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1-26王佳卉

山西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设计互联网+

王佳卉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0)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在全国蔓延之时,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是投入了巨大的教育热情,而我院作为以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如何利用专业特色和优势,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可以建立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的良性机制,更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艺术类高职院校与相关文化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营造健康优质的艺术创造社会氛围。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思维活跃

多数艺术类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跳跃的思维模式。他们对于事物的审美和发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在微观和宏观世界中寻找不同之处;善于表达自己,敢于追求目标,对于生活充满激情;善于发挥想象,抽象思维,独立思考,变创意为现实。

(二)思虑不全

个性鲜明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情况,他们具有天马行空的创新意识,丰富多彩的创业项目,但与市场需求常常有所出入。他们规划的创业蓝图很完美,但在崎岖的创业之路上缺乏周密详实的计划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三)专业优势

艺术类专业是一门将艺术、专业、技术、科技相融合的学科。[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艺术专业与网络科技产生加成作用,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了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和多元性。诸如我院的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多为设计公司或个人工作室,这都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知识匮乏

我国艺术类高考招生制度有其特殊性,艺术生的高考成绩包括专业分和文化分,在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之时,对于文化知识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许多学生艺术特长突出,但知识环节薄弱。他们在基础课程的欠缺,理论知识的匮乏,也导致其在创业理论,科技衔接、知识涉猎等方面显示弱项。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学者曾言:“现代设计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艺术,他是集多类学科相交融的综合类艺术设计。”可见,艺术合计专业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我国高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推陈出新的时代,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立的逻辑判断、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对于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都将产生巨大推进作用。

(一)结合专业元素,完善教育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习惯于发散性思维的学生对于接受逻辑缜密的理论知识稍有困难,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新型课程的理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这类课程,不论是授课内容、上课方式,还是培养计划、考核管理,都应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性特点,并不是简单的填鸭式讲授,而是要结合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跳脱出枯燥的理论,发挥一技之长,树立创新意识,构想创业项目,朝着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方向思考。

(二)营造校园氛围,提升社团品质

目前高校的社团多是由学生组成的兴趣团体,其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心理健康、关爱弱势群体、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娱乐项目为主,而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鲜有开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等相关部门,可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文化宣传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接触创新元素,了解创业过程;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行业市场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接洽校外赞助企业和承接实体业务,开发产品,自负盈亏,摸索和体验创业实践的过程。[2]

(三)结合“创梦”活动,打造实践平台

以我院为例,每年结合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展,同步开展“创梦广场”活动,旨在通过“梦想”的创造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与市场的融合能力,努力为学生搭建孵化创业实践项目的平台。学生通过创意构思、产品设计、研发制作、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后,将毕业设计的作品完美展示的同时,又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收益。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经验与财富,体验了“创梦”的艰辛,提升了对创新创业的理性认识。我院每年的“创梦广场”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中也不乏发现了部分优质的创业项目,目前部分创业项目已经成功入驻了我院的“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初创期到孵化期的转变,并逐渐向成熟期迈进。

(四)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外资源

高校、学生、企业作为三元素共同构建了就业创业的服务产业链。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是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相挂钩,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此为基础,高校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与实习基地、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例如开展创新创业设计大赛、企业项目设计稿征求、科研项目课题等活动,让学生发挥所长,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大胆创业,让企业和高校通力合作,携手并进,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也为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优质师资,加强反馈监督

高校应组建一支既了解艺术学科特点,熟悉艺术学生个性,又深谙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规律的师资队伍,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理念,吸纳专业教师、创业导师、行业人才、企业精英等加入创业导师队伍。高校一方面应积极组织创业导师参加各级相关培训,增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投身创业一线,将实际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实践。同时,高校应注重加强教育效果的监督机制,包括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定期跟踪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和满意度,以此来优化创业导师的师资力量及授课方式,不断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六)运用网络资源,把控市场规律

“互联网+”时代下的行业发展已经步入了资源共享,更新飞速,竞争白热化的局面。高校应鼓励艺术类学生运用好网络资源,结合自身专业技术,一方面了解经济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把控市场行情,另一方面要摆脱墨守成规和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模式,善于发现市场环境中的潜在力量,勇于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事物;同时高校也要提醒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功能,在繁杂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拒绝模仿和跟风,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严禁弄虚作假,独立创新和艰苦创业方能“修成正果”。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日新月异,各种文化创意元素层出不穷,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只有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艺术类高校要把握好新的机遇和挑战,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商务不断发展的新潮流,拓展思维方式,变革教育模式,构建艺术特色鲜明、创意文化多元、创业实践主导的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精、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端文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2]杜雯.综合院校艺术类学生创业探析[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7).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设计互联网+
《星.云.海》
《花月夜》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