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的进展

2018-01-26吴靖石颖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

吴靖+石颖

【摘要】 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障呼吸循环、损伤处理与控制、病情监护、心理护理、环境管理等方面,稳定呼吸循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气管切开、呼吸道清理、机械通气、止血、穿刺置管、补液等是常用的护理技术,心肺复苏、液体复苏仍有许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缺乏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急诊; 多发伤; 抢救期; 护理干预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160-03

多发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是中青年人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多发伤是常见的创伤类型,多见危重症,是急诊、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发病之一。高效高质量的抢救是挽救多发伤患者生命,降低继发损伤、二次损伤、并发症等风险的关键环节[1]。护理在急诊多发伤中的抢救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与医生配合的默契程度直接影响抢救效率。本次研究就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现报道如下。

1 保障呼吸循环

1.1 保障呼吸稳定

急诊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系统损伤,如气血胸、纵隔损伤、肺组织损伤、气道损伤等,颅脑损伤患者也可出现呼吸抑制,威胁呼吸系统功能紊乱[2]。主要表现为呼吸受压迫、分泌物聚集、内出血。护士在急救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包括:(1)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预防舌后坠,必要时以开口器开口,做好颈部托举,避免颈部受压,头偏一侧,避免出现误吸误咽。(2)进行气管切开,迅速准备气管切开抢救包,建立人工气道。(3)做好机械通气,迅速检查仪器设备,确认工作正常,电池电量足用,早期适度抬高进气压力、氧流量,以迅速纠正低氧血症[3]。(4)做好呼吸系统功能稳定性评估,如脉搏变化、呼吸频率改变、血压上升,氧饱和度下降,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需要排除血流动力学变化、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窘迫、呼吸机做功增加等原因所致异常。(5)气道分泌物聚集的肺部体征与生理反射如咳嗽或呛咳、痰液溢出、听诊呼吸音粗糙、呼吸噪音、阻塞症状明显、呼吸音延长、呼吸音减低、痰鸣音、胸骨上窝出现“呼噜声”等。护士需要发挥自身的预见性,能够准确地判断呼吸道功能状态,指导抢救护理。

1.2 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循环功能紊乱主要见于大失血所致血容量下降、伴原发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循环系统器官损伤如心脏破裂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低血压、休克、三凹征等。主要处理措施包括:(1)止血,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处理开放性损伤,对于静脉窦损伤,需要头高位、半坐位,做好包扎,对于动脉出血,配合医师做好缝线结扎,裂伤引起的广泛出血如粉碎性骨折,需要绷带加压[4]。(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兩条以上静脉通道,避开开放性损伤部位、可疑闭合损伤处血管。(3)做好采样送检工作,通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系列、肝肾功能、炎症标志物等。(4)做好给药工作,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5)通过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快速输血,防治休克,避免循环衰竭,必要时进行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以快速输液。创伤患者的血管资源十分宝贵,需做好穿刺的技术管理,置套管针前固定好肢体,以防滑脱,预防堵塞,从而降低失去静脉通道风险。采用红外线设备显示血管辅助血管选择、穿刺,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的质量。

1.3 复苏治疗护理

1.3.1 心肺复苏 配合做好心肺复苏,其主要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常见于失血过量,伴原发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国外有目击者的院外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经急救存活率可达到50%,但在我国普通大众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比率较低[4]。护士需要做好除颤器等设备的管理,配合医师操作,护士准备相关器材,医师进行胸外按压等操作,当然护士在入院接待时,也可开展心肺复苏。对于按压的速度选择,一般认为100~120次/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当然胸外按压并不适合伴胸部创伤的患者,多发伤患者常伴有胸外按压的禁忌证[5]。院内急救需首选气囊-面罩装置或高级通道,规范气道插入操作。护士需要预见性地准备好抗心律失常药药物,对于顽固性心室颤动(VF)、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成人不推荐镁剂。

1.3.2 液体复苏 配合医师做好液体复苏,提倡成分输血,在获得输血检验的结果后,便可开始输血,近年来限制性输液策略逐渐推行,即不迅速恢复患者的血压,以利于活动性出血的控制,减轻对身体内循环的干扰。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整滴速。对于休克患者才考虑进行输液、扩容进行抗休克治疗。对于输血的成分,提倡高血浆配比输注,有报道显示10 IU浓缩红细胞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达39%,而接受0~4 IU浓缩红细胞同时接受6 IU血浆的创伤患者病死率仅为6%,美国伊拉克战争中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6]。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提高血浆/红细胞输注比例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护士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输血、输液的速度与量,合理地安排输液的时机,做好成分控制、指标监测与病情观察,随时调整[7]。

2 损伤处理与控制

对于表面损伤,需要立即配合一期清创,严格无菌操作。部分患者需要配合涡流冲洗。四肢创伤,需要包扎、临时外固定、抬高患肢[8]。对于闭合性创伤,根据临床表现、外部痕迹、流行病学特征,判断伤情。如腹部创伤多见脾、肝、脾、胰、肾等,损伤风险与脏器解剖位置、脏器大小与形状、组织特性、毗邻组织等因素有关,断裂性损伤极为罕见,且多为刀刺伤,了解患者病史,有助于指导后期检查、抢救措施的制定落实[9]。近年来外固定支架发展迅速,但在急诊科应用仍较少,主要类型包括单边式半针外固定支架、双边外固定支架、环形外固定支架,适合严重Ⅱ型、Ⅲ型开放性骨折等,相对适应证包括骨盆骨折与脱位等特定骨折、开放性感染骨折等。护士需要协助医师做好支架的组装与安置,遵守损伤控制理论处理非致死性合并伤。endprint

3 病情监护

病情监护是急诊多发创伤患者的重要内容,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定时检查血常规、血凝功能,判断血凝、纤溶系统功能。测量体温,避免体温过高。检查监护室设备的工作状态,连接情况,确保监测的指标真实可靠。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表现、皮肤末梢表现、尿量、心率、脉搏等指标,及早判断早期休克的表现,指导抢救管理。

重视血气分析,以判断患者肺气体交换功能、全身和组织酸碱状态。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需密切监测中心静脉血的pH、PCO2、PO2等指标,可有效地监测氧供应及血流变化,评价复苏治疗的有效性。PO2上升,混合静脉血pH、PCO2相对恒定,PO2降低,动静脉pH差值与动静脉PCO2差值,能够反映动脉血压下降趋势,其往往与低碳酸血症、碱血症有关,可作为机械通气的管理标准,若复苏治疗效果理想,肺血流、心输出量等迅速恢复,CO2排量显著上升,动静脉pH差值与动静脉PCO2差值逐步恢复正常;若复苏质量欠佳,护士需要做好补碱、有机酸治疗准备,以缓冲CO2、释放PCO2[10]。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动脉端PO2与动脉血PO2一致,动静脉血含量的差值可反映组织氧供与灌注状况,若混合静脉血PO2低于28 mm Hg,则提示可能出现酸中毒,需做好机械通气管理,将该项指标控制在28 mm Hg以上,对于循环衰竭患者,监测动静脉血气,可发现严重的、危及生命的酸中毒[11]。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反映组织灌注情况,相较于传统的MAP、CVP、HR等指标,可更早地反映氧输送与消耗情况,评价心肺系统是否可满足组织代谢需求,ScvO2<20%则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应激、疼痛、高热、寒战、心排血量下降、贫血、缺氧等可导致ScvO2下降,麻醉、低体温、强心针、氧疗可导致ScvO2上升,若该项指标下降,则复苏的可能性更低[12-13]。

重视瞳孔检查,抢救治疗期间每隔5 min,观察记录患者瞳孔,分析直径变化情况,进行光反射检查时,需光线照射在瞳孔中间,控制好照射的角度。特别椭圆形与异常散大的瞳孔、左右侧头眼反射、光反射与眼心反射,对于颅脑损伤患者需密切观察瞳孔变化[14]。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便携式红外瞳孔检查设备监护。

重视意识状态的监护,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主,动态评价,评分越低表示预后越差[15]。

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而言也非常重要,主要措施应包括:(1)与意识障碍患者更亲密地接触,如抚触、握手、耳旁叮嘱;(2)对意识尚可的患者,语言安抚,通过健康教育、不断地鼓励、激励,增强患者求生的意志;(3)发挥家属支持作用,指导家属做好陪伴、安抚[16-18]。

5 环境管理

室温控制在18 ℃~25 ℃,做好被服的覆盖保温,禁止加溫,以减少氧的消耗。对于输液、氧气需要加温至人体温度,以避免体温丢失过速,氧气吸入以40 ℃~50 ℃的湿温氧气为宜[19-20]。加强抢救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做好物品管理,可开展定置管理,以提高物品的取用效率,提高抢救效率。定置管理的基本流程:(1)定置分析。分析抢救室的空间、床位、设备、抢救室人员、创伤流行病学特点、抢救过程中所需要的耗材、抢救设备及药物使用情况,全面考察,细致分解。(2)定置设备。重新定置物与环境,让大型设备的放置符合抢救特点,以利于抢救车快速进出、设备的使用。(3)物品管理。每张抢救床都有足够的监护设备、支持设备、材料及药械,材料器械由物品架、材料及药械柜、急救车组成,材料与药物能够方便地取用,主要材料器械包括抢救药物肾上腺素、血管活性药物,无菌物品如气管切开包、开口器、压舌板、拉舌钳、心包穿刺针等,一次性的无菌物品,如注射器、吸氧管等,无菌液体,血压计、听诊器等设备,分门别类,监护与支持设备最好有小推车接送,监护设备下有电极、手电筒等设备[21]。(4)改进。所有区域物品都进行标志,分别采用红色、黄色、绿色等进行区分,定置后,每日清点药械的数量,严格要求,不断优化改进[22]。

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不仅仅是护理技术的管理,还是流程管理、理念管理,干预的目的在于有效地稳定患者呼吸循环,控制创伤死亡三大危险因素。在现有的医学技术条件下,加强科学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特别重视流程再造,提高医护抢救配合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资坚,蔡史健,张荣臻,等.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6):561-565.

[2]文光珍.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17-1319.

[3]王定坤,金心,吴晔.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212-1214.

[4]曹菊亚.CT在闭合性腹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5,8(6A):126-127.

[5]魏捷,胡念丹.《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之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J].临床急救杂志,2016,17(1):1-3.

[6]李春香.围术期回收式自体输血去除白细胞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3):54-56.

[7]马巧玲,张晓云,邓文松.大量输血后不输注血浆与及时输注血浆的凝血结果变化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A2):43-45.

[8] Lima A L,Oliveira P R,Carvalho V C,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myelitis[J].Braz J Infect Dis,2014,18(5):526-534.endprint

[9]宋昌燕,张吉银.外伤患者清创护理体会[J].臨床合理用药,2013,6(10上):151-153.

[10]徐福林,王建清,邓星奇,等.动静脉乳酸差值和动静脉氧差在诊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意义[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6):527-531.

[11]果应菲,秦宇红,张宪,等.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脑改良氧利用率及动静脉血乳酸差值的监测及意义[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2):109-112.

[12]丘自挺,霍开秀,阳书坤,等.危重症患者氧利用率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9):29-30.

[13]刘旭东.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氧分压差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11-15.

[14]陈勇.观察瞳孔变化对昏迷病人鉴别的价值[J].北方医学,2014,7(11):156-157.

[15] Larson M D,Behrends M.Portable infrared pupillometry: a review[J].Anesth Analg,2015,120(6):1242-1253.

[16]俸秀兰,彭艳琴,王哲人,等.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急诊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2):185-186.

[17]梁伟梅.急诊救治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与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继续学教育,2015,7(13):217.

[18]吕鑫.急诊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体会[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6):3281.

[19]代晓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310-311.

[20]杨明,张健,吴松,等.四川省暴力性伤害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056-1057.

[21]刘汉青.多发创伤早期紧急救治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3):123.

[22]詹利红,孙群周.36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69-70.

(收稿日期:2017-08-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急诊护理干预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