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阅读方法对语感培养的几点启示
2018-01-26王鑫
王鑫
摘 要:作为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的韩愈,对于阅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为其意”的阅读方法,对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阅读方法 手披目视 口咏其言 心为其意
“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这是我国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的一番自我评价,饱读诗书的韩愈为何能“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这和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分不开,更和他独到的阅读方法密不可分。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一文中提到,自己读书“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为其意”,以今日之观点看来,这边是我们所说的读书要手到,口到,心到。这种阅读方法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阅读与语感培养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非常重视基础的作用。语文基础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语感,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在我们对一句话的理解、判断和联想上,这种能力客观来看带有很浓的经验色彩。所以语感的培养就是一个不断反复,大量练习,长期坚持的过程,最终,当这种长期性的反复练习沉淀为较准确的经验,便形成了良好的语感。[1]
一般认为,语感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阅读。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说法,从这点上来说,古今观点是一致的。但我们常发现,很多学生读了不少书,但语文基础依旧很薄弱,或者读同样的书,但结果却相差很大,笔者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最大原因是读书不得其法。所以,语文教师应在刚接手班级时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感,最终提升语文素养。[2]
二、阅读有法,唯勤者得之
“业精于勤荒于嬉”,再好的方法,也需要长期的坚持方显效果,阅读的长期坚持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自觉。笔者将结合韩昌黎先生的“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为其意”谈一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一些认识。
1.手披目视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眼睛的浏览只停留在最初的图像记忆上,很容易忽略某些内容,也容易使视觉疲惫,陷入一种走马观花的游离状态。所以,读书时要做好相应的批注,让自己的手动起来,这种动手的过程也是思考和记忆的过程,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那么如何圈点批注呢,笔者建议老师应先使学生明确圈点批注的内容,包括:精彩词句的勾画,个人体会,个人评价的记录,还有相应的一些疑难注解,然后给学生以某一篇文章为例做一个示范。让学生边读书,边圈点批注,其实也是让他们把书读细,读深的过程,长期坚持读书的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除了基本的圈点批注法,还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如:读书笔记,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摘抄精彩语段,写出个人的体会和评价,定期做一个评优展览;读书报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阅读某一本书,然后分工从这本书的作者、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内容梗概、精彩情节、人物评价、个人感想等方面完成读书报告,每个月做一次班级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这样一些方法,既避免了繁重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反感,又让每个班级成员都参与其中,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2.口咏其言
韩愈曾说自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语感的培养除了无声的阅读浏览外,还需要“口不绝吟”式的朗读。书面语从本质上看源于有声语言,声音是先于文字而产生的,更符合人的思维和认识习惯。所以,通过出生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的语言,这种还原使得内容更容易进入思想;另一方面,多感官的参与可以活跃人的思维,使大脑更容易吸收知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挥朗读这种有效的语感培养方法。
但朗读不是盲目的背诵,也不是毫无节奏的速读,这些仅停留于表面文字读音的朗读方法对于语感的培养毫无作用。有很多学生反应说自己背诵了很多诗篇,也抓住了早读时间,但语文成绩仍不见提高,这就是一种毫无章法的朗读的结果。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学会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基础的识记上升为一种美读。以《将进酒》为例,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声音高昂,进而“朝如青丝暮成雪”转入低沉缓和,学生很容易便体会到其中包含的豪迈之气到年华老去的悲伤的变化。由此可见,有节奏、有情感、有韵味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3]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技巧,做一些朗读示范,让学生尝试带着情感去朗读;早读的朗读應提醒学生要注意节奏,要边朗读边思考,对于精彩之处要反复吟咏;课前或课后留出3分钟作为集体诵读的时间;定期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爱上朗读这门艺术。
3.心为其意
朱熹以“心与理一”作为修养的最高境界,韩昌黎先生也说自己读书读到“不知鞍马志之勤,道途之远”,读书需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读,需要思想的参与。无论是默读,朗读,都需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入乎其中。正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学思结合的境界。从语文教学上看,“心为其意”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需要老师的引导。
首先,对于课堂和早读,需要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其次,对于诗歌等一些画面感较强的篇目,可以在学生自读前准备一段情境还原的导入语或者图片视频等相关导入,让学生深入情境,沉浸其中;还有,平时的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提醒学生对于精妙处反复揣摩,细细体味,对于疑惑处不断细读;最后建议学生每次读完文章要和上书静坐思考和回味5分钟,达到回忆和巩固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确实有法可循,韩愈“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为其意”的阅读方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而这种方法的实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督促,更需要学生的长期坚持。我们习惯了反复训练,习惯了大讲特讲,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却仍避免不了学生兴趣低,提分慢的被动局面。所谓“圣贤之能多,农马之知专”,语文教学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咬定青山,转师前贤方能改变当下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昌黎文章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高淳.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吴红芳.韩愈的阅读方法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J].科学教育,2011(10):7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