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2018年总目次
2018-01-26
特稿
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变迁
——以北京大学本科为例
牛大勇(1-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范先佐(1-9)
“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
刘竹青(1-15)
基于教授治学视角下的大学科学发展实践与思考
周光宏(2-1)
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 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申书兴,等(2-7)
基于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农业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赵小敏,蔡海生(2-11)
林业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廖小平(3-1)
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以西南大学为例
丁忠民(3-6)
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李振陆,叶琦,尹江海(3-10)
地方农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安徽农业大学办学90年的历史回顾与理性思考
江春,程备久(4-1)
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维度及思考
——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深化拓展为例
申书兴(4-8)
农牧高职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吉文林(4-13)
“三本位”理念下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的思路、实践及成效
陈晓阳,姜峰,郭燕锋(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发展路径探析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杨同毅,王仁高(5-12)
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使命和建设路径
吴普特(6-1)
农业高校建设“双创”基地的理念、探索与成效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申书兴,樊云飞,刘全明(6-5)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成效及展望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朱莉,等(6-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
谭金芳,等(6-17)
院校发展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董艳,黄云,邵存林(1-22)
服务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特色休闲农业专业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休闲农业专业建设为例
熊丙全,等(1-27)
“互联网+”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徐迪新,吴长孙(1-31)
高校大类招生:理论检视、困境表述与优化路径
赵晓峰,王明月,张潮(2-17)
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涵、现状及反思
——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问卷调研
章棋,等(2-22)
职业教育
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讨
——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
虎文华(1-35)
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及构建路径
周珍珍(1-44)
个体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职教创业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
熊倚(1-48)
学生发展
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实践探索
郑逸芳,师硕,刘振滨(1-52)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与长效机制构建
葛焱,刘志斌,彭益全(1-58)
学术探索
“中国制造2025”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联结式思路
李宝斌(1-64)
“中国制造2025”与应用技术型院校工科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研究
刘群群,等(1-69)
创业环境、自我效能与大学生村官创业动机
赵红燕,李剑富(2-70)
农科大学生就业认知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沈阳地区的948个样本分析
张双月,张艳,张默(2-80)
“双一流”背景下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思考
——以农业院校为例
朱荣妍,郭明顺,孙科(2-86)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涉农意愿研究
——以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为目标导向
田曦,包佳怡,孙翠翠(5-77)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基于广西壮族聚居地的调查分析
赵芝华(5-83)
国际视野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郭贯成,徐明,陈月红(6-78)
从《中国土地科学》载文看我国土地科学学科发展
——基于1271篇文献的计量分析
王瑞雪,马培生(6-83)
教育与教学研究
基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
张春兰(1-77)
基于“9+5”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朱娅(1-83)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发展与路径提升
蔡堃,李尚群(1-88)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林乐芬,陈燕(2-51)
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刘营军,许柯(2-58)
基于“问题中心主义”之案例教学法探讨
——以“国际私法”案例教学为例
朱鹤群(2-64)
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陕西X高校为例
郭占锋,李娜(3-76)
小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马勇江,等(3-81)
方法僭越与本质回归
——慕课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的教改反思
穆军全,邓谨(3-87)
研究生助教对农林生物类专业大学物理教学作用之初探
朱杰,等(5-67)
园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刘泽静,等(5-72)
教师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初期的性别不平等
王小璐,方亚东(2-27)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带头人胜任力特征探微
王秀丽,何云峰(2-32)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甘霖,郑玉梅(2-37)
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魏佳容,李长健(2-42)
构建“多维协同”模式 培养涉农生物学创新创业人才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郭时印,等(2-47)
跨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南洋理工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张兆同,易龙,郑志强(3-66)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
王淑珍,符丹(3-72)
全日制研究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
凌鹊,王慧(4-78)
农业高校生物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晓玉,江海洋,蔡永萍(4-87)
行业特色型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提升
——以蚕桑行业为例
王俊,等(5-46)
考证对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
刘蓝惠,周蕾(5-52)
农林高校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全程化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李洁(5-59)
高教纵横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行政文化的现代重构
——基于上海海洋大学的思考
郑卫东,刘伟(3-15)
高校媒体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南京农业大学2010—2014年外宣报道的内容分析
胡艳婷,刘晓光(3-20)
我国大学教学评价政策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陈春平,郭丽君(3-26)
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现实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ESI学科排名为基准
谭晶尹,等(3-32)
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的培育路径研究
黄绍华,汪越(3-43)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基于自由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
吴锦程(4-17)
我国农教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李玉清,徐敏轮,董维春(4-24)
新形势下深化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卢国强,薛松(4-31)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研究生招生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高婵,周孜,赵晨(4-36)
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推动高校机关作风建设
朱珠,庄森,胡正平(4-41)
农业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周应堂,刘国瑜,陈金彦(5-17)
农林高校文科教师科研成果不均衡及启示
——基于论文发表的视角
崔彩贤,王兵(5-2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特征及教学策略
田晓红,雷巧莉(5-29)
高校学术职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其思考
——以江西为例
陈莹,黄建伟(5-34)
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探索与思考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严瑾(5-40)
学科与专业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
——基于N大学的实证分析
罗英姿,张艳梅(3-48)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郝婷,等(3-55)
农业高校设置农业经济史学科的意义与实践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李军,马烈,冯开文(4-57)
高校专业课精准教学的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以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化学课程群教学为例
崔为体,谢彦杰,沈文飚(4-63)
比较高等教育
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
——以江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为例
蔡海生(3-6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基于六次产业理念胜任素质冰山模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研究
薛彩霞,刘超,姚顺波(4-45)
基于PDCA模式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研究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胡永盛,费汉华,钱小莉(4-52)
比较教育研究
美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孙健(4-68)
美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朱丽,郭丽君(4-73)
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制的演进、特点、作用
刘春桃,王丽萍(6-61)
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激励机制分析及启示
尤兰芳,等(6-66)
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实践方式生活化审视
张霞(6-72)
学术演讲录
高等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趋势、新思路、新举措
甘晖(5-89)
高等农业教育
“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
曹广祥(6-23)
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效用分析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
王思思,郭丽君(6-30)
专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导师管理模式、学生学习能力与研究生就业绩效研究
——基于学生综合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张静(6-36)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多维模式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陈宇,周建鹏,康敏(6-45)
新时代背景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与实践
刘为浒,等(6-50)
以结果为导向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李伟,等(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