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患者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2018-01-26王新章
王新章
【摘要】 目的:比较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肛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肛裂切除术组和纵切横缝术组,比较两组疗效、手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裂切除术组患者手术用时比纵切横缝术组用时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但VAS评分高于纵切横缝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切横缝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明显高于肛裂切除术组的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裂切除术、纵切横缝术两种术式各有应用优点,临床上需依照患者症状、体征的不同选择相应不同的手术方法,保证肛裂治疗效果。
【关键词】 肛裂; 肛裂切除术; 纵切横缝术;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4.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4-0049-02
肛裂是一种慢性、感染性溃疡,会直接导致肛管皮肤发生破损的问题,患者主要有便秘、出血、周期性疼痛等临床表现,为高发的外科疾病,该病症诱发因素多,由于排便困难造成的肛管皮肤裂伤是最多见也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1]。肛裂患者应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措施,而手术为临床上常用且效果直接的治疗方法,肛裂切除术、纵切横缝术这两种是使用率[2]。本次研究就这两种治疗方法所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肛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肛裂切除术组和纵切横缝术组,每组43例。肛裂切除术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6~65岁,平均(45.3±3.6)岁。纵切横缝术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7~66岁,平均(45.7±3.8)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皆行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等常规检查,并禁食、禁水12 h,对肠道做常规清洁、消毒处理。行硬外麻醉或低位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麻醉,麻醉成功后,做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皆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及时更换纱布,并严格依据医嘱饮食、适当运动。
1.2.1 肛裂切除术组 行肛裂切除术。从患者肛门的齿状线处到肛外缘的1 cm处,顺着肛裂裂口的中央,做纵切处理,切断患者的肛门内括约肌,之后用手指扩肛,如果患者同时伴有肛乳头肥大、痔疮等,应全部予以彻底切除。彻底清除溃疡组织,对切口平面加以修整处理,最后使用凡士林纱布进行填充、止血。
1.2.2 纵切横缝术组 行纵切横缝术。对肛外缘处的纵切口予以适宜的延长,牵拉切口两侧中上方的位置,牵拉成为倒三角形的形状,对三角底边和其相邻处的皮肤做横向的缝合处理,之后从外到内的做缝合处理,缝合过程中要注意两侧的对称性。切口两边的下部区域不用缝合,将其作为引流口,手术完成后,做填塞止血、固定。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患者出血及疼痛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伤口愈合非常好,排便顺畅,肛门各项功能皆恢复至正常状态;(2)有效:患者排便顺畅,便血症状减轻,切口疼痛问题趋于减轻,伤口愈合良好;(3)无效:患者排便失禁或者不顺畅,出血以及疼痛等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伤口愈合较差[3]。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3.2 手术情况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价使用VAS评分标准,分值最低为0分,代表无痛,最高分为10分,代表疼痛剧烈,分值越高,代表疼痛愈严重[4]。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排便困难、尿潴留及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资料均由同一人录入到EXCEL,并由同一人负责核实,保证所有资料准确、无误。将数据建立的EXCEL数据库导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VAS评分比较
肛裂切除术组患者手术用时比纵切横缝术组用时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但VAS评分高于纵切横缝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肛裂切除术组患者经治疗后,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7.0%(3/43),其中1例为排便困难,1例为切口感染,1例为尿潴留;纵切横缝术组患者经治疗后,有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20.9%(9/43),其中3例为切口感染,3例为尿潴留,2例为出血,1例为排便困难。纵切横缝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肛裂切除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87,P<0.05)。
3 讨论
肛裂为医院外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有着较高的發生率,其发病率仅次于肛瘘、痔疮[5],且致病原因并不单一,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其中最为常见也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排便而导致肛管皮肤层裂伤发生。由于肛裂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若肛裂患者不能及时、有效的予以治疗,轻则会诱发炎症,重则甚至导致发生溃疡[6]。肛裂的临床症状一般有出血、呈周期性疼痛以及肛乳头肥大等。肛裂是不能自行痊愈的,需借助手术治疗的方法来治疗。endprint
肛裂切除术、纵切横缝术这两种都是临床上治疗肛裂疾病常见的手段,且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又各有弊处[7-8]。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皆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裂切除术组患者手术用时比纵切横缝术组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但VAS评分低于纵切横缝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切横缝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明显高于肛裂切除术组的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使用肛裂切除术和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患者皆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纵切横缝术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情况要比肛裂切除术好,但肛裂切除术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少,表示该术式预后情况要比纵切横缝术好。究其原因:(1)肛裂纵切横缝术,术后患者会发生较多的尿潴留、排便困难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原因可能为在手术过程中,缝合线作为机体异物而导致发生的刺激反应造成[9];但肛裂纵切缝合术的应用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说可以保证患处的美观,其创面恢复良好,缝合处边缘牢固且整齐,可彻底消除肛管创面等病理性改变等[10];(2)肛裂切除术,术后患者VAS评分较高,原因是由于该术式属于开放式手术,会导致患者发生较严重的疼痛反应,与纵切横缝术比较,由于肛裂切除术患者体内并不存在异物,所以术后像尿潴留、排便困难等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较少[11-12]。
综上所述,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术式,在手术开始前,都应做好对患处的全面消毒处理,确保患者患处的清洁,在手术全过程中落实无菌操作,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针对于此,临床上医生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术式。
参考文献
[1]许爱军.改良纵切横缝术和传统肛裂切除术治疗老年性肛裂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13):3673-3674.
[2]张学辉,王宏梅,秦中国.肛裂纵切横缝术和肛裂切除术治疗肛裂临床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1743.
[3]麦昌文.纵切横缝加原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573-574.
[4]刘天球.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患者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37-39.
[5]许洪伟.探讨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患者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7):75-76.
[6]孟红印.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临床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15):63-64.
[7]霍复君,荆文华.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临床效果对比[J].中國继续医学教育,2016,8(8):114-115.
[8]周朝明.改良肛裂切除术对肛裂的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31(2):75-76.
[9]胡海平,高亚,陈喜丽.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43-44,47.
[10]赖志强.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7):32-34.
[11]张永锋.改良纵切横缝术与传统肛裂切除术治疗老年肛裂患者的临床疗效[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5):547-548.
[12]朱晓秋.改良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在慢性肛裂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69-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