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05-05何春岐
于 鑫 何春岐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愈加广泛。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方面、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社会大众在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领域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分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并研究新媒体技术领域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下谋求平衡,让两者相结合,进行探索找到最佳方法。我们要意识到新媒体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进行新媒体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提出的管理办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学生的教育时代,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的教育管理时代,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共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
一、新媒体发展史
媒体是我们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一种力量。我们会去通过报纸、报刊等纸质媒体来获取新闻动态,了解时事发展;我们会因为在电视媒体上播出的广告而去购买某种产品,进行消费;我们会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我们会通过在网络上和好友聊天,传递信息;我们会去电影院观赏电影,休闲娱乐;我们会通过手机媒体来进行网上购物,方便生活……各式各样的媒体带给我们知识、娱乐、便利,但我们也因此会由于媒体的片面性报道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力,会因为媒体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使生活备受影响,会因为媒体的吸引力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因此,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媒体,我们必须要对其充分了解、熟悉,才能有效地利用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和信息传播机构的载体,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从最开始简单功能少的实物媒体时期,发展到目前功能较为强大的新闻媒体时期,不同媒体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的产生新的变化,不同媒体的各种功能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且不同媒体之间不断的进行融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媒体的各种属性得以充分体现,它以崭新的高姿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媒”是“女”字旁,《诗·卫风·氓》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语又讲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可见,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传情达意的中介作用[2]。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博客微博、移动电视、手机微信等。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便携性等特点。它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制约,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有它的足迹。
二、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现状
在新时期,作为90后的大学生,是伟大的祖国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代,是伟大的祖国继往开来的一代,是伟大的祖国交付肩负历史和时代重托的一代。大学生是时代的主人,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工匠,是国家通往国际道路的的主力军。
在信息时代,作为接受能力最强的大学生,新媒体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加强了人际的交往,同时还拓展了新时期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想象空间。新媒体具有信息量面广、交互方式快捷便利、崇尚平等自由、浏览信息零散化、实用性和选择性随意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更为便捷的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更开阔的视野,丰富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自身所不具备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更好的投身于各式各样的社会性工作,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外界新鲜事物的领悟能力。许多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立场不坚定,放弃了集体观念转而信奉拜金主义,甚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和污染。此外虚拟的网络新媒体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大学生所处虚拟世界时间太久,与现实社会脱节,造成性格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交往能力大大下降。
新媒体润物无声的进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日常人际交往、上课、选课、查阅资料,发动组织活动,创业都会用到新媒体。在网上进行投票、众筹、发布信息募捐,对举办活动进行宣传,让全民共享。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新媒体中的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青年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网络、每个人使用的频率有所不同,见表1。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为“2-4小时”的大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4.4%;其次是“4-6小时”,所占比例为21.6%。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对新媒体中的微博、微信的使用情况,见表2,表3。
表1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调查统计表(N/%)
表3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目的调查表(N/%)
通过对表2、表3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微博微信两者都使用的情况比较高,同时使用微博微信的目的主要是浏览动态和了解信息。可见当前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一些形式来便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传递和共享信息。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将人类文明带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多维空间——网络社会。网络强调的是个性张扬和平等的交流,从而避免了直面交流的突兀与摩擦,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与舒适的要求。这些特质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显然是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更便于人们接受。鉴于互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剧增,且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再研究互联网特征得时候抓住契机,并将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进行积极开拓。
四、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一)要以建设高校内网为契机,成立一个网络舆情研判中心,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成一套涵盖学校、学院、群团组织、全体班级的四级网络体系,办好一个红色网络校园,建好一个优秀的、纯净的校内论坛。
(二)在校内建设、开展“两个对一个”主题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个高校党建工作的特色。即一个教职工支部队伍帮助、帮扶一名贫困生,一个教职工支部负责日常联系一个学生寝室。而网上一对一是这项活动的深化,即一个教职工党支部联络一个学生QQ群,形成教职工定员、定期与学生在网上交流,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为其答疑解惑,成为学生的知心网友。
(三)要开展“支部建在网上”活动。以学生支部、团体为单位,以任课教师为指导,把“博客、微博、微信、QQ”建到每一个学生支部团体上,充分发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师、学生”双向交流和引导作用,进而使思想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和统一。
(四)开展“网上唱读讲传”活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学生广泛参与的“网上唱读讲传”活动,坚持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建设与学校传统、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校园网络环境,营造教育启迪、富有亲和力、凝聚力的线上线下和谐氛围。
(五)建立“三位一体学生德育考核机制”。配合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学生的德育发展为中心,单独建立一套涵盖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在内的可量化的“三位一体学生德育考核机制”,并将学生的德育成绩与在校评优、考试成绩、用人推荐等各种选拔结合起来,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结合起来,建立起全方位的育人机制。
五、结论
在新媒体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大学生的视野,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不仅要了解新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还要重视在新媒体冲击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促进又有阻碍,我们应着手重点研究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关系。网络也是新媒体教育形式的一种,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找准网络就能举一反三精准定位新媒体。
我们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对如今的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我们无法阻止学生不用网络,不接触网络。而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年轻人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可以直接从互联网获取经验,寻找机遇90后正在用一种更新、更年轻的方式去与这个世界相处,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工作、获取信息。既然无法阻挡就要想方法去正确引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双结合,校内校外统一帮助学生共同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带来的挑战,正确处理好“疏”与“堵”的辩证关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舆情反馈机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加强新媒体网络文明建设,强化师生新媒体网络道德教育。要将网络文化更好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其成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德梅.新媒体时代的生存[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2.
[2]谭贤,著.新媒体运营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3.
[3]彭兰,著.新媒体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