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8-01-26庞娟
庞 娟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表述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个当前精神发展领域最重要的价值观,它对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局限于空洞的宣传标语,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将流于形式,成为“空壳”。如何践行这种精神,使之内化为中华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并外化为具体的改革实践,是我们创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准确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存续、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便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中国梦”的实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价值遵循
(一)引领大学生奋发图强
“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斗目标。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人向往“中国梦”,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也同时也深深地激励着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们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在当前的转型跨越进程中,除了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中国山寨”的窘境,还要始终坚持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为大学生注入了学习知识、建设家乡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
如今,在大多数学子希望靠着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身和社会的落后面貌,希望靠自己的知识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时候,仍有部分学子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他们不关心政治,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沉湎于网络,过于注重物质价值而精神追求不足,对国情了解不够。希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能进一步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他们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投身国家建设的决心。
(二)鼓励大学生坚忍不拔
通过之前一些调查报告[1],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前,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只有少部分人能追随自己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将来的发展缺乏信心。这样导致了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再加上学习方式欠妥,普遍存在力不从心的感觉。学业的力不从心使得很多学生转而更重视课程学习之外的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人际交往或娱乐,加剧了使学业与各种活动间的摆位失衡,学习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挂科。另外在当前高强的就业压力之下,有些学生对实际形势估计不足,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具体工作岗位结合到一起,最终导致不断“试错”和徘徊。这不仅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焦虑和现实就业困惑,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和讨论,会让大学生对中国悠久璀璨的地域文化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改变现状的决心。这种被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的精神动力,犹如粘合剂,渗透在大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
(三)督促大学生诚实守信
国家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任,高校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无论是做人还是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格底线,为自己负责,诚实守信就是他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反观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很多人诚信意识淡漠,觉得与自己无关,或无所谓,不想付出却希望有好的回报,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能与他人真诚交往。这些都成为困扰大学生正常交往的常见问题。因此,加强诚信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一定会使以上现象有所好转,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树立高校和社会的诚信风气。
(四)启发大学生开拓创新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突破口所在,“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创新和图强认知比较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们尚未走出社会,还未参与社会竞争;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安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使他们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于创新的探索。这给我们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才能作用于社会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启发大学生开拓创新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社会发展新技术和新思想的直接继承者,代表着最先进的教育成果。他们代表着年轻和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保障。进入21世纪,我国在各个领域都亟需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社会管理方面,也需要高素质基层管理人员。因此,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在激流勇进的社会中立足,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要培养新时期的“四有新人”,也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和实践教育,回归教育本质,使学生不再是工厂的“产品”,而是有血有肉,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负责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讲,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主流价值观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组织实践活动等来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三是通过专业心理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四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提高其身体素质。
(二)大学生具备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优势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青年代表,他们不仅代表了很多思想的前沿,同时也成为了很多社会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关心国家社会时事动态。以山西省为例[3],全省在学研究生29299人(其中:博士生2636人、硕士生26663人);全省本专科在校生756287人,其中本科474271人、高职(专科)282016人。全省民办本专科在校生128057人。仅一个省份,如此多人才未来将会参与到我国的建设当中来,因此在大学生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现实的群体优势,而且加强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汲取营养,强化自身,为未来社会建设和自我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是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4],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具有进一步研究和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资源
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同样需要根植于其所处的独特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所以高校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也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在数量上具有优势。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2014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1所(其中:本科院校23所、高职高专院校48所);另有独立学院8所。全省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7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学校6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其中:职工高等学校7所、管理干部学院2所、教育学院2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2014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达到9669人,其中23所本科院校的在校生规模达361751人(不含独立学院在校生),校均规模达到17226人。放之至全国,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研究过程中,高校也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历史学院、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都有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角度和优势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优势,通过发挥教师创造性,开设与国家地域文化相关的民俗赏析、历史专题讲解、文学鉴赏、社会实践等课程,让老师和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
最后,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开拓创造性。高校利用其师资团队,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开设交叉学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二)高校具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力和人才优势
高校汇聚了国内大多数的高级专家,各学科领域的骨干都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力和人才优势。这些知识分子影响力较强,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期的提炼以及后期传播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过程中,他们也起到了“意识领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贯彻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示范和引导作用。其中,青年教师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他们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6]
(三)高校具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文化氛围本质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一所高校的特质就是通过校训校风集中呈现出来的。在国家省内的众多高等院校长期受到国家地域文化的熏陶,其发展早已被打上深厚的地域烙印。长期以来,高校文化建设都是通过其校训体现出来。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风建设中,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具有现实的必要意义。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弘扬地域文化的精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热爱国家、奉献故乡纳入主要的建设指标体系是完全可行的。
另外,高校自身的社会功能也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传播过程中必须担当重要角色。高校不仅拥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骨干主体,还有接受精神的客体。形象地说,作为国内甚至国际化的平台中,众多高校本身就是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阵地。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到高校教学活动,并通过掌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与时俱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7]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高校学生力量进行传播,并深耕在自身实践中。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8],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培育什么样的人。教育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和脊梁的战略支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培育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核心内容。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既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传播的实际目的。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建设中真正成为动力源泉,必须将其立足于高校教育,准确地讲,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国家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除了五门公共必修课,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在相关课程的内容、方法、意义等的研究还不足以满足现实需求。
因此,如何将主流社会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高校思政教育下一步研究的课题。当前限于教材编制、评审、印刷的周期性,在开展实际思想政治课程中,其内容难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育者一定要与时俱进,合理地将主流社会价值观研究中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吸收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除此之外,思政课还应当把握最新的国内国外社会时事热点,丰富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们增强互动,营造出平等交流、真实沟通、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不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成为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育者适时加以适当的正面引导,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还有益于使之内化为个人思想和行为实践,达到教育者的真正目的。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首先,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应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研究和学习时代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各种新的沟通方式,争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最后通过实践活动,真正使学生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定位有所深入地思考;在教学内容上,摒弃单一空洞的大道理和口号,教育内容尚需更为紧密的联系实际。同时,教育者应注意向大学生收集他们所关心的代表性问题,尽可能使思政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达到理论性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再次,应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和升华,关键的环节在于社会实践。在校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一定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只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身的理想价值观中,才能在今后社会贡献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例如,加大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比例,不使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新媒体科技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对热门社会事件和话题的讨论,使学生在表达观点和主动参与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山西省2016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xedu.gov.cn/JYWX/actinfo_show.asp?actid=866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山西省2016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xedu.gov.cn/JYWX/actinfo_show.asp?actid=8665.
[6]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7]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