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情,引导深入探究
2018-01-26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张玉侠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 张玉侠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将儿童放在中心地位,开展的课堂活动也要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目的,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数学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以《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下如何基于学生学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探究。
一、基于学生学情,引导深入化数学思考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以前宁静的课堂开始慢慢变得喧哗起来,以前简单的教学也慢慢变得繁华起来,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变得异常精彩,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为了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煞费苦心地对课堂进行改革,一度使课堂变得就像一个戏台,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兴致非常高,手和嘴都在一直忙着,他们看起来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却存在表面气氛高涨而内在非常沉寂的现象,虽然学生非常活泼但是缺乏足够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在课堂上,有时候沉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时,教师要适当给他们浇冷水,让他们能够静下来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实效性得到提高。
例如,在对《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展开教学时,在 “认识容量”这一环节,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准备大小烧杯和水槽等试验器材,让学生基于此进行观察、猜想和验证,通过动手试验来对容量进行比较和感知,从而加深他们对容量的理解。不过可能因为学生很少在数学课上接触试验,所以他们对此都表现得非常兴奋,大家都显得非常忙乱,课堂气氛也非常喧闹,笔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仅仅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思考其中的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就学不到相关知识,基于此,笔者让学生停下来,课堂安静之后,笔者问道:“大家在试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先把一个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的水全部倒进另外一个烧杯,却发现没有将其装满,这是为什么呢?”“该如何对烧杯的容量进行准确的计量呢?”笔者通过提问问题,让学生安静下来并进入了思考,进而有了“容量”的概念,想要对“升”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基于学生学情,引导深入化数学活动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多多益善”的观点,假如课堂容量太多,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教学计划进行改善,当发现预先设计的教学容量太多后就会及时删减,从而和学生的学情相适应,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例如,在对《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展开教学时,预先设计的时候考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便在第一课时纳入了“毫升的认识”这一知识点,将“容量、升、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进率”这些内容联系起来,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像之前预想的那么顺利,他们对基本概念缺乏相应的理解,所以笔者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将不是很重点的内容放到了下一课来教学。除此之外,因为时间有限,笔者把原本设计的巩固练习也精简了很多,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这样通过精简内容以后,就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深入化的数学活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基于学生学情,引导深入化数学理解
“学习是一种可以让价值、情感和技能等能够持续变化并且比较持久的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有时候要慢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教师不管学生实际情况而仅仅是为了进度来进行非常浅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变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急于求成的现象,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进程,让学生有深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情况,在对儿童的学习进行看待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儿童要耐心,让他们内化领悟所学知识。
例如,在对《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展开教学时,涉及“1升有多少”这一内容,笔者先用量杯盛1升水,然后将其倒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察看到了什么?”一些学生不理解“正方体恰好可以盛1升水”这一现象,虽然仅是容器有所变化,不过一些学生还是无法有“1升”的空间概念,基于此,笔者先暂停了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操作,并让他们连续操作两次,先将水从量杯倒入正方体中,然后将水从正方体倒入量杯中,再让学生想一下“1升水是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自己动手试验和思考,学生脑海中慢慢有了“1升”的概念。在学生充分理解了“1升”这一概念之后,笔者才展开了后面的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是主体,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儿童,当课堂太过喧闹时就要静下来,当课堂容量太大时就要精简一下,当教学速度太快时就要适当慢下来。基于儿童开展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实效得到提高。
[1]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
[2]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
[3]张建明.问题切入有效性的教学探讨[J].中国数学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