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莲融合话“祥和”
——《祥和壶》创作叙源

2018-01-26何其仙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莲瓣壶嘴壶把

何其仙

制壶数十年,从基本功的磨练到名师指点、创新设计,既有困惑曲折,也有坦途奋进。似有其苦,然乐在其中。尚闻美术家制图,由画得像到画不像,到似像非像,原来这是写实和写意的分野,同时也是技与艺的分野。乡贤吴冠中大师曾言:技与艺相隔着思想的海洋。大师告诉我们,从事艺术事业如果只有技而没有艺,则匠人可为,匠心难得。

师长们的教诲使我懂得,就紫砂工艺而言,手巧可得技,心灵方可直登艺术之门。当技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之时,创作之门自然为我们渐次打开,紫砂的“写意”从此登堂入室。

紫砂从工艺型制而言,历来有光货、花货及筋囊货之分,那光货的质朴敦厚,花货的维妙逼真,往往令人陶醉其间。然制壶人自有风格取向之所异,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我独独喜爱上了筋囊货的创制。

说实话,选择筋囊器,是一份从自讨苦吃到自得其乐的漫长过程,初下决心时,前景实在是难以把握。

我师父当年有论文,专门叙述筋囊器之津梁,线条的阴阳,块面的衔接,光和影的融合,都有十分繁复的讲究。尽管成败难料,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一份乐意,我行进在筋囊器的创制之路。

无法记数的通宵达旦,数以百计的壶样款式,困难虽大没有把乐于此道的我吓退。数年来,我完成了筋囊器从精制到创新的“涅槃”。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把我最新创制的《祥和壶》,选用精品朱泥所制,烧成后红润可人,体现国人向往幸福和谐的红火暖色。其设计初衷有三大法门:

一是取莲瓣之形体现筋囊器的线条变化,从阴线到阳线的过程体现自然平和的衔接。壶身以六大莲瓣取上势合围成型,莲瓣中间有阳线凸起以示莲瓣之中筋线。整瓣莲花分二个凸面以示其和谐圆润之质感,将紫砂“圆不一相”的特色充分体现。为了使整个壶身的表现风格相一致,壶肩和壶盖我亦以莲瓣相接。此时如以二层莲瓣堆砌必然会产生单调重复的视觉疲劳,于是便将这二部分合二为一,塑成六片整体倒置莲瓣,且与壶身之莲瓣错开一半位置,这样就使壶身莲瓣之中线与倒莲之边线相接,完成了阴线、阳线的自然过渡,丰富了壶艺造型的变化。在这里,当然还要感谢紫砂工艺的历代祖师,为我们创设了壶身与壶盖分而不露的“截盖”模式。运用这一模式,虽然壶口与壶盖有一条细线分开,但仍给人以一个整体莲瓣分而不露的感觉。当然,要做好“截盖”,所需要的紫砂基本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是注重壶艺的细节处理。常听前辈大师教诲,制好壶之妙,重在细节。昔时吴湖帆、傅抱石等大师作画,非常重视细节,如画太湖,他们非常重视湖边小草的精绘;如画高山,他们非常重视山中小树的铺垫。以致后来他们自己鉴定画作一般不看大局,专看细微之妙。《祥和壶》壶身壶盖大局既定,我在细节处也用了“功夫”。一是壶盖的“的子”。虽然一只小小的“的子”,从功能上只是为人们提供掀盖的方便,其实用心做好,则可为壶艺提升艺术品位。此壶“的子”,我同样是以莲瓣塑出。上、下合莲形制成为整个壶身的微缩版再现,达到既保持与壶身的风格一致,又给人以精致有趣的欣赏效果。二是注意到壶嘴和壶把装饰方面的呼应,壶嘴根部我以莲瓣边缘凸起以体现质感,同时又表现了与壶身的局部分割。既然壶嘴有此一举,则壶把根部我亦以同样形式表现之,以体现两者之间的整体风格。三是试图以壶身的整体造型与命名的结合来达到使用与欣赏的愉悦。本壶以莲瓣作整体造型基座,旨在营造艺术品的和谐吉祥气氛。在中国,儒家重和谐,佛家讲平和,仙家讲和合,商家也重在一个和气上,所以这一个“和”字往往以荷花、莲枝作为象征吉祥之物。就紫砂筋囊器而言,在线条、块面、角边、光影的处理上也是大有施展技艺的用武之地。《祥和壶》就是在这样的细节处理中完成。

《祥和壶》的创制过程饱含造型制作方面的艰辛,对此,我告诫自己,这就是自讨苦吃,此壶的成功,自觉也有一些亮点,也足以安慰自己,这就是自得其乐。

猜你喜欢

莲瓣壶嘴壶把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紫玉飘香
——生活中的一点诗意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历 练