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同构 孕育学生音乐的理解力

2018-01-26江苏南京市汉口路小学郭树菁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圆舞曲拍子进行曲

江苏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郭树菁

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少年儿童,但音乐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怎样理解一段音乐或曲目,得依赖感知、体验来完成,只有亲身参与、亲历过程、亲自发现,才能对一段音乐、一首歌曲真实感知、真切体验。因而,感知、体验和理解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是对小学生实施美育、提升音乐素养的主要路径。

一、师生同构,让“听”与感知、体验、理解相结合

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也不能用手和身体去触摸,如音乐、话语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首先是“听”的艺术,让学生学会聆听是学音乐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好习惯,然后通过“听”来感知、发现音乐的高低起伏之美妙,或喜怒哀乐情绪之表现,等等。

苏教版二年级教材《法国号》这一课,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笔者在第一次试教时,直接告知学生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事实上,学生并没有留意。第二课时提问学生:这是几拍子的歌曲?除了个别学乐器的学生还能够听出三拍子以外,其余的学生均已遗忘。这种直接灌输的方式并不适合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于是,笔者重新设计,改变方法,采用“听”与感知相结合方式。课堂伊始,笔者让学生们跟着音乐的节拍走路,第一遍走二拍子步伐,学生均感觉不习惯,甚至说出踩不准拍子的感觉。第二遍尝试让学生走一步摇一摇,学生立刻感觉步伐舒适。于是,让他们闭眼聆听,到底是哪种节拍让人走着舒服,学生一下子都说出是三拍子节奏。然后,笔者运用软式网球进行击球体验,第一拍击球,后二拍画弧线,再次让学生聆听是几拍子的连贯动作,加深学生对三拍子摇曳的感知。两次的听,学生都感知到了三拍子的摇摆之柔美,学生对三拍子的理解有了真实感。最后,笔者又相机进行拓展,让学生听《春之声圆舞曲》《溜冰圆舞曲》等几首具有三拍子特点的乐曲,学生已无须提醒,不由自主地边听边合着音乐节奏摇动身体。结课前,笔者启发学生总结:这几首乐曲的特点都是适合摇动,而这样适合摇动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

本节课的尝试,让笔者充分体会到把握契机、巧妙设计,会让师生在音乐生活中气息相通,让学生的“听”与感知、体验巧妙结合,促进学生音乐理解力的提升和精神气质的形成,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元素。

二、师生同构,让“动”与感知、体验、理解相结合

音乐课堂中,“动”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一项内容,许多教师也喜欢在课堂中加入“动”的环节。但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因“动”而忽略音乐的存在。在课堂上,如何在“动”中加强音乐体验和理解呢?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大鼓和小鼓》这一课之前,对教材先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这首歌曲非常简单,学习内容也很单一,怎样让课堂生动而深刻,笔者决定采用“动”与感知、体验、理解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以“鼓”和“进行曲”为主线,整节课都贯穿“动”在其中。首先,感知鼓音的“高”和“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模仿鼓声,选用邦戈鼓作为教具,一高一低,学生听到鼓声,用手拍身体模仿音高,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拍肩膀可以表示高音,而拍膝盖可以表现低音。然后,感知“强”和“弱”。笔者和学生玩了一个方向回声游戏:笔者轻轻敲鼓,学生就重重敲;笔者重拍,学生就轻敲,如此反复多次。师生互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大鼓和小鼓》的音乐,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轻和重,体验强和弱,学会了歌词,学会了歌曲。课的拓展环节,笔者仍然采用“动”的感知方式,欣赏《土耳其进行曲》,模仿小士兵、小鼓手走路、巡逻,如行进中一旦听到鼓声时,就要模仿高低、强弱的动作。

从以上课例看出,学生一直在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了进行曲的高低、强弱节奏,理解了鼓和进行曲是一对好朋友,所有进行曲都可以用鼓来伴奏。整堂课,活动有序,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核心内生力,达成了师生、生生的“互惠互生”。

三、师生同构,让“看”与感知、体验、理解相结合

除了以上说到的“听”“动”之外,认真“看”也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在苏教版六年级音乐教材中,有《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它旋律优美,有韵律感,这首歌可以说经久不衰,学生也非常喜欢。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正学唱时,只能够把歌词唱出来,并没有理解和表达出歌曲内在的韵味。这首歌曲描绘了童年生活情景,饱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外婆的想念。在课的一开始,伴随着轻盈的音乐、笔者的解说,PPT上出现了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蓝蓝的海湾,学生们一下子被迷人的澎湖湾所吸引。笔者顺势让他们静听音乐时,立刻还原了对美景的真实感知。笔者还在网上搜集了潘安邦自己讲述这段和外婆一起生活的回忆视频,让学生们有了亲身经历的感觉,再唱这首歌时,感觉立刻有了变化,感情也立刻体现了出来。

同样,在给一年级学生欣赏《溜冰圆舞曲》时,笔者选用了《猫和老鼠》动画片里的一段视频,汤姆和杰瑞一起伴随着溜冰圆舞曲在冰面上自由舞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发现了音乐和动画片内容十分契合。在看过之后,还进行了模仿,一起感知这首乐曲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体验理解了为什么溜冰圆舞曲是三拍子的。可见,教者充分利用“看”的功能,能彰显“看”的张力。

四、师生同构,让“创”与感知、体验、理解相结合

在平时学习中,听到圆舞曲,知道是三拍子,听到进行曲,知道是二拍子……懂得最基本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知识和对音乐最基本的情绪反应,都是音乐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如果要全面提升音乐素养,还要在感知、体验、理解中,学习表现与创造。例如:听到《水草舞》能够准确表现水草摇曳舞动的情景;听到《狮王进行曲》,能够表现狮子的威武;听到《跳蚤之歌》时能够唱出这首歌中浓浓的讽刺意味。可以说,音乐对于学生们的美育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音乐学习的最高境界,不仅是体验、理解,更能鉴赏与创造。

学生作为学习音乐的主人,在不同年段、不同教学环节中都有强烈的创新和创编意识。作为师者,一定要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通过对《龟兔赛跑》的欣赏,学生创编乌龟和小兔子赛跑时的动作,如听到单簧管高低起伏的音乐,就表现小兔子的活泼灵动;听到大管沉重、平缓的音乐,则表现乌龟的迟钝缓慢。学生们由此还创新出:适合小兔子的音乐也适合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适合乌龟的音乐也适合水里的大型鱼类,从而总结出高低起伏的音乐可以表现活泼的小动物,平缓低沉的音乐可以表现笨重的动物。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在钟表店里》这一课时,让学生们听听想想、听听画画、听听动动,根据音乐创编了各种钟表的形象;还通过这些形象,创编了小小音乐剧,表现《在钟表店里》时发生的故事。“创”与感知、体验、理解的结合,打通师生之间的年龄界限,打通学科和时空界限,构建了丰富而生动的课堂生活,促进了音乐多种育人功能,培育了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圆舞曲拍子进行曲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节日圆舞曲
快乐圆舞曲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光明正大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对羽毛球爱好者球拍选择及拉线磅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