换个别词语中的某些语素来创造新词,使新词语更加符合当时表达的需求。例如:
例1:过去它曾经努力以赴,未来更需要努力争取的,是两种相辅相成的风格。 (《迎七年之痒》)
例2:这些哲学家或伦理学家终日学究天人,却忘记了把雕虫末技的散文写通,对自己,对读者都很不便。(《剪掉散文的辫子》)
例3:哪像电话来时,登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催魂铃》)
例4:辐射热融化着马路上的柏油,鸟雀无声。(《黑灵魂》)
例1和例2中的“努力以赴”和“雕虫末技” 是分别由“全力以赴”与“ 雕虫小技”替换语素后创造的新词,不仅新颖别致而且更加符合特定语境。例3中作者将“迅雷不及掩耳”抽换语素后创造出“迅铃不及掩耳”这个新词,把电话带给人们的方便、麻烦和尴尬刻画得栩栩如生。例4中的“鸟雀无声”是由“鸦雀无声”抽换两个语素后形成的新词,通过类义语素的替换后,使语言描述更贴合当时的情景,毕竟“鸟雀”在现代生活中更常见。
余光中的散文中,通过替换语素创造新词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他将“大智若愚”变成“大借若还”,将“逼人太甚”替换成“逼神太甚”,将“自食其言”变成“自食其钞”,将“虎视眈眈”变成“猿视眈眈”等。通过替换语素创造新词,不仅读者可以获得陌生化的阅读体验,而且让语言表达更符合语境需求。
(二)颠倒语素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语素排列顺序经过约定俗成和语法规定后都是固定的,在使用过程中它们的位置和顺序不可以随意改变。但在余光中的散文中,为了某些特殊的表达需要,他常颠倒变换词语中的某一些语素顺序来创造新词,体现其言语表达的创造性与独特性。例如:
例5:在现代化的运动中……更应该发掘那些尚未颖脱而出的青年。(《迎七年之痒》)
例6:这时,主席早已扭颈歪头,对他耽耽虎视。(《另有离愁》)
例7:会演的演讲人不但善于遣词,还要变化声调,流露情思,眼神要与台下的睽睽众目来回交接……(《秀口一开》)
例5中的“颖脱而出”是由“脱颖而出”这个成语颠倒顺序而来,例6的“眈眈虎视”是由“虎视眈眈”调整而成,例7的“睽睽众目”是由“众目睽睽”变换而来。将固定成语的语素进行变换,不仅使言语表达别具新奇性,而且语义凸显更加明显,重点也更突出。
(三)添加语素和拆词重组
词语的搭配组合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一旦固定下来基本不能改变。但在特殊的语境中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或者将两个词语进行重新拆分重组来变异词形。这种词形变异方式在余光中的散文中十分常见。例如:
例8:五四的作家们,就在这种左右皆不逢源的半真空地带,企图建立中国的新文学。(《下五四的半旗!》)
例9:使人敬而不畏, 亲而不狎, 交接愈久, 芬芳愈醇。(《朋友四型》)
例10:我不是指出声的自言自语, 而是指自我的沉思默想。(《娓娓与喋喋》)
例11: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寂天寞地的圆心。(《塔》)
例12:除了三个雨夜和雨天。潮天湿地。(《鬼雨》)
例8是在成语“左右逢源”中添加两个语素“皆”和“不”来变更固定成语的意思,来展现五四的作家在艰难的环境下建构中国新文学的艰辛;例9的“敬而不畏,亲而不狎”是在“敬畏”“亲狎”两个动词中添加虚词“而”和否定副词“不”形成的四字格形式,更准确地表达拥有高级趣味的朋友给人的感觉。这两例都是通过添加语素的形式来变异词语的词形,实现语言的陌生化。
例10中“沉思默想”是将“思想”与“沉默”两个词语拆分重组变成动词,交错表达,相互强调衬托,并在形式上与前面的动词“自言自语”相照应,语义表达更形象生动。例11和例12均是将“寂寞”“天地”“潮湿”三个固定的合成词分别拆开重组成新的短语,“寂寞”和“天地”拆分重组为“寂天寞地”,“潮湿”和“天地”重组为“潮天湿地”新词。这样拆词重组后的词语不仅在形式上新颖,而且在语义上也获得了新意,在修辞上这两个新词语又具有互文的效果。
二、词性变异
在现代汉语中,每一类词依据其主要的语法功能将其归入不同词类,不同的词类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有严格要求的。但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获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和作家自身的用词追求,可能通过词性变异的方式来实现其对变异语言的追求。余光中的散文通过词语的词性变异取得了言语表达幽默诙谐等效果。例如:
例13:真正幽默的心灵,绝不……他不但会幽默人,也会幽默自己。(《幽默的境界》)
例14:有人附庸风雅,才有人来买书,有人买书,风雅才能风雅下去。(《开卷如开芝麻门》)
例15:倚柱支颐,莎翁的立姿……侧面浮雕的,全盲了那对灵珠。(《不朽,是一堆顽石?》)
例13中“幽默”是一个形容词或名词,作者在这里把它变异为动词来使用,并且还带了宾语,活用词性来实现语言陌生化的目的。例14中“风雅”也是同理,极具讽刺意味。例15中“盲”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形容词,作者在文中把它变异为动词使用,使句式新颖独特。余光中的散文常利用词语的词性变异让语言表达新奇陌生。
三、搭配变异
词语与词语的搭配是有内在的规律和要求的,不仅受句法结构组合规则的约束,而且受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制约。在余光中的散文中,常出现一种特殊现象,词和词的搭配虽符合语法规则,但冲破了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取得了一定的修辞效果。例如:
例16:在这里,陈立峰,一个风骨凛然的编辑,也曾遗下一朵黑色的回忆……(《书斋·书灾》)
例17:于是一整个秋季,他都浮在那种高贵的氛围里,像一个仙人。(《伐桂的前夕》)
例18:白灯交换着匆匆的颜色,朝相反的方向投入黑暗。三百六十度的黑暗。(《落枫城》)
例19: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听听那冷雨》)
例16中“一朵黑色的回忆”,例17中的 “高贵的氛围”例18中“三百六十度的黑暗”,是词语搭配变异中的搭配组合后形成的偏正结构变异。虽然组合后符合偏正结构的句法结构,都是形容词与名词的组合,但这三个偏正结构的两项组合是不符合语义和逻辑的。“回忆”是一种抽象虚幻无形无色的东西,作者在这里用了量词“一朵”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黑色”来修饰限定回忆,将无形无色的东西变得有形有状。“高贵的氛围”搭配组合后突出作者心中愉快。“三百六十度的黑暗”将量词“三百六十度”修饰抽象的“黑暗”,使之具体,给黑暗加上了程度的限定,突出表现了黑暗的程度。例19中的“湿湿的绿光”也属于词语的超常搭配。“绿光”是一种视觉可感的东西,作者用“湿湿的”来修饰,赋予光以触感,将视觉和触觉联通。上例中的搭配是作者有意突破语义和逻辑规范形成的变异,使语言陌生化,言语表达呈现出新奇美。
四、结语
通过对余光中散文文本的分析发现,其散文语言的言语变异美得益于对语词变异的灵活运用,具体表现在语词的词形变异、词性变异和搭配变异三个方面。这三种语词变异修辞艺术的综合运用,使余光中的散文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言语变异美,形成其极具个性的散文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