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对比

2018-01-26曹时珍苏惠兰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丙戊酸钠认知功能效果

曹时珍+苏惠兰

【摘要】 目的:分别利用不同药物(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对比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小兒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随机将66例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利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利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75.8%),两组患儿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两者均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丙戊酸钠; 左乙拉西坦; 小儿癫痫; 效果; 认知功能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53-02

小儿癫痫是小儿时期发生的一种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肌肉抽搐、感觉异常、意识异常等,具有反复发作、根治难度大的临床特点[1-2],给患儿身心健康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也给患儿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现阶段,小儿癫痫的治疗以单药治疗为主,根据患儿癫痫发作类型选择药物,剂量个体化,常用的药物包括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其中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适用于各型癫痫发作。为进一步明确上述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临床研究,现进行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66例小儿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这些患儿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纳入标准:按照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对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标准,经临床和脑电图诊断为癫痫,血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等正常的患儿。其中失神发作4例,阵挛发作11例,强直阵挛发作10例,张力发作8例;影像学显示异常患儿4例,正常患儿

62例。随机将66例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6.3±2.2)岁,病程19 d~6年,平均(2.8±1.2)年;观察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4个月~13岁,平均(6.1±2.6)岁,病程18 d~6年,平均(2.2±1.5)年。两组患儿性别比例、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利用左乙拉西坦治疗,使用药剂量为10 mg/(kg·d),按照该剂量用药2周后增加上述药物剂量1次,待3~4周后用药剂量调整到20~40 mg/(kg·d),分别于早晚分2次口服;观察组利用丙戊酸钠治疗,小儿常用量:按体重计与成人相同,按体重15 mg/(kg·d)。开始时按5~10 mg/(kg·d),一周后递增,至能控制发作或不能耐受为止[2]。也可20~30 mg/(kg·d),分2~3次服用。最大量为按体重不超过30 mg/(kg·d)。经过为期1周的治疗后,如果患儿各项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应酌情增加药物剂量,一直到患儿症状得到控制为止。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根据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变化状况进行疗效判定,共分为临床控制、有效和无效。临床控制,至用药周期结束后,患儿癫痫发作次数≤3次;有效,至用药周期结束后,患儿癫痫发作次数减少超过用药治疗前的50%;无效,至用药周期结束后,患儿癫痫发作次数减少低于治疗前的50%[3]。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有效)/总例数×100%。(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基于统计学软件SPSS 18.0建立数据统计分析模型,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75.8%),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嗜睡患儿1例,头痛患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观察组出现失眠患儿1例,头痛患儿1例,嗜睡患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癫痫是儿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倾向,通常1~14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如果可以在16岁之前进行良好的治疗,其预后情况会比较高。癫痫患者主要表现为短暂性、单纯性面部偏侧运动发作,如单侧面肌、口咽肌、口吹阵挛性抽动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同时也会患儿家长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4-6]。小儿癫痫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上主要利用脑电图对患儿异常放电情况进行检查和判断,CT、磁共振诊断可以深入了解患儿颅脑中是否存在脑肿瘤、结节性硬化或脑血管畸形等不良结构情况,因此也成为临床诊断癫痫的重要手段。

丙戊酸钠属于一种广谱类抗癫痫药物,它主要是经过对脑内抑制性γ-氨基丁酸神经介质浓度的增加,在突触之后明显增强GABA反应,它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性较强,有利于神经元的有效抑制性的增强,从而达到抗治癫痫的作用。左乙拉西坦的药物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与脑内突触SV2A囊泡蛋白相结合,相关资料显示,SV2A是之所以左乙拉西坦可以结合的必备因素,SV2A与左乙拉西坦于人体脑部亲核心比较高,但是SV2A、SV2C与左乙拉西坦于脑部会发生的效果是相反的,同时左乙拉西坦与抑制性放电也直接关联;在高电压条件下CA1海马区椎体神经元会被激活,对其进行抑制并形成N-型钙通道;运用负性变构剂解除GABA与甘氨酸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中枢神经的抑制性作用;阻断GABA大脑皮层受体下调,使其滞留于海马区中,增强神经元回路受GABA的抑制效果。endprint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左乙拉西坦可以在突触前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左乙拉西坦還可以通过AMPA丙酸的诱导减少,调节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频次与幅度,使其降低,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大脑皮层受体的目的,降低其兴奋度[7]。通常情况下血浆LEV蛋白结合率是比较低的,且其代谢直接通过肾脏排出。若只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那么LEV的危险系数是比较低的,并且很少会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预防与治疗癫痫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显示,左乙拉西坦可以阻断突出前神经递质的有效释放[8],当时目前其机制尚不明确,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展开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左乙拉西坦在抗癫痫方面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减少相关诱导,同时调节微兴奋突触后电流频次与电流服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大脑皮质受体的作用,此外,左乙拉西坦不容易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经过人体肾脏排出,不会经过肝脏代谢[9]。本次研究中,使用丙戊酸钠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8%,使用左乙拉西坦的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7.9%,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两种药物治疗小儿癫痫均可以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鞠艳涛[9]研究结果相似。因而,认为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均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应用优势,可作为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小儿癫痫的常用药。

参考文献

[1]李志斌,江慧敏,肖华.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6):2734-2736.

[2]徐缓,徐曲荣.抗癫痫药物对热性惊厥相关癫痫患者发作控制的效果观察[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413-416.

[3]周定富,刘日阳,林俊荣,等.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小儿癫痫伴智力低下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2432-2433.

[4]金超.左乙拉西坦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80例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5):538-540.

[5]黄从刚,卞红强,罗正利,等.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5):499-503.

[6]李学超,王建忠,张冬艳,等.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或地西泮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反复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9):4106-4109.

[7]刘丕松,幸鸿宇.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70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96-97.

[8]曹蕾.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安全性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z2):150-151.

[9]鞠艳涛.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112-113.

(收稿日期:2017-09-0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丙戊酸钠认知功能效果
灵动耳环
28例确诊原发小儿癫痫症临床分析
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
单灶卒中后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认知信息平台的设计研究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和丙戊酸钠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