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南部县查禁日货工作研究
2018-01-26刘盼
刘 盼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仇货”——是指抵制日货,抵制日货是一种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方式。随着抗战局势转变,抵制日货运动开始由自发性的活动转变为政府领导下的一种爱国主义运动。本文拟以1937年后四川省南部县地区的查禁日货工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来探讨四川查禁日货在基层社会的开展情况。
一、查禁日货产生之背景
民国时期中国人民曾多次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据统计1908年至1931年期间,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不下十余次之多。”[1]但大多数是由商人、学生、华侨等阶层的人民自发组织的。现代战争非仅为兵力战,而为全国之力之比较战其经济文化方面的较量对战争局势也至关重要。“我国逼处骄邻,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在军事方面得尺进寸,蚕食未已复利用其新兴工业之势力,明目张胆走私倾销,作大规模经济进击。”[2]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发动经济战,在国统区大量走私日货。为了缓解这种紧急局势。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开展缉私活动和查禁日货工作。
四川深处中国内陆腹地,历来被兵家视为重要战略基地。1935年蒋介石将国民党势力深入到四川,开始积极策定部署四川作为国民政府的抗日根据地。四川人民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在反抗日本的经济封锁上也做出了重大努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号召国民政府开展查禁日货工作。如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要求国民党政府“彻底清查私货与仇货”、“严厉承办卖国汉奸”等,[3]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为了扭转这一局势,政府开始积极支持和主持四川地区的抵制日货的行动。
二、县级基层组织的查禁日货行动——以南部县为例
(一)基层查禁日货组织的建立
1937年9月,四川省政府将四川战时后方统制委员会改为四川肃清仇货委员会。而南部县于1937年11月成立四川省肃清仇货委员会南部县分会,还在成立了仇货鉴定委员会。1937年11月2日,南部县仇货鉴定委员会成立,“县府指派贾竹中、朱志仁及由会聘任刘晓辉、许晴帆、林仁圃、台端为委员,并将防私分会并入仇货鉴定委员会。”[2]仇货鉴定委员会是一个负责对日货进行鉴定的机构。
(二)仇货工作在县级地方上的具体实施
仇货鉴定委员会是地方政府查禁日货的执行机关,担负着鉴定、登记、评价的工作。南部县仇货鉴定过委员会其具体的开展方法是:“由本会同商会职员到各街按户核查仇货加盖记证,并计入册中,此外,登记未验及新到之仇货,皆一律没收,其有隐匿不验者,除没收外并予处罚,有密报隐匿及私运仇货者,没收货件十分之二给奖特此通知,”[4]仇货鉴定委员会对于隐匿不验者,不仅没收其日货,并且给予处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各商售卖仇货,而且对于密报者给予奖励,从而鼓舞了各商户以及人民检举日货售卖商。可以看出,仇货鉴定委员会在县级区域内的执行上更加完备具体。
三、查禁日货工作的评析
(一)南部县查禁日货工作取得的效果
四川省肃清仇货委员会对于防范日货再次出现,着手制定杜绝日货之办法。命各县分会与各贩卖日货的商店签订保结书。具体要求是“案查省颁根绝仇货规则第二条之规定凡曾售卖仇货与现有仇货售尽职各店商,均应取其三家连环永不贩卖仇货保结二份,分呈当地政府及肃清仇货委员会备查。”[2]保结书通过三家联保的方式,以此担保商家永不贩卖日货,并呈给当地政府及肃清仇货委员会备查。以这种方式来杜绝日货的再次出现,其效力上讲仍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日货。
(二)县级地方政府的查禁日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基层社会的查禁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县基层政府办事效率低下。1937年9月初,四川省战时后方统制委员会命令各县改组防私分会为肃清仇货委员会分会,而南部县政府到1937年11月初才正式成立仇货鉴定委员会。时间上相差三个月。地方政府延迟成立仇货机构,对仇货工作的开展无疑会造成影响。第二,部分仇货鉴定困难。查禁日货首先第一步需要对日货进行鉴定。而南部县仇货鉴定委员会遇到了一些鉴定困难的日货。如西药等药品类的货物。1937年9月,南部县仇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人员向上级请示,“查西药入口,不能检查,曾奉明令,此兼生药房之事,入口当然未便检查,不过在其铺上发现味□等件而已,既于施以检查,何从确定,故且呈请示应否检查。”[2]由此一来,加大查禁日货的工作量。
四川的查禁日货工作随着四川省肃清仇货委员会的解散而逐步走向没落。论其查禁日货的成效,直至1938年,“仅1938年向大后方地区出入口的走私价值就达3.2亿元。”[5]虽在法律条文规定或执行机关设置方面可谓越来越严密,越来越强化,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参考文献:
[1]吴杏.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抵制日货运动探析——一民国报刊研究为中心[J].法制博览,2016(2).
[2]历史档案.全宗21.卷12[B].(四川省南部县档案馆藏).
[3]王斌.四川现代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29.
[4]历史档案.全宗11.卷688[B].14.(南部县档案馆藏).
[5]李平生.烽火映方舟——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