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之策略

2018-01-26胡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交流

胡英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课标中所说的“经历”就是“体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世界。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人与事、景与物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材料的“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前提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真正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告诉我们:小学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课之前,我就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7次降息的原因,以及从1999年11月份开始征收20%的利息税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上课时非常投入,热情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材料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例如,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白杨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面积就要知道圆的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由于学生内在的需要,下课以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

二、“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该架起生活与知识的桥梁,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符号和模型的各种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放情境,引导体驗

教师要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在测量中,他们感到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是不够用了。当量到橡皮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量橡皮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精确,要有更小的单位。”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就在学生迫切需要中再创造出来了。

又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我把实验操作摆在首位,事先准备好三组圆柱筒和圆锥筒,前两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第三组圆柱和圆锥底和高不等,让学生分组对比实验探究: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习,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样既让学生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又让不同层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探究学习的效果落到了实处。

2.组织实践,课后延伸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1.提供学生乐于交流的话题

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学习“加减法应用题”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家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家与小丽家相距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的位置说出了多种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相反方向,应该是900+400=1300(米);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应该是900-400=500(米);还有的说,如果小强家,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的,那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但相距的米数总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 这样的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之后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孩子们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张扬。

总之,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空话。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重要内涵之一,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经历、感受、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再创造过程,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交流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如此交流,太暖!
圆柱的体积计算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